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浅谈十八:朱棣攻进皇宫时,如果朱允炆没失踪,朱棣敢杀他吗?

朱元璋幼时生活在元朝末年,由于汉人在当时地位卑微,因此他一家的生活也过得很是艰苦,甚至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资格拥有,这也便是他“朱重八”名字的由来。为了生活,小时候的他放过牛,也当过和尚,最后当地饥荒严重时,连寺庙都没饭吃,他便被主持赶出来云游化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过上了乞讨的生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5岁时,他在幼时玩伴的介绍下,投奔了正在起义的郭子兴,就此他的人生彻底转变。

浅谈十八:朱棣攻进皇宫时,如果朱允炆没失踪,朱棣敢杀他吗?

朱元璋剧照

参加起义后,他头脑聪明,行事果敢,作战英勇,因此很快在队伍中树立了威信,同时也得到了郭子兴器重。因此,在郭子兴和其儿子去世后,他顺理成章成为新的统帅接着南征北战,最后他终于在1368年在南京登基,成功成为九五之尊。上位后的他直接将朱标立为太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的是,1392年,朱标不幸感染风寒去世,年仅36岁。朱元璋当时已经60多岁,他思虑良久,最终没有在儿子中挑选继承人,而是选中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当时百官的认可。

1398年,朱允炆登上宝座,后他面对诸位强势的藩王叔叔,心中深感不安,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决意削藩,在经过与几位心腹密谋后,他开始动手。接下来的几年内,从周王开始,代、岷、齐诸王纷纷被撤,还有一位湘王,看到兄弟们的遭遇后,焚火自尽。到此,强势的藩王几乎就剩下朱棣,朱棣装疯卖傻失败后,就地造反,不论他是被逼无奈,还是早有预谋,总之他是成功了,最后他率兵攻进南京皇宫。

浅谈十八:朱棣攻进皇宫时,如果朱允炆没失踪,朱棣敢杀他吗?

朱允炆剧照

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朱允炆早已经留下一把大火下落不明了,那么假如当时朱允炆没有失踪,朱棣敢杀他吗?结合史实来看,如果当时朱允炆没死,朱棣面对他,也一定不敢杀他;或者说,当朱棣攻打至皇宫时,朱允炆一定不会活着。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朱棣不敢杀朱允炆有2个原因。其一,朱元璋的威严。当时朱元璋虽然已经去世,但他威严尚在,而朱允炆是朱元璋一手钦定、扶立的皇帝,朱棣自然不敢明目张胆的杀他。即便他有这个勇气,杀了朱允炆,那么站出来反对的百官肯定不计其数,这样的情况对他登基百害而无一利。

浅谈十八:朱棣攻进皇宫时,如果朱允炆没失踪,朱棣敢杀他吗?

朱允炆剧照

其二,朱棣造反时,为表明自己造反的名正言顺,他打着的是“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意思就是,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会危害江山与百姓,而他起兵,则是为国利民,帮助皇帝除掉奸臣。这整个意思下来,朱允炆根本没有错,错的只是奸臣,那么他只能杀所谓得奸臣,而没有除掉皇帝的理由。

第二个问题,当朱棣攻进皇宫时,朱允炆一定不可能活着,原因如下。

一:朱允炆自己不愿苟活。在朱棣攻进南京时,朱允炆曾和他商量,两个人一分为二共同治理天下,朱棣没有答应,此时的朱允炆已经绝望。而他虽然号召以“儒仁”治天下,但他性格着实刚强,也敢作敢为,比如说他上位后就强势削藩。面对下属百官,他也十分讲义气,在朱棣“清君侧”时,他死死护着心腹黄子澄、齐泰等人,无论他人怎么劝,他就是不杀他们。

浅谈十八:朱棣攻进皇宫时,如果朱允炆没失踪,朱棣敢杀他吗?

朱棣剧照

史上有过类似的例子,汉朝景帝刘启,同样削藩,结果造成七国之乱,最后七国强力要求他杀掉为他出谋划策的晁错,景帝直接答应,为表示讨好,他甚至下令将晁错除以残酷的“腰斩”,这样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朱允炆对下属的保护,或许也就是他这样的品行感染了百官,使得他们对他唯命是从,难怪最后方孝孺即便面对“诛十族”,也一心认定只有朱允炆才是皇帝。因此,这样一个性格刚强的朱允炆,一定不愿意乖乖臣服于朱棣,在他手下苟活。

二:朱棣不会允许朱允炆在自己攻进皇宫时还活着。假如那时朱允炆还活着,朱棣要做决策就太难了,因此,不论是他提前下手,还是下属为讨好他提前下手,总之朱棣不会见着活着的朱允炆。事实也是如此,朱棣攻进皇宫时,看到了只是一片火海,史书记载是朱允炆放火后失踪不见,但这把火究竟是朱允炆放的,还是朱棣放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浅谈十八:朱棣攻进皇宫时,如果朱允炆没失踪,朱棣敢杀他吗?

朱棣剧照

因此,朱棣想看的情况是,自己攻进皇宫,朱允炆已经死掉。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例子,南朝陈的陈霸去世后,其子陈昌还在后周当人质,于是他的侄子陈蒨当上皇帝。后来得知后周将陈昌放了,陈蒨为了不让陈昌回来抢皇位,便在半路上将陈昌杀掉了。

所以说,朱棣一定不愿意看到活着的朱允炆,即使退一万步,朱允炆当时活下来了,朱棣会怎么办?首先,他一定是鼓动百官,让百官劝朱允炆以“能力不足”为由退位让贤。朱棣登基后,会将朱允炆幽禁在宫中,名义上还好吃好喝招待,其实就是变相监控,等众人不在关心此事时,朱允炆就会“病逝”。所以,不管朱允炆是哪种方法去世,总归不可能是朱棣明目张胆杀的。

参考文献:《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