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亲子沟通:你应该这样对两岁的宝宝说“不”

亲子沟通:你应该这样对两岁的宝宝说“不”

1.

>>><<<

“不能再往地上扔勺子了,这是用来吃饭的!”

“插头有电,很危险,你不要碰!”

“宝宝快出去,厨房很危险,烫到你怎么办?”

“不许爬桌子,摔下来怎么办?”

“不要乱动妈妈的针线盒,里面有针会扎到你的。”

如果你家里有一个两岁不到的小宝宝,那这些话你一定不陌生。如果家里的宝宝还是一个超级淘气的小捣蛋鬼,那这些话你可能每天要说上无数遍。

都说亲子沟通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那沟通对象要是个连话都听不大懂的小屁孩儿,这门课的难度堪比高数了。

康少妈每次遇到类似问题的妈妈,都会跟我倾诉同一个问题:“跟宝宝讲道理讲了好多遍,可是一点儿用也没有啊。该淘气淘气,该调皮调皮,该不听话还是不听话!”

都说要尊重孩子,没打也没凶,可为什么孩子就这么不听话?有时候不说还好,越说越来劲。

亲爱的,你可能不知道,跟两岁的小宝宝讲道理,用谈判桌上的那一套不行的。

2.

>>><<<

宝宝有他自己的世界。

从出生开始,宝宝就学着适应我们这个世界,适应我们成人的行事规则,可惜这套规则对于小宝宝来说,学起来可相当不容易,最起码两三岁的孩子,还搞不懂成人之间的沟通规则,这个时候用成人沟通方式来跟宝宝沟通,那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想跟他们谈判讲道理,不学会他们的那套行为方式,亲子沟通必然会打折扣的。

在宝宝的世界里,奉行着另外一套行为规则。

饿了困了,哭一哭。

开心了,那就喊一喊。

高兴了,那就笑一笑。

你看,宝宝们全都是情绪派

想和妈妈玩了,那就把妈妈的手机夺走。

不想吃饭,那就把勺子推开。

你看,宝宝们全都是行动派

看见好玩的东西,那就拿过来看一看。

没有见过的玩具,那就伸手摸一摸。

没尝过的好吃的,那就放嘴里尝一尝。

你看,宝宝们又都是体验派

跟这样的宝宝搞沟通,只用讲的,怎么能沟通的好嘛。

是时候放下身段,用孩子的方式跟他们沟通了。

做起来并不难,只不过是把你要讲的道理约定的规则,改换一下包装而已。

3.

>>><<<

包装方法一:用行动表达你的态度。

康少妈一个好朋友家的小姑娘,最近就特别爱打人,和小朋友玩到兴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会伸出小手,一爪子薅到小朋友的身上。每次都会把小朋友抓的哇哇大哭,一度让妈妈不敢带宝宝和别的小朋友玩。

朋友无奈的跟我说:我说也说了,打也打了,她可能是太小了,怎么也听不进去。真的是没办法啊。

在处理这件事上,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必须要搞清楚,是让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对的这个道理吗?对于一岁出头的小孩子,对错是什么还搞不懂呢。我们需要的只是减少孩子打人的问题行为。

这样的小宝宝,如果语言沟通效果很差的话,试试用行动表达态度吧。

每当宝宝打人的时候, 一旦她做出了打人的动作,爸爸妈妈就及时抓住宝宝的手,表情可以严肃也可以面无表情,但不要凶巴巴的吓到宝宝,也不要笑眯眯的让宝宝以为你在跟他玩。

冷静的抓一会儿,让宝宝有一点儿被约束后的不适感,不要惹到他大哭,只是轻微不适就够了。

每次打人以后都这样处理,其实是用一种行为来向孩子传达爸爸妈妈的态度:不能打人哦,如果打人那就被我抓一会儿吧。

4.

>>><<<

包装方法二:用情绪去感染宝宝

宝宝听不懂我们的语言,但对我们的情绪会非常敏感,所以试一试情绪沟通吧。

康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熟悉敏感期的爸爸妈妈肯定知道这是空间敏感期到了,如果强硬的压制宝宝探索的欲望,必然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

可难道这样的阶段就不教育吗?任孩子胡作非为?

敏感期不是不教育孩子的理由,反而是培养他们好习惯的好机会。

在《小熊宝宝》绘本里正好有一本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学一学用情绪代入的方式感染宝宝,也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我们家,所有的玩具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沿康少的姓往下排,康小熊、康小花、康小车、康小球、康小鹿……玩具架就是他们的家,每次当康少乱扔玩具不整理的时候,康少妈就会化身为玩具中的一员。

“呜呜呜……呜呜呜……康小熊要回家,康小熊想妈妈了。”

“呜呜呜,康少能不能把我送回家啊,我要回家,呜呜呜……”

一两句求安慰的话,要比妈妈在旁边喊一百句“不要乱扔玩具”管用的多哦。

5.

>>><<<

包装方法三:用体验代替说教。

不让干什么偏要干,还不是因为好奇心吗?很多小宝宝会淘气,还不是这个理由?说又听不懂,何不真的满足一下宝宝的好奇心呢?

还记得妈妈群里有一个妈妈特别烦恼,他的宝贝是一个好奇心极其重的宝宝,不管多危险的事情,不管被妈妈暴揍了多少次,依然不肯停止他探索的好奇心。

这样的宝宝,不妨就试试体验式说教吧。

康少第一次见到热水壶,还是在康少姥姥家,在他的生活里从没见过这么奇怪的东西,康少姥爷对他说:“这个不能碰,会烫到你的。”

可惜对于才一岁的康少,“烫”这个生词,他真的听不懂。

我先是烧开了一壶水,放了一段时间,把水灌到暖水壶里,然后又试了试暖水壶瓶口的温度,烫手但不会烫伤的程度。

我拉着康少第一次尝试了什么叫做烫。

从那以后到现在,只要我说某个东西很烫你不能碰,康少永远都是躲着走的。

>>><<<

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他还是个孩子,不自觉的套用我们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沟通不良的时候,我们沮丧的以为是孩子不够懂事。很多时候真是错怪了孩子,他们不听话不过是成人的世界孩子真的不懂罢了。

跟不懂事的宝宝搞亲子沟通,不懂孩子的套路哪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