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羅水權:解密平安資管“科技轉型”的進化密碼

羅水權:解密平安資管“科技轉型”的進化密碼

平安資管總經理羅水權


在日益複雜的宏觀與監管環境下,淨值化、去槓桿、除嵌套等新規對資管機構的產品設計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資管市場加速打通與開放,各路人馬肉搏在即,外資機構跑步入場,投資角力暗流湧動。


在充斥著機遇與風險的未來數年內,能否開闢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將在一定程度上關乎各資管公司乃至整個資管業發展活力的延續。


贏科技者贏未來。


當以AI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浪潮席捲全球時,深諳市場競爭法則的金融巨頭中國平安集團,早已意識到“轉型是傳統金融企業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選擇”,並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其“急先鋒”的魄力與果敢。


在集團已定調的“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新驅動模式下,平安資管也正走在“科技資管”變革路上。平安資管實施的科技轉型實踐,為行業發展的提速增效帶來了怎樣的示範樣本意義?未來資管業格局將如何演變?


近日,中國平安集團旗下平安資管總經理羅水權在接受上海證券報獨家專訪時娓娓道來。


撕去固有標籤

最先提出科技轉型


一直以來,作為首批獲准設立的專業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平安資管最廣為人知的標籤是龐大的資產管理規模和未雨綢繆的前瞻佈局。歷經14年的發展,平安資管從2000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穩步增長至3萬多億元,逐步擴展到跨市場、全品種、一站式的投資管理矩陣,是保險資管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然而,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監管嚴、創新快和國際化趨勢的加速,讓資管業意識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和挑戰性。身處轉型前沿的頭部公司感受尤為深刻。


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加上與生俱來的平安變革基因,平安資管在2018年於行業內率先提出科技轉型,正式確立“科技型資管公司”的全新戰略定位,主攻智能化探索,即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擴展數據處理範圍和深度,強化標籤體系與模型算法,形成人工智能(AI)與人類智慧(HI)相結合的投資決策體系。


羅水權透露,為打造競爭壁壘,平安資管不惜斥巨資、增人力、添研發。過去10年間,平安集團已累計投入500多億元用於創新科技的研發與應用,而平安資管2019年全年整體的科技投入預計達到3億元。


除了真金白銀的投入以外,大數據專家、金融模型專家、AI專家這些領域的人力投入,也是平安資管科技轉型建設的重點。目前,在平安資管所有員工中,科技人員數量佔比逼近40%。放眼國內眾多資管機構,如此這般的資金投入和人力配比,均屈指可數。


“人機合一”

深度應用於各場景


這些在資金、人力方面的投入,只是平安資管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在羅水權看來,若不全新架構金融科技,並將之深度應用於各個場景與平臺,那麼,資管轉型只是空談。


相比一些仍停留在講科技概念的公司,平安資管已經把科技技術轉變為實實在在的落地項目、應用效應。目前,大數據、智能問答、NLP、機器學習等一批技術成果,已在平安資管的組合管理、信用分析、風險預警等多個業務場景中實現落地,集專家經驗、大數據和AI技術為一體的“人機合一”的投資體系已初步形成。


以保險資管最擅長、投入規模最多的固定收益領域為例,平安資管正在持續推動固收研究另類數據落地,實施宏觀、行業、個券分析模型。並通過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法,篩查眾多經濟數據、市場數據、行為數據與資本市場關鍵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對利率走勢進行預測,利用科技賦能提供投研支持,不斷推進數據科技與金融邏輯的有效整合。


羅水權形容,平安資管整個“科技賦能”的過程,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就是建設“人機合一”的智慧投資能力,構建“數據驅動”的量化信評能力,以及探索“AI賦能”的風險預警能力。


這三重能力背後,不得不提的是平安資管自主打造的,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債券一體化平臺(KYZ)。據羅水權介紹,通過集成核心數據、模型能力,智慧化地支持債券發行、交易、投資等全業務鏈條,構建起端對端的一體化開放平臺。“它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金融模型,可以幫助提升利率趨勢、行業景氣度、信用利差的預測能力,提升投資收益。”


這套智能平臺下沉、精細化到何種程度?羅水權舉例說:“在信用分析方面,我們採集了全球1.2萬家企業20年的財務及非財務數據,篩選出800多個財務指標和200多個非財務量化指標,將定性因子進行量化入模,落地至企業精準畫像。”


“相對於以人為主的打分卡評級方式,用數據科技輔助評分方式有一個好處,就是邏輯比較清楚,評級過程透明,可以層層下鑽,這點對我們投資經理非常有幫助。”羅水權說。


一般來說,投資經理們的思維模式和業務需求,都是跟隨環境之變而變的。因此,更先進的量化投資工具,更精準的投研交易指標數據,與更精細的投資和風險管理流程,正是他們迫切需要的。


與此同時,隨著未來監管逐漸開放國內債券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指數化投資產品和利率衍生品市場必然會更活躍,投資機構之間將進而比拼基於量化模型的定價和交易策略。而平安資管目前正在構建的多因子體系,將能夠很好地支持債券組合的風險定價。


一提一降一控

科技成果已轉變為效益


對於科技轉型的預期目標,羅水權直言:“作為一家資管機構,其實目標非常明確。一是要提高投資業績,幫投資人賺錢;二是要控制好風險,賺錢的同時還要確保風險可控;三是要不斷提升經營效率,降低運維成本。”


實際上,平安資管已經把科技轉型成果轉變為實實在在的效益。具體的效益主要體現在“一提一降一控”上,即提升收益,降低波動,控制風險。


平安資管方面提供的一組實例數據顯示:在組合動態優化方面,基於組合分析方法,KYZ平臺以周為單位對某組合進行業績歸因,提出組合再平衡策略,提示調減某債券倉位,效果是該組合波動率下降45bps。


又如,有實例顯示,在利差挖掘方面,平安資管深度挖掘含擔保券對應行業、地域、擔保企業數據,精準捕捉信用利差,收益平均提升10-20bps;在債券融資成本方面,系統每日預測資金面鬆緊,實時追蹤貨幣市場動態,為交易員指令執行提供支持,融資成本下降約30bps。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大資管時代競爭愈演愈烈的趨勢下,降本增效和降低波動無疑是未來各類資管機構競爭的主要砝碼。


開放賦能

搭建資金融通橋樑


平安資管的科技戰略絕不僅限於此。


在羅水權看來,金融科技的應用,一方面是要切實幫助資管機構降本提效,提升投資業績,強化風險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飲水思源,不忘初心,既要服務於資金端,滿足其投資需求,也要服務於資產端,滿足其融資需求,堅持資金端與資產端並舉,促進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服務好實體經濟發展。


他舉例說,特別是在當前全球低利率環境下,信用違約等風險事件不斷爆出,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融資難和資產荒。“在這樣的情形下,平安資管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自身的力量和積累,幫助投融資環節中的各方,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風險與定價偏離的問題。並能夠有效銜接投融資雙方,讓企業獲得及時融資,幫機構挖掘優質資產,從而為實體經濟‘供血’。”


針對這些行業存在的痛點,作為坐擁3萬億元管理規模的超大型機構,平安資管有意願也有能力發揮頭部機構的領頭效應,攜手行業夥伴,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目前先開啟第一步,我們先嚐試用科技賦能與我們有合作關係的企業客戶。接下來,隨著我們的能力和技術不斷迭代優化,會考慮賦能整個資管鏈條中的各類參與者。”羅水權表示。


服務和賦能整個市場生態,這也正是平安資管KYZ平臺彼時設計的初衷和承載的時代意義。同時,也是金融科技“人機合一”生態賦能的演進方向和題中之義。


深耕科技資管,攜手生態夥伴,進一步開放賦能,為投資機構與融資企業搭建資金融通的橋樑,進而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貢獻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資管服務——顯然,這家將科技作為價值驅動力的資管巨頭,已經找到了“再出發”的創新路徑。


先知、先覺、先行,平安資管的“科技+平臺”標籤正在變得越來越鮮明,併為其在將來的資管競爭格局中築起堅固的“護城河”。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作者所有;我們尊重版權,轉載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若以上未能體現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見諒;如有侵權,我們會在確認後第一時間刪除。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