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本來像M3中型坦克這種大型號,在我的計劃中資料沒成體系前是不願意下手的。不過前幾天發圖集時候我自己記反了格蘭特和李,還有一些朋友為這個名稱爭執起來。因此不揣冒昧,簡單說說這種坦克。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保存在庫賓卡的M3中型坦克

二戰爆發的時候,美國因為偏居一隅,坦克設計相當落後。他們當時最先進的坦克就是M2中型坦克,這種車是一種碉堡式設計,除了炮塔有一門37炮之外,全車8挺機槍。車體正面兩挺航向機槍,車體四個角各一個機槍轉塔,外加兩挺高射機槍。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機槍火力無死角的M2中型坦克

法國戰役一爆發,美國人就發現自己路走錯了。觀察了德軍最好的4號坦克的表現後,美軍裝甲兵總司令霞飛少將和美國軍械局都認為新的坦克必須能安裝75毫米主炮,但問題是裝75毫米主炮的大型炮塔當時還沒設計出來。好在有法國B1坦克作為先例,已經展示了車體安裝主炮的可能,所以美國人在戰前就用M2底盤加上一門75毫米榴彈炮搞了無旋轉炮塔的T5E2試驗車。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T5E2試驗車

在T5E2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就是後來的M3中型坦克。為了節約成本和工期,M3中型坦克其實是直接在已生產出來的M2A1坦克車體右側加裝火炮改出來的。由此可見M3中型坦克就是一種過渡型號,當能在炮塔裡安裝75毫米火炮的M4中型坦克一設計成功,M3中型坦克也就不再改進和生產了。

M3中型坦克作為M2中型坦克的後繼,同樣繼承了它機槍碉堡的特點。M3坦克的機槍火力分三層,首先是駕駛員左側有兩挺航向機槍,水平固定但是可以俯仰;其次是37毫米火炮旁邊的並列機槍;最上是車長指揮塔上還有一挺機槍。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三層機槍配置

40年的時候,英軍在敦刻爾克丟光了裝備,只好跑美國來買坦克。英國人想的是讓美國工廠代為生產瑪蒂爾達2型和十字軍坦克,但美國國會的規矩是美國工廠只能生產美軍接受的裝備,因此只有選擇M3中型坦克(當時連樣車都沒出來)。但英國人對M3這種三層佈局並不滿意,認為一是整車過高,其次3人炮塔太擠,第三車長無法操作無線電,於是由英國重新設計了一個無指揮塔的大型炮塔。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蒙哥馬利在M3格蘭特的炮塔上

41年夏天,兩種坦克都投入量產。英軍就將自己用的型號以美國南北戰爭北軍名將尤利西斯·S·格蘭特命名為格蘭特式,將美軍用的型號以南軍名將羅伯特·F·李命名為李式。眾所周知,李是格蘭特的手下敗將,英軍就以此來暗示自己的設計更好一些。其實在美軍自己的編號系統裡這都是M3中型坦克,但到了後來格蘭特和李的叫法慢慢傳開,也就被默認了。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格蘭特炮塔大一圈且無指揮塔

美軍用的M3李式中型坦克一共是7名乘員,分別是駕駛員、無線電員、75毫米炮手、75毫米炮裝填手、車長、37毫米炮手、37毫米炮裝填手。無線電設備在車體裡,天線在車體戰鬥室左後側。而英軍的M3格蘭特式中型坦克將無線電設備移到炮塔後部由車長直接操作,天線在炮塔頂,乘員中去除了無線電員,只有6人。客觀上說英軍的格蘭特式無論是車體內還是炮塔內都要寬鬆很多,工作條件比較好,因此美軍後來也去除了無線電員,由駕駛員操作電臺。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M3李式中型坦克戰鬥室簡要佈局

上圖中1是駕駛員座位、2是無線電員座位、3是75毫米炮手座位、4是37毫米炮手座位、5是37毫米炮裝填手座位、6是車長座位。你問75毫米炮裝填手?抱歉他沒座位,如果願意可以打開艙蓋坐外面去。

1942年5月M3中型坦克在北非比爾哈凱姆戰役中首次參戰,給了德軍坦克當頭一棒。德軍對M3中型坦克的評價比較高,比如隆美爾就認為M3的出現使德國人第一次失去了坦克技術上的優勢,21裝甲師第3偵察營的指揮官漢斯·馮·勒克(戰後寫了本書叫《裝甲指揮官(Panzer Commander)》)則認為格蘭特式比德國4號F1型之前的所有德國坦克都好。

前面說過M3中型坦克是過渡品,但過渡品並不代表劣質品或廉價品,美國人造坦克的時候還是很盡心的。M3系列的炮塔和車體前裝甲都是51毫米並且帶傾角,這個防禦不能說薄弱。雖然之前他們沒有弄過這麼厚的坦克裝甲,但是他們鉚過更厚的戰列艦裝甲,於是M3的車體上到處都是巨大的鉚釘。雖說鉚接裝甲有受到衝擊的時候鉚釘被切斷亂飛傷人的毛病,但動能沒到一定水平還是切不了這麼粗的鉚釘的。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厚鋼板和大型鉚機

當然美國人也不是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在M3的大型號中,M3A1是鑄造車體型,M3A2和M3A3則為焊接車體型。後兩種工藝將在M4坦克上大行其道。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鑄造車體的M3A1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焊接車體的M3A2

M3中型坦克的兩門炮也值得一提,它的75毫米炮初速較低,穿甲能力比較弱,但37毫米炮在二戰同口徑炮中是佼佼者,兩者在千米處的穿甲能力幾乎相同。但無論如何口徑擺在那裡,當時M3中型坦克能在德國3號坦克和50毫米反坦克炮有效射程外幹它們(比爾哈凱姆之戰是用繳獲的德國75毫米穿甲彈彈頭打的)。特別是75毫米炮有發射高爆彈的能力,相當剋制德國非洲軍的發揮。

當時英國坦克口徑都小,2磅炮和6磅炮有效射程近。更糟糕的是2磅坦克炮沒有榴彈,6磅坦克炮雖然有榴彈,但是性能很糟糕,數量也少,在非洲前線更是基本沒有。用穿甲彈打遠處的火炮其實相當於發射了一顆大號子彈,除非正中炮身,打偏點實在造不成什麼影響。所以德國非洲軍採用反坦克炮蛙跳戰術,和坦克交替掩護推進。英國坦克對付反坦克炮的辦法只能一邊用機槍掃射一邊猛衝,路上就被一一點名。等M3中型坦克到了非洲,實際上就把非洲軍這個看家戰術給廢了。

另外這兩種炮都繼承了美國坦克的家藝,在近距離能發射鋼珠霰彈。一大一小兩支噴子,有效射程100米,這對步兵真是相當的不友好。

其實以上這些都還不算什麼,最關鍵是M3中型坦克能上垂直穩定器,不但75炮能上垂穩,37炮也能上。別看到處都是吹德國坦克的炮控如何高大上,他們有啥炮控?磨得精密點的光學鏡,有的車長帶個手持式的剪刀炮隊鏡。後期大型的虎豹炮尾有個液壓平衡器,那是因為炮管過重,沒有平衡器靠手都搖不動炮,跟陀螺轉子穩定的垂直穩定器根本是天壤之別。不過據說當時前線士兵素質較差,不會用也不好好保養,所以後期車輛拆除甚至出廠就不裝垂穩,畢竟那東西老貴的,糟蹋了不值得。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安裝垂直穩定器的M3坦克

有垂穩的M3中型坦克很好辨認,75毫米炮炮口附近有環狀配重塊,37毫米炮則是炮管下有一根桿狀配重,不要誤認為是並列機槍槍管。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前英軍的格蘭特和李

雖然英軍把自己用的型號單獨稱為格蘭特,但由於生產速度和戰爭損耗後來還是不得不直接使用美軍的李式,形成混用局面。美軍在突尼斯戰役後就淘汰了一線的M3中型坦克,英軍則在西西里島戰役後替換,自此M3中型坦克作為一線裝備在西線消失。

東線的情況又有所不同,1942年援蘇的M3中型坦克到達的時候正趕上鐵木辛哥和鋼鐵同志兩位鐵哥把紅軍的坦克儲備在哈爾科夫扔了個一乾二淨,這些坦克剛好拿來應急。但在蘇軍中M3坦克可就沒什麼好名聲了,75毫米炮蘇軍早就玩上了。其他論機動沒法和T-34比,論防禦沒法和KV比,並且它使用汽油發動機,被打中還容易起火,你說誰會喜歡它呢?另一個不能忍的就是這車耗用乘員太多,當時蘇聯在坦克大量損失的同時也大量損失坦克乘員組,按當時回憶錄的說法一些裝備KV的部隊打到後來都是3人車組了。兩輛M3的乘員組能配備3輛KV,而兩輛M3的戰鬥力和乘員生存力都比不上3輛KV。東線的戰鬥強度和火力密度遠超北非,M3中型坦克生存堪憂,所以在蘇軍眼裡M3中型坦克就剩一堆毛病了。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在東線被擊毀的M3中型坦克

還有一點值得一說就是雖然送到蘇聯的M3中型坦克基本都是美式構型,但紅軍中卻習慣將它稱為M3格蘭特,原因不可考,我想可能格蘭特的發言比李更順口吧?這樣標題的問題也就有了答案,如無意外就是七兄弟一勺燴,七兄弟之墓。

在太平洋戰場上M3中型坦克一直用到戰爭後期。以當時日軍的反坦克火炮穿甲能力,其實用M3或M4都沒什麼區別,M3的火力配備更靈活,在面對日軍步兵肉彈攻擊的時候可能還更有優勢。不過英軍反攻緬甸時所用的M3李式坦克做了一定改裝,去掉了車長指揮塔,在炮塔側面安裝煙幕彈發射器。這個原因我認為是車長指揮塔裡那挺機槍實在太吵了,槍身就在車長耳朵旁邊,一開槍那個噪聲和震動一定非常感人。

六兄弟還是七兄弟之墓,格蘭特還是李,簡單說說M3中型坦克

無指揮塔,炮塔側面可見煙幕彈基座

就簡單說到這兒吧,見笑見笑,如有錯誤請在文下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