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高平陵之變(249年)時,曹爽為什麼放棄抵抗?通常的解釋都是,曹爽貪生怕死,只求做一個富家翁,而不願意冒和司馬懿死磕的風險。但是仔細探究,曹爽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也是深思熟慮、理性思考後的無奈之舉。

有一個因素,大家都容易忽視,就是曹爽並沒有完全控制曹魏全國四大戰區的能力。在打仗水平本來就不如司馬懿的前提下,如果連軍隊人數都不如司馬懿的話,曹爽選擇投降,也無可厚非。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曹爽

首都部隊,基本被司馬懿掌握

按照 《資治通鑑》記載,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派司徒高柔假節大將軍事,控制曹爽軍營;派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控制曹羲軍營。曹爽只能以洛陽周圍的屯田兵(非精銳武裝)“數千人以為衛”。

大司農桓範出城,勸說曹爽帶著皇帝退至許昌,組織人馬再和司馬懿決戰。最終曹爽沒有聽從桓範的建議,而是苦思冥想一夜後,選擇了投降。這一夜,曹爽也許反覆比較了支持自己的力量,和支持司馬懿的力量,最終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這種力量對比中,最重要的就是曹魏四大戰區的立場。

曹魏從曹操時代開始,逐漸演變成四大戰區的體制。東部戰區(揚州)對吳,南部戰區(荊州)對吳,西部戰區(雍、涼)對蜀,北部戰區(幽、並)對北方少數民族。到了高平陵事變時,四大戰區的情況演變如下: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王凌

東部戰區:王凌倚老賣老,未必聽曹爽的

東部戰區當時由王凌負責。王凌在曹丕時代,220年,就已經是省部級高官了,擔任兗州刺史。後來又擔任過揚州刺史、豫州刺史。238年,原來東部戰區指揮官滿寵被調回中央後,曹爽安排王凌接替滿寵,擔任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248年,也就是高平陵之變前一年,王凌被提拔為司空,但仍駐紮在壽春,負責東部戰區工作(高配)。

曹爽雖然對王凌有提拔之恩,但王凌是老江湖,也未必把曹爽放在眼裡。王凌想的是如何自立山頭(發動淮南第一叛,想擁立楚王曹彪為皇帝)。如果司馬懿和曹爽開戰,王凌很可能選擇坐山觀虎鬥,而不會早早表明態度。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王昶

南部戰區:王昶最初由司馬懿提拔

236年,魏明帝下詔求賢,卿校以上,各舉一人。太尉司馬懿推舉了王昶(時任兗州刺史)。從240年起(到249年),王昶升任徵南將軍,持節,都督荊州、豫州諸軍事,成為南部戰區的指揮官。王昶的這一任職很可能和司馬懿也有關係。

雖然曹爽對王昶頗多拉攏,但是如果戰事一開,王昶很可能會站在司馬懿一邊,畢竟司馬懿對王昶的關鍵性進步提供過支持。高平陵之變後,王昶也很快倒向司馬氏家族,深得器重。打敗東吳施績,平定淮南第二叛、第三叛,都有王昶的功勞,後來最高做到司空之職。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郭淮

西部戰區:夏侯玄掛帥,但未必能撼動郭淮

曹爽當權後,派表弟夏侯玄(夏侯尚之子)出任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軍事。但是西部戰區是司馬懿深耕多年的大本營。雍州刺史郭淮,始終以地頭蛇、二把手的身份,控制著西部戰區的日常事務。

如果曹爽與司馬懿對戰,雖然夏侯玄肯定會站在曹爽這邊,但是郭淮必然支持司馬懿,以郭淮對西部戰區多年的浸淫,夏侯玄很可能不是郭淮的對手。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孫禮

北部戰區:毌丘儉、孫禮平分秋色

相對於面對蜀、吳的東、南、西戰區,曹魏北部戰區的名聲可能小一點。它的重要性,主要隨少數民族邊患的厲害程度而變化。北部戰區的指揮官應該是“都督河北(幽、並、冀)諸軍事”,曹丕“太子四友”的吳質曾做過這個職務,不過249年時估計邊患不太嚴重,所以北部戰區沒有設立統一指揮官。

幽州刺史毌丘儉曾經作為司馬懿的副手,參加過討伐公孫淵的戰鬥。之後毌丘儉一直負責北部戰區事務。244年,還曾遠征高麗。毌丘儉和夏侯玄、李豐交好,因此很可能戰端一開,毌丘儉會站在曹爽這邊。後來的淮南第二叛,也證明毌丘儉和司馬家並不友好。

另外,高平陵事變時,因為匈奴邊患,幷州刺史孫禮還兼任護匈奴中郎將,這也是北部戰區的一支重要力量。孫禮和司馬懿的關係應該不錯,高平陵事變後不久,孫禮就被提拔為司隸校尉。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2.5勝1平0.5負,司馬懿勝算較大

按照上述推斷,如果司馬懿和曹爽開戰,南部戰區王昶、西部戰區郭淮(搞定夏侯玄)、幷州孫禮(0.5)都會支持司馬懿,東部戰區王凌騎牆觀望,北部戰區毌丘儉(0.5)支持曹爽,這樣就是2.5勝1平0.5負,司馬懿勝算較大。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開打,曹魏四大戰區,有幾個會聽曹爽指揮?

曹爽的失敗是必然

從239年到249年,曹爽掌權十年,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完全忠誠於自己的地方實力派呢?

首先曹爽是空降的輔政大臣,沒有帶兵經驗,也沒有自己的軍隊人脈。丁謐、鄧颺、何晏、畢軌之流,都是文官,沒有從武的經驗。曹爽只能在已有的武將中,選拔儘可能符合自己要求的人。

其次,司馬懿247年才開始稱病,對曹魏朝堂的把控,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而且對老於政治的司馬懿來說,控制軍隊高於一切。所以,從對郭淮、王昶、孫禮的安排,都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小心佈局。

曹爽自以為控制了首都警衛力量,就覺得沒問題了。為了息事寧人,也為了邊疆守備,曹爽掌權時沒有大規模地換血四大戰區。這就犯了政治幼稚病,一旦圖窮匕首見,要較量硬實力的時候,曹爽難免棋差一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