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散文:透过时间的背影瞭望不散的宴席

散文:透过时间的背影瞭望不散的宴席

很多时候了,想写一点文字,记录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或暗流涌动的事物,总是不得要领。前些时候,偶然经过奢香古镇,一家酒楼的名牌叫“四盘四碗”。悠忽之间,那些存留已久的愿景刹那重现,于是想起“透过时间的背影瞭望不散的筵席”这个标题。有些惶恐又有些兴奋。惶恐的是担心文字的凝滞,毁坏了那些流传已久的盛名,辜负了那些人间天物,美味山珍;兴奋的是我还有些记忆,记住时光的慢慢消失,记住大地给我们的恩赐,那些非物质的传承像一湾碧水如何滋养一方人群。

“四盘四碗”不是一个事物,是一种筵席的制度,不入官谱,不达庙堂,像群山之中的一条暗流河在民间独自流淌,几乎汹涌并且澎湃,远处的潮汐在人生的边缘回溯。由四个冷盘,四个热盘,四个大碗组成,取其双数,寓意吉祥,祝愿人间的美好。在制作中讲究冷热搭配,荤素相从,汤菜相兼,甜咸相佐的运用习惯,采用蒸、顿、烧、炸、炒、爆、煎、卤等烹饪手法,用料则按时令的物种选定,夏天来了,也就有夏天的绚丽,冬天来了,又有冬天的冷艳。“盘”分为 “座盘”和“行盘”,“座盘”指率先上桌“凉菜”,主菜中的炒菜为“行盘”, 或炒或熘或煎或烩;“碗”一般指汤菜,称为“大碗”,现在改为罐或钵,或蒸或煮或烫或冰。佐菜为吃饭的时候所用,称为“汤钵”或“盬子”。筵席开始了,“座盘”、“行盘”、“碗”依次展开,款款淌过时间的间歇。

“座盘”也称为“前四盘”,以干菜、凉菜为主,都是地道的土特产品,比如皮蛋,荞皮、芋头、酥糖羊尾等均为干菜,凉菜以猪耳肉、猪头肉、牛肉为主。至于选择那些菜品为“前四盘”招待客人,当然要研究主人家的财力,也要研究主人家带客是否厚道。有些主人招待客人,虽然有些财力,也只选择那些廉价的菜品,当然也有一些人家,尽管财力不甚殷实,却为人厚道,也拼尽全力,厚待客人,地方的民俗称为“舍得”。“四碗”实为煲汤,比如天麻炖鸡、竹荪扣鸡、红烧蹄髈、绣球蹄筋、鱿鱼蛋菠萝、清炖鹌鹑诸如此类的天物。每一次筵席,“碗”必不可少的是绣球蹄筋。四个“行盘”则以时令菜品为主,比如肉沫豌豆,农家小炒肉、宫爆肉丁、粉蒸排骨、肉炒豆棒、糟辣脆皮鱼、翡翠天麻等。其中:也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名菜宫爆肉丁。 “四盘四碗”有的也称“四盘八碗”或“八盘八碗”,都是“四盘四碗”的延伸,其基础仍然是“四盘四碗”,区别在于菜品数量的多少。筵席之上,那些“舍得”的人家多半也就采用了“四盘八碗”或“八盘八碗”。

“绣球蹄筋”是一道大方的传统名菜,主料是猪梅花肉、香菇、木耳、鸡脯肉、蹄筋或响皮,调料有鸡汤、姜、香葱、胡椒之类,采用蒸的烹饪方法制作而成,油而不腻,弹韧味足,清淡爽口,做工精致,造型典雅,像一个天然的鸟巢,很有些小家碧玉的味道。2004年,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国际精品菜肴暨美食文化展览会,曾因其位居“贵州大方八碗席”之首荣获金奖。2012年,“大方八碗席”列入大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绣球蹄筋”首当其冲,扼守其要,立下汗马功劳。

“四盘四碗”的民间传承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如何发扬光大,延续至今而又久久不衰。我找不到它的源头,也无法通过地方史志找到片言只语,那怕是破碎的背影或一个影子,像被遗忘的一粒尘沙找不到半点踪迹。《大定府志》中的《食货志》仅有土物、农桑、钱法、盐法的各类业绩应有尽有,却没有半句关于这类筵席的一个词语,《大定县志》亦然如此,以正统的姿式俯视民间,或许是传承了对饮食男女的不肖。

瞭望历史的背影,但总有些东西被人们记起,不会被遗忘,可谓种瓜得瓜,那就是关于宫保肉丁的传说了。宫保肉丁是 “行盘”中的一道主菜,主料是猪里脊肉,调料为糍粑辣椒、麦酱、鸡汤、胡椒、酱油、醋、白糖、姜、蒜、大葱、盐、芡粉等,用炒的烹饪方法制作,色彩鲜艳,香辣可口,雍容典雅、富贵华丽,很有些大户人家的气象。这道菜的缘起相传与毕节名人丁宝桢很有关联。丁宝桢为大清大定府平远州人氏,曾先后出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亡故后赐封“太子太保”,后人称“丁宫保”。现在四川省的都江堰还有一尊他的塑像,只不过树木的林荫太深,走失于李冰父子的身后,不被人们记起。不过中央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盛赞丁宝桢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据民间口传,有一次丁宝桢外出公干回家,家中的用餐已经结束,甚是饥饿,菜肴也已经用尽,只余一些剩饭剩菜,家中的厨师无奈之下,只好把家中剩菜混合,给丁宝桢奉上,想不到却别有一番味道,无意间制作出一道名菜。又因丁宝桢赐封太子太保,故称“宫保肉丁”,若用鸡肉做原料,也称“宫保鸡丁”。说来也怪,人生的五味“酸甜苦辣咸”,宫保肉丁调料具备四味“酸甜辣咸”,只欠一位“苦”了,其实盐加多了也是苦的,可谓有些 “五味俱存”的味道,颇有一番人生的感慨。辉煌的背后有些别样的感触。由于丁宝桢酷爱家乡菜肴,所到之处皆为推崇,故而得到推广,成为了黔系菜谱的基本菜,还有些扬名海外的势头。当下毕节的大方人和织金人在谈到这道菜的起源时,往往争论这道菜的出处。织金人说由于“丁宫保”出身于他们的故土,菜的出处为织金,大方人说“宫保肉丁”主要调料“糍粑辣椒”出自大方,也称“宫保辣椒”,菜的出处是在大方,“糍粑辣椒”称为“宫保辣椒”,当然此是后话,不足为信,只不过是因为大方的辣椒比织金的辣椒更有品相,味道更为醇厚,用于这宫保肉丁更具韧性,让肉丁更为出彩。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是对的。查阅《大定府志》中《疆土志》时,大定府的管辖范围北至四川永宁,南抵安顺的镇宁,东达贵阳的修文,西至云南的东川,当时的织金称为平远州,是大定府管辖的一部分,而大方的过去是大定府的府衙所居之地,从这个角度理解的时候,双方就没有争论的必要,双方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一个问题的渊源,一方考量过去的细节判断,一方研究宏观的判断,也从这里可以知道,“四盘四碗”的流传在民间已经很久,最少可以回索到丁宝桢的时代。像一处暗流从远处滚滚而来,在我的记忆中,从边远的乡野开始,每一次的宴请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别致。

在大方,被主人家请吃“四盘四碗”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四盘四碗”从形式上讲也可称为“流水席”。筵席总离不开酒,四个“座盘”先上了,那些喜欢饮酒的人们也就可以开始饮酒,随后依次推进“大碗”和“行盘”,酒一杯一杯的品,菜一道一道的上,一边品酒一边品菜,各种味道纷呈而至,舌尖之惬意如行云流水,温温的酒,热乎的菜在筷子的交响中让客人不知不觉中领略了人间美好。

不管是“四盘四碗”还是“八盘八碗”,都只针对主菜而言。酒足之后,必有一道汤只用于吃饭。 那就是“肉沫小豆汤”,主料是小豆、肉沫、酸菜,配料为姜、葱。以汤为主,以菜为辅。清新明亮,味道鲜美,一碗饭,一碗汤下肚,可谓酒足饭饱,极具生命的张力。每当“肉沫小豆汤”上席,筵席才接近了尾声。

夕阳西下的时候,晚照透过窗棂,满屋生辉,一群人,一桌席,人影与杯影相重,举杯漫叙,细嚼慢咽,时间从指间慢慢流过,生活也就变得精致和别样起来。我们不能拘泥于地域的藩篱而妄自尊大,但美好永远属于大地,时间的背影演绎一切真实,人间不散的筵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