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如何处置弘时,雍正为何问李卫不问张廷玉?

青灯问史



第215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雍正在杀年羹尧的时候,已经问了张廷玉了,现在要换个人问呗。杀奴才年羹尧找大臣张廷玉问,赐死儿子弘时问心腹奴才李卫,不得不说雍正的帝王心术还真是高明!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雍正赐死弘时之前,曾经问过李卫的意见,这点恐怕很多朋友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雍正赐死儿子还要问人呢,偏偏还是问李卫,让人有些费解。

其实跳开权谋之术的分析,以电视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隐性铺垫,铺垫出雍正为了新政,为了江山社稷,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弘时。李卫是知道这个事件过程的人,所以电视剧的安排是让雍正问这个知情者的意见,突出雍正内心的纠结,再突出雍正这个人其实还是还有人性的,不过为了新政为了江山社稷,只得狠心赐死儿子,不得不说电视剧在铺垫剧情上面,还真是环环相扣,使一切都显得很合理。

以权谋之术来说,雍正为什么问李卫呢,而不是问张廷玉呢。毕竟张廷玉可是一个老成谋国式的人物,经验上要比李卫这个后起之秀强太多了。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雍正的套路是什么呢,很多已经决定的事情,总是喜欢象征性问一下属下,以显示自己的无奈。比如说赐死年羹尧,雍正问的是张廷玉,赐死弘时,雍正问的是李卫,给人一种他是迫于无奈才杀功臣才杀儿子的感觉,还真是使人不得不服。

而且雍正问人也有套路,他问人的目的,不是在于让别人帮他做决定,最多让人出点建议,其实自己心里早就有数了。只不过问人可以突出自己的无奈,显示自己并不是那种生性薄凉之人。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当然不会是每次都问一个人的,是分开问的。而且经常问一个人,人家会这么想你呢,你可高高在上的皇帝。

所以雍正是像年羹尧这种国事,问大臣张廷玉。像儿子弘时这种家事问心腹奴才李卫。是分情况问人,不同的事情问不同的人。

像弘时这种事情,他问张廷玉,恐怕也问不出来什么结果的。

因为张廷玉是汉臣,他能一直被康熙和雍正所重用,不只是办事效率很高,还能猜透皇帝的心思,但更会保全自己。

汉臣的身份,在当时很敏感,属于是外人。在剧中可谓是处处有体现,比如说八王议政时,老九骂汉臣王文昭是满人的一条狗,还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丝毫不顾忌其他汉臣。


还有雍正登基以后,实施新政过程中,要求旗人耕地时,问道老八、隆科多、马齐、张廷玉四位军机处大臣意见,老八和隆科多是明确拿着先帝康熙定下的制度来反对雍正,马齐身为旗人,也是不赞同。注意当时雍正问完老八问张廷玉,张廷玉就没有开口说话,雍正就问隆科多和马齐,等到这三个人都反对时,雍正只能抱着最后的希望再问张廷玉,希望张廷玉会替他说话,结果张廷玉说了一句“回皇上臣是汉臣,这件事还请皇上,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气的雍正骂道“巧言令色”。

张廷玉在旗人这种事情,明白自己汉臣,宁愿不支持雍正,宁愿挨骂,都不敢发表意见。由此可见,汉臣地位之低,可见张廷玉的小心翼翼,旗人的事情,张廷玉都不敢表态,更不用说皇帝家事上,你指望张廷玉给你说什么?

而且张廷玉这个人自保能力很恐怖的,不只是可以猜透皇帝的心思,更可以不着痕迹的尽量保全自己,使自己达到可以按着皇帝心思办事,又可以尽量置身事外的。

像康熙时期的刑部冤案,老八夜审太子一党的肖国兴,写下不利于太子胤礽的供词,连夜送给康熙。康熙是怎么做的呢,是找张廷玉谈心,先是叫太医为张廷玉的病重的儿子看病。又说道教育儿子的各种不容易,一时之间感慨万千,然后再让张廷玉去看那份奏折,并且说道“这是八阿哥连夜递上来的”。


张廷玉听康熙这么一说,就知道康熙的心思了,知道康熙对于亲情的重视,又清楚老八肯定做手脚了,康熙不想追查太子。所以张廷玉开始了神反应,直接烧了奏折,说道“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意思是我替你把奏折烧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了,而且奏折这个证据没了,我也说我不知道,你就放心吧。

这样一来,张廷玉既做到了康熙心上。烧奏折的事情也不至于传出去,免得对太子不利的老八因此恨上自己,避免了卷入夺嫡之争,很高明的。

还有雍正赐死年羹尧之时,问道张廷玉“你实话同朕说,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皇上叫你说心里话,大家看看张廷玉怎么说的呢。

张廷玉是这样回道的“回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皇上现在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累计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是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人家叫你说点心里话,你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还真是滴水不漏。


张廷玉接下来才说道自己个人意见,说道“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意思是年羹尧一日不死,一日就会玷污皇上你的圣名了,从这个角度下手,简直是刁钻,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注意了,张廷玉是借着李绂奏折上的话说的,这是尽量将自己置身事外。

以张廷玉因为汉臣身份,这种既尽量按皇帝心思办事,又尽量置身事外,小心翼翼保全自己的做法来看,指望他在雍正的这种家事上发表看法,恐怕你就是杀了他,他也不敢说话。

而且雍正是皇帝,不可能什么事都问张廷玉的。赐死年羹尧问了张廷玉,赐死弘时再问张廷玉,岂不是显得自己优柔寡断,太无能了。

最关键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李卫是知情者,事件参与者,当时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是雍正派李卫救的弘历,李卫也清楚是弘时要杀李卫。而张廷玉可是什么都不知道,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雍正总不可能再叫不知情的张廷玉过来,说一下来龙去脉,再问他该怎么办吧。


所以雍正问李卫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是知情者。而且从亲近上面来说,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奴才,能从小乞丐做到两江总督,再看看同为奴才的高福和年羹尧等人,都一一赐死,也就是李卫的官越做越大,足以可见雍正对他的重视和信任,甚至把他当亲人一般看待。

李卫这个人机灵更重要的很忠诚,要说他能达到两江总督的高度,雍正对他的调教是一方面,邬先生对于李卫的教导也是很重要,如果非要说谁是邬先生的徒弟,那么非李卫莫属。

李卫是与邬先生同年进入老四府上的,可谓是多年的交情了,像当年高福被赐死,外放的李卫在高福住的屋子里伤心,邬先生马上把李卫叫出来,其实也算救了李卫一命,因为老四先让李卫去枫晚亭找邬先生,李卫却去了高福那里伤心,要老四知道了,指不定还要以为李卫是对他赐死高福有意见,所以邬先生是救了李卫一次,并且教导李卫要好自为之,珍惜现在的顶戴官职。

邬先生半隐以后,在李卫处当幕僚,更是教导了李卫不少。

在邬先生的教导之下,李卫也是深得真传。所以当雍正问起这个敏感问题时,李卫的表现可谓是满分。


只见李卫护送宝亲王弘历回京以后,夜晚见到雍正时,好久不见的君臣二人感慨了一番,李卫哭着说道雍正又瘦了,雍正说道“你看,朕的手又湿又凉,你说的不错呀,联真是大不如前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朕这心里急呀”。雍正这番话难得的说了一个事实,身为一个帝王,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朝局,更何况是身体状况如何,他当着李卫面承认自己身体不行,又说到还有这么多事没做心里急的,其实隐晦的向李卫说他也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

做好铺垫以后,雍正问道“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也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呢”?意思是我时日无多了,这种自相残杀的事情,我这个做父亲的到底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家事,李卫没法说,所以选择了明哲保身,说道“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说”。

雍正一听,知道李卫不敢发表意见,说道“朕知道,朕不该问你呀,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雍正接着说道“来朕给你看样东西”。将曾静策反岳钟琪的信给了李卫看。


李卫看完疑问的说道“主子这信里说的是谁呀,又害父害母杀兄杀弟的,还贪财好色”?

雍正说道“不知道吧这个人说的就是朕”。

李卫疑惑而生气的说道“怎么会,哪条疯狗敢这样辱骂主子”?不得不说,不论李卫是不是真心的,最起码面子上喜怒哀乐是表现的很完美。

雍正接着说道“这个人叫曾静,是湖南的一个老生员,他写这封信给岳钟琪叫他起兵谋反”。

李卫问道“人呢在哪儿”?

雍正回道“押解到京里来了”。

李卫有些狠厉的说道“您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

雍正开始诉苦起来,说道“其实说朕坏话的,又岂止这个曾静呢,那些被朕新政断了财路剥了特权的人,又有几个不恨朕,有几个不说朕的坏话,可朕也没想到啊,他们居然把朕编排得如此不堪,除了说朕谋杀先帝逼死母后,还说朕每天都喝得酒醉醺醺,每天晚上要翻几次牌子。更有编得出奇的,说朕的待卫是什么血滴子队,图里琛带着这个队,想杀哪个大臣使个眼色,夜里就派人去杀了”。


李卫大怒说道“放屁”。

雍正继续诉苦道“可恨的是,大理寺和刑部都不愿审理这个案子,他们上折子说,如此悖逆之言,非臣下所敢,其实他们心里,何尝不是幸灾乐祸”。

李卫说道“主子您把这个案子交给奴才,奴才有法子叫这帮疯狗知道厉害”。

雍正说道“你审不了啊,因为散布朕这些谣言的,其实啊,就是朕的那些弟弟”。

李卫惊讶的说道“是八爷他们”?

雍正说道“没错,许多谣言都是阿其那塞思黑,那些发配到云贵的门人们沿途散布的,朕已有旨意,朕决定亲自审理曾静,他们想看朕的笑话,朕没有笑话让他们看,朕要让天下人都看一看到底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雍正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说出了老八他们祸害无穷,给自己造成了如此之大阻扰的意思,让不敢发表意见的李卫看看,看看夺嫡的遗害太大了。


李卫一惊,也明白了雍正的意思。但李卫还不能直说,毕竟是邬先生教导过的人,李卫换了一种说法,站起身来,弯腰说道“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意思是我明白您老人家的意思,您看看先帝就是因为太好了,把难题留过下一代了,您自己想想吧。

雍正一听,李卫说的有理,马上顺着杆子往下爬,说道“你说的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呐”。就这样雍正本来就下定决心杀死弘时,成为了李卫劝说,使人不认为自己是生性薄凉,而且为赐死弘时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君臣二人的谈话也使弘时的命运被决定,次日弘时被赐死。到了雍正驾崩,弘历顺利继位,没有诸如他父亲雍正因为夺嫡的各种烦恼。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15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康熙病重的时候,下了一系列很奇怪的旨意,那就是将张廷玉、马齐、王掞等人都罢黜了,另外还包括雍正和八爷等人。

雍正十分的不理解,他认为死鹰事件之后,康熙竟然不调查十四爷,反而是将其他人都罢黜了,这不是摆明着想要将大位传给老十四吗?

雍正心灰意冷,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还打算遣散邬思道,可是邬思道却道出了康熙的想法。为什么康熙这样做呢?他就是不希望张廷玉,马齐等人卷入这场争斗之中,即不站老八,也不站老十四,也不站雍正。

这样,不管谁继位了,张廷玉和马齐等人都能继续使用。

类似的原因,在处置弘时的问题上面,雍正不能问张廷玉,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个问题根本没法回答,其实雍正很清楚了,弘时所作所为,必定是个死罪。

而这个问题,问张廷玉,张廷玉要怎么回答?他又不好说,依老臣之见,弘时有大罪,应该处死?雍正到底怎么想的,张廷玉又不能完全猜透,弘时会不会杀,其实也是雍正的一念之间。

而张廷玉也不好昧着良心说,弘时还只是一个孩子,他是受了老八的蒙蔽,才犯了一点小错,只要略施惩戒,比如禁足半个月一个月,他就能知错能改,就是个好孩子,如果张廷玉真这样想,张廷玉也就差不多了,最基本的黑白不分,是非不明。

弘时的事情,说是雍正的家事也对,说是国事也对,对于皇帝来说,家事即国事,根本就分不了那么清楚,如果雍正问张廷玉,张廷玉只能闭口不答,但不回答,也不是个事儿,好呀,问你话呢,你竟然不回答。

雍正为难张廷玉没意思,也从张廷玉那边找不到心里的答案,其实雍正心里早有答案,只是需要再找一个人再确认自己的内心。他找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十三允祥,一个就是李卫了。

老十三其实也不敢说,是一直在临死的时候,明里暗里的暗示说,他从弘时看到了老八的影子。而宝亲王弘历明明知道是弘时加害于他,他也不敢说,反而还为弘时开脱。

李卫,就不一样了,是雍正的家奴,也是亲信,李卫的命就是雍正的,对于李卫来说,其他事情都无所谓,一心为雍正即可。


历史简单说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澄清一些历史事实。

历史上是有弘时,李卫,邬思道这三个人,但是与《雍正王朝》历史小说和电视剧都不大相同。

弘时,确实是胤禛三儿子,但是政见与父亲不同,所以被老四登基后过继给老八作养子。后来胤禛对付八爷党,老八倒霉。弘时也跟着受了处罚,被革去黄带和爵位,后来忧郁而死。并不是老四处死的。

李卫也不是什么乞丐和家奴,是纳捐捐了一个官职,但是较有能力,被雍正重用了。

邬思道也只是田文镜的师爷,很厉害,为田文镜出主意,写文笔。田文镜才深受老四重用。田文镜病死,这个厉害师爷就失踪了。

然后我们根据《雍正王朝》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根据小说和剧情,雍正不可能问张廷玉如何处罚弘时。

1,科举舞弊案,弘时才是主谋,张廷玉弟弟张廷璐不过是奉命行事。调查结果,张廷璐背黑锅腰斩,还要张廷玉观刑。如此包庇儿子,雍正怎么好意思问张廷玉?

2,弘时干的坏事,张廷玉没有经历,也不是他调查的,难道凭猜测来判断定一个皇子的罪?我猜,张廷玉只会说,这是陛下家事,我只是一个汉臣,不能干涉天家父子的私事!

为什么可以问李卫?

1,李卫是弘历回京途中全程保护的,他知道刺杀弘历的主使是弘时,而且有证据和证人。

2,弘时派去刺杀弘历的并不是自己的手下,而是一个家奴找的黑道上人。事后被弘时养在一个自己隐蔽的庄子上,灭口时被一个潜水本领高的逃跑,刚好被李卫抓住,被李卫用一个妓女敲到了他的口供。

李卫是雍正家奴,忠心耿耿,儿子起名叫“李忠四爷”,所以向雍正讲了全部事实。

所以雍正不问李卫,问谁?

但是,怎么处理,李卫没有直说,只是在与四爷交谈中引到八爷党身上,一句“先帝什么都是好,就是太宽厚,留着他们与爷作对。”暗指老四该下手了,否则会给弘历带来危险。

雍正本来恨“八爷党”,怎么听不懂?于是大义灭亲,暗中赐死了弘时!为了新政,也是为了未来的太子--宝亲王弘历!




南雷霆峰


雍正杀弘时是处置家事,李卫不仅是大臣更是雍正的家奴,所以问李卫顺理成章,而张廷玉是国家的大臣,自然不便参与其中。

李卫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身兼雍正家奴和朝廷重臣双重身份,可以说是十分特殊。雍正在得知弘时居然派人刺杀弘历后,第一时间派出图里琛(贴身侍卫头领)通知李卫(家奴)营救弘历,可见他是不愿家丑外扬的,这件事只局限在“家”的范围内解决。

如何处置弘时的问题上,其实雍正早有主张,他一定会吸取八爷党祸乱朝堂的经验,果断处置弘时,这时询问李卫的意见,只不过是坚定自己的信心而已。

而李卫自然明白主子的心思,也以八爷党为例来说明了自己的意思,更为雍正接下来杀弘时的举动找到了极具说服力的理由:先帝爷什么都好,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亲王贝勒的加封,把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于是雍正坚定了决心:你说的对,朕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了!

至于张廷玉,雍正是不会去问的,除了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因在,张廷玉对如何处置弘时之事,是不会发表真正意见的!

当年的科场舞弊案,本来是弘时偷了试卷,泄露考题酿出祸端,最后顶包的却只有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弘时做了缩头乌龟,张廷玉岂能不恨?但恨归恨,弘时毕竟是皇子,以张廷玉之老谋深算,自然不肯发表意见!

弘时如果没有夺嫡之心,荣华富贵一生岂不美哉,可见欲望害人啊!


李飞叨


说话,历来都是一门艺术。幼稚的人说话才会口无遮拦,成熟的人说话讲究分寸、场合、对象等因素。庙堂之上,说话的艺术尤为重要。《雍正王朝》中,雍正心中的李卫和张廷玉,份量、价值、关系不一样,所以雍正说话时会区别对待。

张廷玉同雍正的关系

在康熙年间,张廷玉是康熙的心腹重臣,康熙在许多问题上都会与他单独商议,比如涉及夺嫡的“刑部冤案”以及“二废太子”。

那时候的张廷玉,与胤禛的交集不多。即使传位当天夜里,张廷玉也只是秉公办事,还谈不上与雍正一条心。

雍正刚上位,张廷玉在立场上,其实算是中立。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朝廷的很多弊端以及雍正的失误,张廷玉都是看破不说破,比如铸造新钱,六品的孙嘉诚都明白当中的“猫腻”,张廷玉身为上书房首辅,可能不知道吗?

再比如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张廷玉当时诧异的表情已经告诉观众,那事情不靠谱。

眼看皇帝穿“新衣”,张廷玉却在一旁装聋作哑。如果他那个时候是雍正的人,也不会看着老板走歪路而不动于衷。

直到“科场舞弊案”爆发,张廷璐被问斩,他才彻底踏上雍正的船,成了其手足。“八爷逼宫”时,张廷玉丝毫不畏惧胤禩等人,据理力争,给予雍正很大支持。

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更像是职业经理人与新老板的关系,两人会相互试探、相互了解,然后形成同盟关系,交流上以工作为主,较少牵扯到家事。

就工作而言,弘时是皇子,皇子的问题,已经超越张廷玉的管辖范围了。

关于“如何处置弘时”的问题,说到底也是雍正的家事,而张廷玉只是同事,还没熟到拉家常的程度。

况且两人合作有一段时间了,雍正肯定能够看出张廷玉谨慎的特点,知道问了也会是“含糊其辞”的回复。

李卫与雍正的关系

李卫原本是扬州街头的叫花子,受到雍正赏识,成了府邸的奴才。

  • 李卫很早就展现出头脑灵光的一面,坎儿办不成的事,他却能搞定;

  • 因工作能力出色,被外派到四川监视年羹尧,也因此躲过了“秘密清理”;
  • 回京城办事,看到胤禛比看到亲爸爸还亲,表忠心比表白还坚决;
  • 知道有人夹带考生,立刻带人查考场;

  • 帮助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与地方官僚斗智斗勇……

李卫这辈子说到底,其实就干了一件事,绝对忠心雍正。也正是在雍正的调教下,李卫由一个叫花子进化为封疆大吏。

雍正当皇帝后,每次看到李卫时,一点也不见外,吃饭也在一起吃,甚至还帮他隐瞒“花边新闻”。

在李卫眼里,雍正如同自己的“干爸爸”;在雍正心里,李卫如同自己的“干儿子”。两个人亲同父子,就像是一家人。

许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雍正都能交给李卫做,许多不能对别人说的话也能同他说。

此外,弘时是如何刺杀弘历的,李卫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他的意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对如何处理弘时的问题,雍正只能关起门来,与自己的“干儿子”李卫讨论,决不能让同事张廷玉知道。


秋媚读史


张廷玉是康熙年间进士出身,到了雍正朝张廷玉更是备受重用,位极人臣,保和殿大学士,军机重臣,这一个个头衔,确实代表了张廷玉的水平。张廷玉会做人,会做官,这才节节高升。从学问与做人、做官来看,张廷玉的水平的确高于李卫。李卫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雍正王朝》中,其学问和官位是远远不及张廷玉的。乾隆年间,张廷玉病逝后,最终配享太庙,李卫却在乾隆朝非常尴尬,李卫死后,乾隆还命人推倒了他的塑像。

尽管如此,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是帝王的家事。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作为谨小慎微之人,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张廷玉能猜透康熙皇帝的心思,却不一定能猜透雍正的心思。因为雍正比之康熙,可是腹黑多了。雍正上台后就拿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开刀,张廷玉还得默默的前去观刑,这也给张廷玉提了醒,冷面王名不虚传,在雍正皇帝面前,江山社稷和皇权大于一切,张廷玉并不能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

张廷玉只能小心翼翼,撅起尾巴做人,他劝说雍正杀年羹尧,是在朝中大臣竞相上书后。八爷党企图行八王议政,架空雍正,张廷玉也是在最后才站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张廷玉善于待机而动。在雍正面前,他绝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弘时已经无法无天了,刺杀弘历,就算雍正讨教于张廷玉,张廷玉也不敢第一个站出来妄议雍正的家事,更别提如何如何处置弘时了。


雍正了解张廷玉的心性,所以他没有去问张廷玉。因为雍正知道,张廷玉那里肯定没有雍正心中想要的答案。而李卫则不同,李卫出身于雍亲王府,凭着自己的忠心与政绩,做到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的位置。李卫可以说是雍正的半个家人,李卫与雍正的感情深厚,可以说他俩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雍正向一位家人、一位亲人询问家事,这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

李卫敢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敢于行动。可以说,李卫是敢为天下先之人。科场舞蔽案,他敢带兵包围考场,曾静大逆不道,他更敢冲到天牢去殴打曾静。由此可见,李卫的勇气胜张廷玉百倍。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李卫就是敢言他人所不敢言。


雍正也似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为了给弘历留下一个安定的基业,雍正彻底消除了对弘历不利的因素——弘时。这其中,李卫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因为李卫的直言,雍正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风雪梦不逝


对于弘时,雍正心中确实是难以委决。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不能说杀就杀。但弘历也是自己的儿子,而且弘历能否顺利继位,关系到新政能否继续下去,关系到大清帝国的未来,这让老迈的雍正更加纠结。



那么,为什么雍正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询问李卫的看法,而不是张廷玉呢?



因为李卫是奴才,是自己人,而张廷玉是职业官僚。李卫从12岁就开始跟着雍正,在潜邸效力,从小叫花子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从某种意义上,李卫不仅是雍正的臣子和奴才,更是家人,是亲人,所以雍正在自己难以委决的时候忍不住询问李卫,是正常的。而张廷玉是一个职业官僚,他忠于皇帝,忠于工作,但仅仅作为一个臣子,雍正才不会主动就自己的家事去向他咨询。即便雍正真的问了,张廷玉肯定也会避而不答,因为臣子卷入皇家家事,这历来都是大忌。



再有一点就是,李卫亲历了弘历遇刺一案,他与图里琛一道追赶弘历,并贴身保护弘历。作为亲历者,李卫最清楚这其中的内情,而张廷玉一直呆在朝廷里,对弘历遇刺一事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达摩说


电视剧里雍正处置的是自己儿子,这种事可问家人,不可问朝臣,家丑不可外扬。张廷玉是上书房大臣,内阁宰辅,确实是雍正帝的左膀右臂,但他是朝臣还是汉臣,皇帝怎么可能把这种见不得光的丢皇室脸面的私人向外臣透露呢?有脑子的都不会,何况雍正不单有脑子还出奇的好面子。既便雍正放下面子问了,张廷玉也难做答,不是回答不了,是难以回答,这不是国事是家事,同时也与张廷玉脱不了读书人禀性相关。

李卫则不同,李卫是朝臣更是家奴,家奴的特点就是只认主人,李卫当时的地位与家人已无二,而李卫这个家奴又是雍正一手培养出来的最出色,又最贴心的人物(同桌吃饭毫不忌讳),朝廷公务办的好,皇帝私事他也办得好,雍正家事不问家里人问谁?

论说,这类私密事李卫比张廷玉更会办,张廷玉虽老成谋国却脱不了读书人的窠臼,可阳谋不可阴谋(李绂查科场舞弊就是李卫想出来封查科场的,而文坛领袖李绂想不出);李卫则鬼点子坏主意啥都会搞,有这样一个能力极强,忠心不二的家臣,去找张廷玉干啥啊!


老叟蜀山散人


严格的讲,如何处置弘时是雍正的“家事”。在这个问题上,雍正不可能征求张廷玉的意见。尽管张廷玉的水平的确要比李卫高很多,但是张廷玉只是一个“臣”,而雍正是把李卫当做“奴才儿子”的。

雍正的这个三阿哥弘时,最终被雍正赐死,一方面说明了一个被说烂了的道理:不作就不会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雍正在登基之后,对于“储君之争”的恐惧程度,应该说他们这一代长达近二十多年的“九子夺嫡”的激烈争斗,造成的兄弟们反目成仇,死的死关的关的惨剧,让雍正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阴影,所以在对待弘时的问题上,雍正明显的的反应过激。当然,这些都是电视剧当中的剧情,在历史上,雍正对弘时的处理也很残酷,但至少没有要了他的命。历史上的弘时其实是“窝囊死的”。

回到电视剧当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关于弘时的问题,雍正讨论的对象只有三个人:十三王爷怡亲王允祥,五阿哥弘昼,还有就是他的最亲近的心腹奴才李卫。这三个人都是雍正眼中的“家人”,怡亲王允祥是他的最信任和依靠的比亲兄弟还亲的兄弟,而五阿哥弘昼是他的儿子,他向五阿哥弘昼了解弘时在八王爷允禩逼宫政变的事件当中的言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极端聪明的儿子弘昼,竟然一句弘时的坏话或闲话都没说。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三阿哥弘时,其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动了“夺嫡”的念头,不仅如此,他在夺嫡之争的路上走的太远,刺杀弘历的行为深深地刺激了雍正,而十三王爷怡亲王允祥临死前的那句“我在弘时身上看到了八哥的影子”,让雍正下定了除掉弘时的决心,他坚决不能容忍再出现一个“老八”来和他选定的继承人弘历上演一出夺位惨剧。所以,杀了弘时的这个决定其实是雍正自己做出来的,他和李卫之间关于弘时的谈话,仅仅是雍正寻求一些心理安慰和家人的理解而已。李卫的回应的确是聪明之举,说明这个没什么文化的“奴才”还真的是个当“干儿子”的好材料。

当雍正预感到弘时极有可能对弘历动手的时候,立刻派图理琛马不停蹄的赶到两江总督李卫那里保护弘历并护送弘历回京。四阿哥弘历是在那次凶险的“逼宫政变”之前,为了提防不测,被雍正以“体察民情”为由打发到李卫那里“暂避一时”,但是逼宫政变失败之后,三阿哥弘时被八王爷允禩煽动,竟然派杀手赶赴江南刺杀弘历,弘时算是“破釜沉舟”,他是真的不打算让弘历再回到京城了,他愚蠢的认为,弘历死了,皇位就是他的。但是,他算错了。

李卫见到风尘仆仆,气喘吁吁的图理琛,得知有人要暗害弘历,估计是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弘历在他的地盘上出事,他的脑袋,甚至是他全家的的脑袋都保不住,所以在立刻带人保护弘历的同时,李卫的心里一定是恨死了那个想要弘历性命的人。李卫不敢有任何大意,亲自和图理琛一道,护送弘历回京,并且在回京之前他已经知道了想要弘历的命的那个人就是弘时。当然,图理琛也知道了,但是图理琛同样在雍正的眼里也是“自家的奴才”。所以在雍正赐死弘历的现场,只有图理琛陪伴。

李卫和雍正之间的关系的亲密和相互信任的程度,是要超过所有的大臣们的,甚至超过雍正对自己的亲儿子的程度。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是李卫的“无限的,无条件忠心”换来的,在李卫的眼里连雍正皇上都要让位给他心中的“主子四爷”,他不是皇上的臣子,只是“四爷的狗儿”。雍正也一直把李卫当做自己的“狗儿”看待。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就比较的直接喝私人。

在雍正向李卫诉说了自己被误解被兄弟们围攻的烦恼和无奈甚至是愤懑之后,李卫的回应十分的到位:这是全怪先帝爷!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主子您了!李卫的这句话看似是一句牢骚话,其实他是在拐弯抹角的提醒雍正:先帝爷制造的悲剧不能在您老人家这里重演了!这其实是一句让雍正下定最后的决心处死弘时的话。李卫做到了。

而这一切,张廷玉做不到,他也不敢。在处理年羹尧的问题上,张廷玉敢于尽到一个臣子的责任,当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那是因为年羹尧无论势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都改变不了“奴才”的本质。张廷玉建议雍正早点杀了年羹尧,是为雍正负责——年羹尧一天不除,皇上的圣明就一天被玷污!

但是,面对身为皇子的三阿弘时,张廷玉一定是有所顾忌,而雍正也有所顾忌。张廷玉顾忌的是“疏不间亲”,雍正和弘时的父子关系他不能“挑拨离间”。而雍正顾忌的是“家丑不可外扬”,他不可能让张廷玉这个外臣过多的插手自家的“私事”的。


步武堂


康熙在世的时候,皇子们争相夺嫡,搅得康熙焦头乱额,很多时候,康熙都和张廷玉交心谈心,问取意见。康熙驾崩之后,雍正即位,张廷玉还是得以重用,雍正对张廷玉的恩遇不比康熙逊色,张廷玉可谓两朝忠臣,朝廷柱石。

当弘时的问题逐步浮出水面的时候,雍正也开始焦头乱额了,作为父亲,雍正对弘时的行为一忍再忍,心疼藏于内心,很多事情都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作为皇帝,他又不能看见弘时越走越远,为内心既定的江山继承人设置重重阻碍,让新政功亏一篑。

先后有三个人对弘时的行为有个基本的态度。一个是雍正最好的兄弟怡亲王允详,临死之际说:我总觉得,弘时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一个是弘历,尽显宽容姿态,实则早于图里琛形成勾连,时刻关注雍正的态度,弘历所为,是要用雍正之手将弘时处决掉。第三个就是两江总督李卫,这个从雍王府出身的家奴,官做得够大,也是忠心不二,对雍正饮水思源百恩图报,他一句只怪先帝太宽容,给主子留下了多少难题,将弘时彻底送下地狱。

处置弘时,可以选择永远圈禁,也可以选择贬为庶人,怎么处置,其实都还是雍正说了算。而对于处理这类家事国事很混合的事,张廷玉在康熙时代就显露出他高超的处事技巧和手段,这一点,远比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李卫要高明得多,可雍正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张廷玉的意见呢?当然,张廷玉是不会自惹麻烦主动去管这样的事的。

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一来弘时的行为触犯了国法家规,到刺杀弘历的时候,已经属于那种家法难治,国法难容的皇子了。最恼火的就是这样的人,要治他,他是皇子贝勒,有特权,不治他,又会犯下大祸。张廷玉是大清朝的高级打工仔,皇子夺嫡说到底是皇室内讧,是皇家的家事,雍正不像康熙那么宽仁,愿意随时听取意见。在雍正眼里,这就是一件家事,既然是家事,就得自己拿主意处理,如果让朝廷的重臣参与进来,搞得家国不分,搞得不好,就会牵连无辜,弄到派系意见不同,相互借此攻伐,形成朋党,就更不好处理了。康熙时代九子夺嫡派系林立就是因为家国不分产生的。雍正必须吸取教训,不让朝廷大臣参与进来,这是做得很对的。

那么为什么允详和李卫就可以发言呢?允详不说,因为他既是朝廷的重臣,还是皇室成员,和雍正是一家人,当然可以发言。那么李卫呢?

李卫是胤禛在江南赈灾的时候收留的流浪儿,在雍正的栽培下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是雍王府的嫡系。长期以来,李卫凭着他的忠诚、能干做出了一般人没做出的成绩,抛开历史,雍正实则已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和亲人看待,包括李卫的老婆小翠儿,雍正也是时刻问候关心,这样的关系,早已突破了君臣的限制,而包含有父子之情。所以,雍正会问他。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雍正问李卫,并非是最后的决策。对于如何处置弘时,其实在雍正的心里早有计划,只是因为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让雍正纠结不已,问李卫,实则是雍正在寻找最后的“稻草”,以缓解内心的矛盾。

二来弘时与张廷玉实际上是有瓜葛的。因为科场舞弊案,弘时是泄露考题的罪魁祸首,然后又是夹带,张廷璐身为张廷玉的弟弟,最后被弘时出卖,被老八出卖,西市问斩。雍正对此不是不知道,这在他杀弘时的时候就说明了。而作为老油条张廷玉,对这件事是不是知道呢?很显然,张廷玉是知道的,但是正因为涉及弘时,张廷玉只得忍住心中的愤懑,眼看着张廷璐被杀。对此,雍正不是没有感觉,如果就此去问张廷玉的意见,雍正如何面对,张廷玉又如何面对,都是问题。所以,雍正是不会去问张廷玉意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