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戚姬處境危險,劉邦生前真無動於衷嗎?

漢高祖劉邦去世。太子劉盈繼位登基,稱漢惠帝。由於惠帝年少,且性格柔弱,皇太后呂雉執掌了朝政大權。呂后當權後,迫不及待地幹了三件事:清算劉邦生前寵愛的女人,迫害劉氏宗親,大封諸呂為王。

最先受到迫害的,就是劉邦生前最寵愛的女人戚姬。劉邦一死,呂后就將戚姬囚禁,剃光頭髮,用鐵鏈鎖住雙腳,關進潮溼陰暗的屋子,讓她一天到晚舂米折磨她,最後又將其製成“人彘”,摧殘至死,悲慘之極。

精明睿智的劉邦,對呂后的為人和個性瞭如指掌,對呂后與戚姬之間的恩怨情仇也非常清楚,他難道真的就沒能預測到,等自己去世呂后,將會謀害戚姬嗎?如果預料到了,又真得什麼也沒做,任由悲劇的發生嗎?

答案顯然不是。劉邦當然在生前就預知了,呂后一定會清算戚姬。同時為了保障戚姬的安全,劉邦在生前也做了大量的謀劃和佈局,至少在劉邦看來,該做的他都做了,已經算是竭盡全力了。至於後面發生的悲劇,劉邦也是無能為力了。

動議廢黜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就是向天下明示戚姬和趙王是劉邦的至愛

宮中女人,從來就是母憑子貴。劉邦要保護戚姬的安全,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證她兒子劉如意的安全。兒子安全了,戚姬自然就是安全的。

劉邦為保障趙王劉如意的安全,想的辦法就是動議廢除呂后的兒子劉盈,改立戚姬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精明能幹,功於算計的劉邦,是真心想廢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嗎?絕對不是,這件事情,從頭到尾只是一個局而已。

一是漢朝剛剛建立,朝廷內部是一幫功臣悍將蠢蠢欲動,對外是匈奴虎視眈眈,讓一個年幼的劉如意繼位,讓一個毫無政治頭腦和政治智慧的戚姬輔佐,這不是拿自己辛辛苦苦半輩子打下的江山社稷來冒險嗎?不到萬不得已,劉邦絕不會這麼做。

二是既然要改行廢立,依據劉邦一貫的行事風格和作風,絕不會如此的大張旗鼓而又猶豫不決。一定會是縝密謀劃,雷霆萬鈞,一擊而定。絕不會給眾人反覆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如果劉邦果真要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哪裡還會有天下儒生代表太傅叔孫通者以死相逼、周昌等一幫大臣至死也不奉詔的機會,那裡會是什麼請出了“商山四皓”為太子站隊,就能左右和改變劉邦廢立的!

三是劉邦廢立的理由也非常牽強。劉邦行廢立之事,提出來的理由是 “如意類我”。劉盈性格羸弱不假,不像劉邦也是事實,但劉如意一個幾歲的小孩,就斷定將來性格如何、品行怎樣,實在是有些牽強。因為“類我”,而成為劉邦廢立太子的依據,也非常牽強。智慧如劉邦者,怎能不明白馬上得天下,而不可馬上治天下的道理。以劉盈的仁義厚道,將來以仁義治天下,推行無為而治的方略,不正是後來的漢朝皇帝文帝和景帝的所為嗎?從治理天下的角度出發,劉盈一定比像劉邦的劉如意更合適。這也正如朱元璋,不立脾氣秉性像自己的燕王朱棣,而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帝的道理所在。

如此來看,劉邦行廢立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告知天下所人,特別是告知朝廷的一幫忠於自己的功臣宿將,戚姬是我最愛的女人,劉如意是我最喜歡的兒子,將來你們都要忠於我的意願,盡全力保護她們母子的安全。

戚姬處境危險,劉邦生前真無動於衷嗎?


殺樊噲毫不猶豫,就是為了警告呂后在劉邦去世後不可妄為

劉邦病重時,聽聞傳言,說大將樊噲在自己死後會與呂氏結黨,謀害戚夫人和趙王如意。重病中的劉邦,勃然大怒,不問信息來源,不核查信息真偽,當即立斷命令陳平和周勃,帶著詔書去樊噲的軍中,不用審問,無需調查,讓周勃奪取軍隊控制權,直接斬殺樊噲。

樊噲是誰?世人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在鴻門宴上,拼死阻擋項羽手下項莊刺殺劉邦,並被項羽欣賞,賞賜生豬腿的場景。其實更多的是,樊噲是跟隨劉邦,從沛縣一起打出來的老兄弟,是劉邦最信任最貼心的將領,就如同曹操的虎痴許諸、梁山宋江的李逵。

而且此時的樊噲,還正帶兵在外面打仗,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更何況還是直接斬殺陣前大將,將置十幾萬大軍於險境,這不是久經沙場的劉邦行事的風格。所以,劉邦決意要殺樊噲,主要是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呂后的妹夫,也就是樊噲娶了呂后的親妹妹呂嬃,是堅定的保呂人士。劉邦殺樊噲,就是要斷呂后的臂膀,殺樊噲,就是要重錘警告呂后,不要做出對戚姬不利的事情來。

戚姬處境危險,劉邦生前真無動於衷嗎?


還有另外一種巨大風險,劉邦不可能不考慮。讓陳平和周勃去軍中執行詔命,樊噲軍權在握,而劉邦又重病在身,將不久於人世,此時的樊噲如果拒不受命,反將陳平、周勃二人斬殺,又是怎樣的後果呢?

陳平是張良之後,最重要的智謀大臣,周勃在劉邦心的分量是“安劉氏者,勃焉”。讓兩個如此份量的大臣如冒險,實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如果真是這樣,後來的諸呂作亂,還有誰可以誅滅諸呂,還會有劉氏後來的天下嗎?大漢的歷史將徹底改寫。

所以,這在如此種種不利的條件下,劉邦仍然不管不顧,決意斬殺樊噲,就是為了盡全力保全戚姬母子,而捨棄和犧牲樊噲,甚至甘願讓國家冒巨大的風險。

選耿直之臣周昌,全力佈局保護趙王如意

劉邦在去世前兩年,已經意識到,呂后在自己死後,很可能會收拾戚姬和趙王如意。劉邦為此,常常憂心忡忡,苦苦尋找可以保護戚姬的大臣和武將。

劉邦遍觀群臣,尋找可以保護趙王如意的人,最終選定了御史大夫周昌,任命他為趙王劉如意的氶相,負責保護趙王。周昌後來雖未完成保護趙王如意安全的責任,但也是以死相拼,算是盡力而為了!

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卻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

於是乃召周昌,謂曰:“吾欲固煩公,公彊為我相趙王。”周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王,念非公無可者。公不得已彊行!”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史記·張丞相列傳》


為什麼會選中周昌,作為趙王如意的保護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周昌資歷很老、威望很高,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老人,也是劉邦最信任的大臣,漢朝建立後,位列三公,任御史大夫。

二是周昌是天下最有名的耿直之臣,認死理、不屈服,與劉邦發生爭執時,也是從不低頭。劉邦去世後,呂后多次召趙王劉如意進京,周昌擔心呂后會謀害趙王,每次都拒絕奉詔。

三是周昌與呂后的關係很好,也曾有恩於呂后。當年劉邦打算廢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時,周昌拼命反對,誓死不從,呂后在幕後看到這一場景,感動得向周昌下跪感謝。

同時,劉邦還任命戚姬同族兄弟戚鰓為中尉,統率北軍,守衛京城長安,暗中保護戚姬。後來,“為劉氏左袒”,追隨周勃誅滅諸呂的,也正是北軍。

“戚鰓者,毋乃戚夫人之族屬歟?高帝鍾愛趙王,屈周昌使相之,及莫年,則以戚氏本兵,得非陰為保護趙王之計? ”《文獻通考》

由此可見,劉邦為保護戚姬和趙王劉如意母子,已經是費盡心機,盡其所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