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许多文化界名流或撤离,或隐居。因而,彼时的上海文坛寂寞得可怕。然而,在某—个晨曦,却惊现了两朵别致的花朵,一朵是那个世人皆知的传奇女子张爱玲,一朵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奇女子苏青。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张爱玲

苏青,191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原名冯允庄。据说,她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冯止凡乃是一届举人,后经商,遂成了那时城市里新兴的殷实市民。因此,这苏青亦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的小姐。自古以来,女子在家中的地位都是轻的。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的苏青,虽说有幸受到正规的教育,但是在父母的眼里,这到底不是女儿家的正经事。所以,她还是落了个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女性一样的命运,于14岁那年,经由家长之命、媒妁之言与一个叫李钦后的男子订了婚。1934年,已是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学生的她,和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律系的李钦后于老家正式完婚。不久,她便因怀孕而退学,正式结束了她的大学生活。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民国风

不久之后,她和丈夫肄业移居上海。至此,她的生活便与十里洋场、满眼飞花的上海滩有了绵密的纠葛。1935年,她为抒发生产的苦闷,写就了那篇名为《产女》的散文,并被发表于名为《论语》的杂志上。由此,她正式踏上海派文学的道路,并与那个传奇的女子张爱玲一起,走了一条现在看来完全是“非主流”的写作路线。她们一起红遍当时的上海滩,也一起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当人们在追忆老上海的风花雪月时,张爱玲终于红透祖国大地,而她只是那影里的旧人,把一抹春痕模糊在旧时上海的梦里。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上海滩

其实,苏青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写作,却直到沦陷时期才声誉鹊起,短短三年内,她出版了一系列小说、散文集,还创办并主编散文半月刊《天地》,自己写稿、自己发表、自己出版,能干泼辣,可谓文界“女强人”。尽管她声言最喜欢散文集《浣锦集》,但带给她最大名声的,还是这本自传体的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它在40年代已再版达40版次,实不多见。

1944年,苏青与丈夫离婚。这一年,她31岁,他们结婚整整10年。这段婚姻,于她而言真是无以回望而顶失望的一件事情。《结婚十年》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有文化、有上进心、热爱生活、追求爱、向往自由的青年女子“苏怀青”,由家庭包办而结婚,几经周折,最后终于离婚的故事。小说尽数用了大胆的标题和内容,她写初婚的感受、生育的痛苦和欢乐,她亦写婚外恋,写与各种男人打交道,并于书中细微描述着婚姻生活中女性真实的性心理。一时间,她被称为“大胆的女作家”。毁誉参半的评价,将她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于是,她的生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民国女性

这是一部介于新旧之间女性的人生史,也是三四十年代宁波、上海一带的风俗史;它形象地展现了一代中国女性怎样摆脱了“锅台转”的命运,不得已地走上了自立的道路,也生动地反映了旧式婚姻关系如何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暴露了它先天的缺陷而终至解体。但在小说中,这些“大题目”却都是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的细节来体现的,显得丝丝入扣而又亲切自然。小说写十年的婚姻生活,从头至尾是夫妻家庭的日常琐事,既没有大悲大喜,也没有浪漫传奇,而能写得有声有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对于女性生存的隐秘空间──这一向为我们的文学所忽略和遮蔽的地带──的塑造和挖掘。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民国女子

应该说,《结婚十年》对女性本能状态的刻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大胆的,而在当时,它更具有反封建礼教和反映时代动荡的意义。例如,小说以“我”的婚礼开头,特别点出自己做新娘子内急难忍这一细节,从中见出旧礼俗的迂腐,显得新鲜别致;它详细描绘了“我”三次怀孕生子的过程,抨击了把女性当作生育机器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并通过“我”拖着产后的虚弱身体和女儿逃难,客观上揭示了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通过“我”与丈夫不冷不热的夫妻生活的写实描绘,肯定了女性渴望得到了解和尊重、获得情爱和性爱满足等诸方面心愿……

与之同时展开的,是对市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开拓和日常生活情趣的发现。它从头到尾是一笔笔“流水账”,表现出对于俗世人生的极大兴趣和关怀,她饶有兴致地列出结婚的各色礼品和贺仪,娘家送给孩子的种种衣物糕点,上海的菜价,小家庭的家用,收支的盈余或亏损……她有闲情在兵荒马乱的逃难途中插入几节无伤大雅的笑话,她有敏锐的眼光,在最琐碎的事情上,看出人与人微妙难言的心态和关系,使作品隐隐晃动着《红楼梦》《金瓶梅》式的花团锦簇下明争暗斗的影子。然而正是这最迫切的需要:小菜钱、孩子的奶钱……,正是丈夫一句“你可以自己赚钱呀!”的嘲讽,逼着她偷偷地拿起笔来写稿,换取稿费──在人们的想象中,“作家”是多么高尚呀,出走的娜拉又是多么勇敢呀,对于她都只是出于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金钱和自尊。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民国女子

所以王安忆赞美苏青,认为在她的作品里“可以试出当时上海的凉热”,张爱玲激赏苏青,是“伟大的单纯”。《结婚十年》是典型的“苏青体”,毫不讲究谋篇布局,通篇顺叙,如话家常;其语言是白话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叨叨不已中常有一种“意想不到的隽逸”,令人兴味盎然;这里活跃着一个介于新旧之间矛盾不已,但仍然坚持着自己走下去的、倔强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缺点,与她自己是如此接近,有时令人讨厌,更多是悲咽辛酸,而总的来说是亲切。

在苏青之前,没有一个中国女作家能像她那样直言不讳地谈性。她,把女人温情脉脉的假面撕掉,还原出一张“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真面目,逗号前移一格可使无数女子花容失色,亦可令一些卫道士暴跳如雷。实则,她的“赤裸裸的直言谈性”,是让许多的正人君子挑灯夜读,捂在被窝里窃笑的。她是深懂女人的,亦深知男人心机的。于她眼中女子全然是那欲望中的“蛾”,男子则全然是那薄情寡义的“负心郎”,多是靠不住的,是见异思迁的。他们家中有娇妻,却还要于外面厮混一个情人,这还不能够满足,于是又要去嫖妓。如是深懂,让她的文字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世骇俗。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夫妻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由于苏青与大汉奸陈公博的密切关系,苏青备受舆论压力,被骂作“文妓”“性贩子”“落水作家”“汉奸文人”等。1945年11月出版的司马文侦编的《文化汉奸罪恶史》,列出了张爱玲、张资平、谭正璧等16位文化汉奸,苏青亦在其中。1946年陈公博被捕,被执行枪决。1947年,《续结婚十年》出版,苏青在书中对陈公博的死表示:“我回忆酒红灯绿之夜,他是如此豪放又诚挚的,满目繁华,瞬息间竟成一梦。人生就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他的一生是不幸的,现在什么都过去了,过去了也就算数了,说不尽的历史的悲哀啊。”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陈公博法庭受审

当新中国成立伊始,当张爱玲眼见花开无人赏,别人的热闹亦是和自己不相干,于是远走高飞时,苏青却因着骨子里是个天真热心的人,想着一个新的社会总是好的,便在上海紫祥里的芳华越剧团里热热闹闹地安了营、扎了寨。她过的依然是真实的日子,又因着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写出了不少好剧本。然而,人世浮华如梦,沧桑过跟如云,好日子才开了头,厄运便从天而降。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开始后,她被投放在一个叫“提篮桥”的监狱,过了一年多白日黑夜不可辨的牢狱生活,出来时,已物是人非。她被开除公职,贫病交加,一无所有。当她求助于至爱骨肉之时,寒意更由心底升起,对方声称已与她划清界限,从此断绝往来。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老上海弄堂

面对亲人的无情,她唯有躲在真实生活之下隐匿地过活。她闭门谢客,只守着满园的花草。她说:“这些花是我生命末期的伴侣。”病中的身体,于时间的飞转流逝中愈来愈恶化,她并不去医治,一任它如同恶魔般侵蚀她的身躯。她在致老友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她是已经对生活失望了,抑或是绝望,唯一希冀的便是快快死去,好让不如意的险恶世相如滚滚东流的逝水般流去。那个用十年走完百年路的坚韧女子,关于她的那些繁华过往便都隐匿于那梦里,便只成了繁华旧梦一桩而已。

乱世佳人苏青:张爱玲已经大红大紫,而我仍然活在旧上海的阴影里

乡村葬礼

“生命不过是一场坟地里的盛宴,饮罢唱罢,死亡就微笑着翩翩飞临。”1982年12月7日,身患糖尿病、肺结核的苏青于上海寂寞离世,时年69岁。据说,当时灵堂里没有哀乐、没有花圈,前来送行的亲友也只不过四五个人,全部的送葬时间仅七八分钟,十分凄凉。(彭忠富/整理;参考文献《苏青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