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中國金融》|楊偉中:金融供給側改革實踐思考

《中國金融》|楊偉中:金融供給側改革實踐思考

導讀:

下一步將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貨幣政策引導力度,既保持總量適度,更在優化結構上下工夫,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国金融》|杨伟中:金融供给侧改革实践思考

作者|楊偉中「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主任」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22期

為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認真貫徹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信貸政策結構調整作用,通過減房地產、增實體經濟,減高耗能產業及非首都功能行業、增生產性服務業,減傳統制造業、增高技術和高端製造業,促進北京初步呈現“從嚴調控背景下房地產信貸持續下降,信貸總量依託新動能保持較快增長,信貸結構不斷優化,融資成本穩步下降”的良好發展態勢。

配合地方政府出臺嚴厲的房地產金融調控政策

2017年3月17日,針對北京市房地產市場過熱問題,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聯合相關部門實施了全國範圍內最嚴厲的住房信貸政策:一是“認房又認貸”,將住房貸款認定標準由“認房”調整為“認房又認貸”。二是提高二套房貸首付比例,普通自住房從不低於50%提高至60%、非普通自住房從不低於70%提高至80%。三是調整最長貸款期限,由最長30年縮短至最長25年;暫停發放25年以上個人住房貸款,包括住房公積金貸款。

與此同時,從“引入宏觀審慎理念、有效運用價格手段、堵住漏洞強化督導”等方面著力,進一步強化房地產金融調控政策效果。一是將宏觀審慎管理理念引入房地產信貸調控。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對銀行新增個人住房貸款在各項貸款的佔比進行明確的窗口指導。二是合理引導房貸利率水平適當提升,運用價格手段抑制過度住房貸款需求。三是有針對性地完善政策、堵住漏洞,指導銀行防範房地產信貸風險和洗錢風險。針對房貸業務中日漸增多的“假離婚”“學生貸”等問題,對離婚一年以內申請住房貸款和公積金貸款的、已成年但未參加工作且無固定收入申請住房貸款的,均按二套房貸政策執行。在全國範圍內首次將反洗錢義務主體範圍擴大到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經紀公司等機構,實現了我國在特定非金融機構反洗錢領域的重大突破。四是加大檢查督導力度,確保政策執行到位。

通過以上一系列政策措施,2017年北京個人住房貸款新增額較上年少增逾千億元,並在遏制房價過快上漲、防範和化解市場過熱風險上,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住房交易平穩回落、房價趨穩,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產市場延續平穩態勢,沒有出現大起大落,居民房價穩定預期逐步形成。

提質增效彌補減量缺口,通過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

近年來,北京市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加之金融降槓桿和房地產信貸調控等多項減量政策疊加使得信貸增長空間被大大壓縮。只有依託新發展動能,優化信貸結構,擴大新的信貸需求,增加有效信貸投放,彌補調控產生的信貸總量缺口,才能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

  • 減量發展與提質增效並重,保持信貸總量較快增長,加大對實體經濟金融支持力度

持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是保持信貸總量適度的必由之路。為彌補減量發展產生的信貸需求缺口,通過支持北京新經濟提速增量、支持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薄弱環節等提質增效多項措施,擴展新的信貸投放領域,推動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需求得到有效滿足。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速持續保持在10%以上。其中,自2018年2月起,住戶貸款增速持續下降,遠低於全部貸款增速,而非金融企業貸款增速始終高於同期全部貸款增速。2018年,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較2016年多增近3000億元。

  • 供需兩端差別化調控,房地產信貸結構優化

“3·17”北京房地產信貸調控政策的主要思路是從需求端嚴格控制住房市場槓桿水平,同時,在供給端大力引導銀行加大對保障性住房開發的信貸支持力度。儘管房地產信貸結構調整使房地產貸款增速放緩,但從供給端發力使房地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仍保持平穩,2019年6月末,北京市金融機構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3.2%;上半年,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新增額在房地產貸款新增額佔比較2017年同期提升11.8個百分點。

《中国金融》|杨伟中:金融供给侧改革实践思考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有力支持首都新功能定位

習近平書記提出強化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以來,北京市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增勢良好,一般性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等禁限行業減量明顯,貸款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社會融資規模結構更趨合理。

  • 高新技術和文化創意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行業貸款增長加快

與科技創新中心、文化中心等首都功能定位相符合的信息軟件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業、文化娛樂服務業信貸增長明顯加快,2019年6月末增速分別達到11.5%、38.7%、39.2%,高出全部貸款增速1.3個、28.5個、29個百分點;上半年,上述行業佔全部新增貸款比重從2014年的2.6%增至7.8%。

而與“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對應的批發和零售業、採礦業等信貸增長明顯放緩,2019年6月末增速分別為1.2%和6.8%,低於全部貸款增速9個和3.4個百分點,分別較2017年末下降9.1個和7.4個百分點。

  • 同業貸款明顯縮減,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穩步增長

2017年以來,隨著金融降槓桿的推進以及監管對同業業務的規範,北京市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降幅明顯;而有利於提升經濟活力的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穩步增長。2019年6月末,北京市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40.9%,比全部貸款增速高30.7個百分點;民營經濟中的私人控股企業貸款同比增長9.7%。

  • 企業融資成本保持低位運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持續下降

2019年2月份以來,北京地區一般貸款利率連續5個月下降,6月加權平均利率為4.93%,環比、同比分別下降14個BP、27個BP,與2018年12月持平。6月份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52%,同比、環比分別下降33個BP、12個BP。其中,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4.21%、5.02%、5.11%、4.74%,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38個BP、45個BP、40個BP、78個BP;環比看,除了大型企業與上月持平外,中型、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下降33個BP、24個BP、23個BP。6月份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88%,環比、同比分別下降53個BP、86個BP。

《中国金融》|杨伟中:金融供给侧改革实践思考

以增強經濟新動能為發力點,擴展信貸投放領域

近年來,北京市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增長新動能不斷增強,成為信貸增長新領域,京津冀協同發展拓展了信貸增長空間範圍,經濟與金融的良性互動逐步形成。

  • 新經濟提速增量,帶動信貸新增點

在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下,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019年上半年達82.8%,較2018年提高1.8個百分點,高出全國27.9個百分點。其中,以金融業、信息軟件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超過6成。2019年6月末,信息軟件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業、文化娛樂服務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1.5%、38.7%、39.2%。

  • 多產業融合發展,拓寬信貸新領域

隨著製造業和服務業分工與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性服務業逐步“自立”為現代服務業部門,並與第一、第二產業深度融合。倉儲物流服務業、租賃商務服務業、信息軟件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19年上半年佔比達到34.5%;該四類行業新增貸款佔全部貸款比重也整體呈現逐年上升的走勢,2019年上半年為27.7%,是近三年同期的高點。

  • 京津冀協同深化,創造信貸業務新市場

近年來,京津冀區域整體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協同發展不斷深化,近五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整體城鎮化水平達到65.8%,較2014年提高4.7個百分點。金融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也在快速推進,首都金融服務的模式和領域進一步拓寬。

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多措並舉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為進一步推動首都經濟金融健康發展,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將按照總行要求,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貨幣政策引導力度,既保持總量適度,更要在優化結構上下工夫,增強轄內金融機構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能力,增加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產業的金融供給,加大金融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力度,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 以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雙輪驅動,助力北京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

繼續圍繞首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精尖”產業結構,通過深化金融創新、加強政銀企對接等措施,提效率、暢渠道,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繼續加大對科技、文化、高端製造業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精尖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出臺金融支持首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重點支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

  • 堅持普惠金融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積極推動《全面深化北京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行動方案(2019—2020年)》落地實施,從加強政策引導、拓寬融資渠道、深化金融創新、優化融資環境、暢通政策傳導渠道和健全激勵機制六個方面發力,實現短期目標與長效機制有機統一,持續增強北京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獲得感”。針對科創型民營和小微企業開展專項活動,提升企業貸款獲得率。

  • 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良好機遇,加強地區間溝通合作有效發揮規模效應

充分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民銀行三地協調機制的作用,深化“京津冀+”工作模式,圍繞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謀篇佈局,針對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率先突破領域的重點項目,搭建多種形式的跨區域政銀企對接平臺,加強信息共享互通。推動京津冀地區支付清算、異地存儲、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發展,打破行政區域壁壘,高效配置區域內金融資源。共同推動三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實現融資、投資便利化。

  • 以優化營商環境和改革創新試點為手段,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和開放水平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深入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政策試點,爭取更多外資金融及服務機構落戶,加快推進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工作與金融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有機融合,為促進北京市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金融業服務業擴大開放作出新貢獻。■

《中国金融》|杨伟中:金融供给侧改革实践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