09.08 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我们真的需要产品说明书吗?”

潘静子(DEFRONT联合创始人):好的产品一定不会违反人的使用习惯,是能被自然地、直接地使用的。

在我们的设计中,会重点思考如何降低人操作时的思维转换,让所有的动作都是最直接的。就像传统烧水壶的设计上,水开时“跳开”的设计并不是特别直观的信息传递。物件带给人的直觉体验其实可以更直接。

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DEFRONT于9月推出的CONGO多功能冷泡壶,集冰冲和冷泡两种功能于一体,通过轻轻转动杯身便能在两种冲泡方式中切换。内置的自动计时结构也使其适合“零经验者”使用。

譬如茶道学问深,我们也在设计中尝试将很多喝茶的方式进行归纳和引导,让它变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是那么难以接近。将喝茶过程中不可言传的那些信息点变得很通俗易懂,让年轻人或欧美人都能快速掌握茶道的讲究与原理。

好设计,应有助于“降低”每个人体验一种文化的门槛。

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

HEI由茶壶、不锈钢温度计、茶杯、磁力连接茶漏组成,可完成测温、泡茶、滤茶、品茶等一系列操作并能体验中国传统泡茶的乐趣。

“技术新感官正成为日常”

王旭(《安邸AD》编辑总监):现在teamLab为代表的沉浸式声光艺术很受欢迎,其实很多年前在米兰国际家具展就能看到类似的作品。今年我们也观察到一个趋势,如坐在一张木凳上摇晃会听见水声;在家中的角落寻到叶落床边的投影……设计与艺术正在结合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里。

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但还是得用对、用准地方,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中。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SONY于今年米兰国际家具展呈现的“隐藏的感官”(Hidden Senses)展

也曾带着我女儿来王府中环参观“数码巴比肯”展览,虽然自己对科技不甚痴迷,但那些互动的装置带给人的体验很震撼,当下一代更早地接触到这些新鲜事物,这也是一种对想象力、创造力在教育上的渗透。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

王府中环呈现的“数码巴比肯”展览

“人的艺术与计算机艺术究竟有何不同?”

娜布其(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时我以为自己是凭着想象在做,但会在做到一半的时候,意识到它们是有现实的来源的。譬如曾在坐火车回老家内蒙的途中观望到的风景。

皇城脚下谈未来

《空间外的风景No.14》,2015年

皇城脚下谈未来

《空间外的风景No.4》,2017年

人的记忆、直觉、观念的形成很微妙,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皇城脚下谈未来

《记忆,但不是过去的》,2015年

皇城脚下谈未来

《漂浮的情节》,2017年

Kay Watson(蛇形画廊数字艺术策展人): 如今艺术家创作时有海量数据、电子设备作为素材与工具,技术节约了很多步骤与劳动力,但最重要的依旧是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如何运用它们才最重要。

“设计师究竟对未来负有怎样的责任?”

潘静子:还在念书时,我们的老师就一直提倡,设计师要做五年、十年以后的设计。在微软、剑桥的research lab工作时也接触到一些先锋的实验,譬如将数据“放进”食物,或试验一些人造小球物质满足所有人和生活的需求。当下看这样的尝试兴许很怪,但它们一直存在于很多机构中。

未来是无数种现在循序渐进交织、沉淀积累的结果。

皇城脚下谈未来

Lumia灯具,DEFRONT Studio设计

5道测试题:如何与科技相处?

Quiz 1 请在5秒内说出“科技”能令你联想到的5个关键词

王旭:便利、酷、冷、懒惰、可怕。

潘静子:数据、材料、创新、未来、可能性。

Kay Watson:平台、合作、自动化、现实、未来。

邹小陇(BMW特邀嘉宾):这很难用一个词语去概括,在我看来“科技”意味着:更新的材料学、更好的生产力与制造力、好的创意与想法;会影响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娜布其:其实“科技”于我是比较生硬的存在,“科技”只代表它本身。

Quiz 2 新技术曾如何助你一臂之力?

王旭:有了Google Map可以在世界各地畅行无阻,当然也要小心把车开进河沟里;与家人外出旅行时我也常用Airbnb这类共享居住服务,得以走进不同的人家,体验不同人的生活、品位、价值观。科技让人与人的联结愈加快速。

Kay Watson:在伦敦的蛇形美术馆,2016年末我参与策划了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合作的展览,观展方式中首次应用VR技术——这是这家事务所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技术,其设有VR小组,让客户更直接了解建筑内部的构造。展览展出了扎哈众多未实际落成的建筑画作,VR则让观众更强烈感受其充满爆炸感与动态变化的建筑特征。

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伦敦设计美术馆举办的扎哈·哈迪德展览,展出了诸多建筑师未落地项目,现场结合VR技术带人感受其创作中的动态韵律

潘静子:我们工作室经常尝试将一些特定领域的新技术在家居产品中转化,最近也在研究一种可导电的液体,当它被印刷到纸上时,纸张就会变成一种“电子产品”。世界上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想做的是“修正”技术,调整它令其能在家居产品里发挥所长。

娜布其:我的作品中几乎没有高新的技术,偶尔会有如电缆、电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又或是以人造光营造人类空间的朦胧感与虚实,但它们是手段是素材,更多是在于表达。

Quiz 3 你认为“虚拟”可以取代“真实”吗?

Kay Watson:我不这么认为。如今也有线上展览这种模式,但我相信实体的美术馆与展览空间是不可取代的。

娜布其:

作为一名“手工劳动者”,我青睐与实际物体的接触……人的身体对空间、物体的真实体验是绝对不会消失的。

邹小陇:以BMW的车为例,转动传统空调的旋钮一格约0.5℃,如果这些控制器都被一个屏幕取代,其实人会失去操控感。开车时你的注意力在路,你的手指接触物理元件完成调节,这种行为会日积月累成为习惯,不分散你的注意力与思考——但若是采用屏幕控制的方式,就得看着它完成操作,那么风险系数就增高;其次,人对物的触感其实是一种很真实的体验,是富有魅力的,应被保留。

Quiz 4 你的“技术上瘾症”达到第几级别?

王旭:我应该是“0”级吧!

邹小陇:我是非常迷恋纸质书与用笔书写的人,我最近才买kindle,全然是为了方便携带;改用软件做笔记,也是为了与同事能更高效地交流意见。

娜布其:

我是连QQ都不曾有过的人,对技术新事物往往比较滞后。会用手机拍照、收发邮件、查资料等等,但对社交媒体兴趣不大。

潘静子:骨子里其实我有些“社交恐惧”,但因工作缘故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现在逐渐地会去平衡这两种状态。

Kay Watson:我与绝大多数人一样依赖我的手机,就像这个周末我一直在用微信,它确实方便了工作上的沟通。但同时我也用诸如Moment这种监测手机使用时长与频率的软件,避免被社交网络过度分散注意力。

Quiz 5 你想对现有的科技说些什么?

王旭:让科技来得更猛烈些吧!

娜布其:科技方便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的情感、体会、直觉是不可取代的。我们需要浪漫!

邹小陇:

我认为新技术不仅是为便捷人类,它更与地球的未来、我们的下一代有关——新技术也应为保护环境、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譬如,如今BMW很多厂商都在研究新材料去完成汽车的内装,尝试用羊毛、亚麻、桉树叶和桉木做车的内装以提高可持续性。在BMW沈阳的工厂采用风力发电、内循环水系统,减少着汽车制造过程的碳排放量。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华晨宝马铁西工厂

潘静子:现在很多产品反倒让生活变得更复杂。譬如有阵子流行可穿戴设备,乏善可陈,将各式各样的设备穿在身上,却还是需要手机这个操作端,这种使用方式其实并没有完整考虑人的因素,在我看来可以做得更好。

Kay Watson:蛇形美术馆也在衔接各大学院与艺术家合作,开发一些软件产品。科技在未来将越加呈现综合学科的协作,就像我们的文化、种族界限也正在逐渐消解的趋势一样。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

设计师潘静子、艺术家娜布其与《安邸AD》编辑总监王旭受王府中环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展亭周末”的邀请,参与8月展亭周末文化项目,共同就“探索未来:设计与物件”这一主题,探讨了在当下数字与新经济时代,设计、艺术又能如何焕发潜力并反馈于大众。

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 ,家琨建筑事务所设计。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安邸AD》编辑总监王旭结合对今年米兰国际家具展的趋势观察,以日本Nendo等设计工作室与品牌的新品为例,点明“家”作为设计与艺术的平台承载了新技术时代的变化。当下的趋势正显现出新技术产品越来越回应情感的需求、科技也能创造浪漫与诗意……“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正愈发紧密,技术不仅是满足某项功能性服务,许多年轻设计师正在让技术兼具美感与人文,或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未来的设计与生活值得期待。”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安邸AD》编辑总监王旭在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现场

年轻设计师潘静子,也是由《安邸AD》与“设计上海”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最佳设计新星”获奖者DEFRONT设计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他们的设计也证明了新一代设计师对技术与工艺、传统生活方式与当代生活关系的思考正在打破界限。

皇城脚下谈未来

DEFRONT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设计师潘静子

然而,技术的进步或许会简化一些人的行为,孤独感、记忆、潜意识等人性话题也在新技术时代及未来更多被强调。来自艺术家娜布其的分享就像一面镜子,她在创作中带人思考不同空间所引发的情绪与感受、某种朦胧场景引发的联想,用传统的雕塑、物质材料组合等创作方式,却不断在激发那些不受时代限制的恒久问题:人的情感、想象、记忆究竟是何物,如何发生,如何与世界发生互动。

皇城脚下谈未来

艺术家娜布其

另外在讲座开场,邹小陇以宝马集团为例,展现了发生在汽车行业的变革:不仅是如今热议的城市交通方案、汽车能源动力等问题,汽车制造的过程也正在发生变化,如宝马的工厂结合风能发电、水循环等降低制造环节的碳排放量,除了解决汽车燃料与尾气问题,也努力降低着汽车诞生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皇城脚下谈未来

BMW品牌培训师邹小陇在现场分享了汽车内饰的演变、制造过程的可持续性

身为创造者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作为行业观察者及推动者的策展人与媒体,这些嘉宾迥异的身份与视角都为主题“探索未来:设计与物件”给予丰富思路,同时满足了观众们不同的兴趣与胃口。开辟这样一个分享多元思想的平台也是展亭周末的一大目标,继承了伦敦蛇形画廊“社交建筑”的公共属性,在刘家琨设计的“弓拱”之下,百家在这里争鸣,新生活方式从这里扩散。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这或许是最大的北京城“拼图”之一——在展亭周末上,URBANUS都市实践事务所也设计了一组以253块地垫组合的“地图游戏”,现场观众可在现场组合“拼图”,也可以现场带走一块地垫。结合文化与娱乐的互动方式也是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的一大特色。

皇城脚下谈未来

王府中环作为王府井这一老商业街区的“后起之秀”,也跨越了商场固有的定义,无论是将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闻名的数码巴比肯带至中国;还是将先锋的“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项目落地中国,商场担起一间文化机构的公众职能,并凭专业、先锋的视界引进全球领先的合作机构与文化项目,眼力可圈可点。

9月脑力继续激荡:

梁文道、王澍、展望、袁越

如果你错过了8月有关设计与艺术的未来对谈,别遗憾, 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 “灵感对话系列讲座”也将于明日9.8继续开展!

皇城脚下谈未来

从左至右:文化评论人梁文道、艺术家展望、建筑师王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

譬如明日受邀的嘉宾就有文化评论人梁文道、建筑师王澍、艺术家展望、《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等彼此切磋“公共空间”于当下的发展可能。好的空间也能激发人的想象、承载着重新定义城市面貌的责任……这几位重量嘉宾也可谓“私粉”众多,速速预约报名!(可关注“王府中环”公众号预约报名:WFCENTRAL)此外,还有露天影院、健康和舞蹈工作坊等活动满足全家出动一起玩耍。

皇城脚下谈未来

王府中环蛇形美术馆北京展亭九月“展亭周末”活动一览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皇城脚下谈未来皇城脚下谈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