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李鸿章其人!

对于李鸿章,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宰相合肥天下瘦”,这一句话包涵太多内容,说明了李鸿章的职位,具有当朝宰相的权势,来自安徽合肥,而且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真正让世人知晓的几点莫过于他是晚清重臣,最有权势的官员之一,平定了太平军,发起了洋务运动,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

李鸿章其人!

李鸿章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对他的评价始终在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之间徘徊。终究还是用李鸿章自己的一句话来描述“大清的裱糊匠”更为贴切。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从小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很强,25岁时便中进士,成为大清三十年内会试最为年轻的得中者。这也让他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从此以后,李鸿章仕途一路扶摇。从咸丰三年的正七品编修到咸丰八年的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不到五年的时间,官升七级。

这样的成功,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如果不是天资聪颖,不是能力很强,有几人能做到呢?在这个一路高升的路上,他也有很重要的思考,是这样继续,还是换条路重来?

李鸿章其人!

曾国藩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李鸿章辞去官务,于十二月奔赴江西建昌,到老师曾国藩门下当幕僚,负责起草文书。而此时,正当湘军三河之战刚刚失败,急需要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加入。所以曾国藩对于李鸿章的加入是异常兴奋的。这也为李鸿章之后道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两年后,即咸丰十一年,李鸿章回乡组建了后来成为大清军队柱石之称的淮军,经过李鸿章一系列的筹划,不仅取得地方团练的加入,还收纳了父亲李文安的一些老部下,并于次年,即同治元年,在安庆接受曾国藩的检阅,正式投入到对太平军的战斗中。由于先前在曾国藩湘军的磨练,使一介书生李鸿章已经掌握了相当好的治军本领,成功攻克苏南地区,收复了大片被太平军占领的土地。

李鸿章其人!

李鸿章


因为平定有功,很快被曾国藩保举为江苏巡抚,从这一刻开始,李鸿章的仕途再次坐上了直升飞机。1864年,41岁,被赐封一等伯爵。1866年,43岁,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1868年,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成为封疆大吏。1870年,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1873年,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开办洋务,创建海军,强调海防,成为主持大清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外交家。正是这样的背景,如果1894年,李鸿章不幸去世,那么留在史册里的李鸿章,相对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中兴之臣,可能会配享太庙。但是就是甲午海战爆发,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让中国大部分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感觉受到了侮辱,但由于忠君爱国的儒家思维限制,将所有矛头指向,这位“李中堂”。

李鸿章其人!

马关条约


当然,之后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让这位“李中堂”背上了千古骂名。深不知这里面这位中堂大人费劲多小心机,一心挽回朝廷的损失。减轻朝廷其实就是百姓的负担。

在屈辱的浪头里,这位“裱糊匠”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背着千古骂名,含恨和愧而终。在大清这艘被内外夹击,已经千疮百孔的木船上,他已经是尽了努力的,传统的经学给了他“经世致用”的为官哲学,也束缚了它思维。在新旧之间的挣扎,消耗了这位原本聪颖,发愤图强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中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