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心语〕深切缅怀一代伟人毛主席!向老一辈革命先烈们致敬!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1、七律·长征

现代 ·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毛泽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2、沁园春·雪

现代 ·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创作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3、卜算子·咏梅

现代 ·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创作背景〕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4、沁园春·长沙

现代 ·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5、七绝·改诗赠父亲

现代 ·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创作背景〕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6、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现代·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创作背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949年。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该七律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7、七律·到韶山

现代·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创作背景〕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抚今追昔、感而赋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 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 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8、七律·登庐山

现代·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创作背景〕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山势高峻,林木葱茏,襟江带湖,景色奇秀。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此诗原稿有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东升,成诗八句。”发表时被作者删去,写作时间改为7月1日。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9、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现代 ·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创作背景〕《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在1961年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工作人员个人照,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该诗通过对女民兵军事训练的勾画,描绘了中国妇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赞美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

10、七律·冬云

现代·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创作背景〕1962年冬,中国经历了3年特大灾荒。国外正鼓噪着一片反华叫嚣。表面上看似乎处在困难时期,正式隆冬的样子。软弱的人经受不住这种严峻的考验是不足为奇的。真正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毛泽东在1962年的生日写此诗。这首词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 孤洁的形象,一变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限壮美的情怀。诗抒情的气势雷霆万钧,出入于无人之境。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的艺术手法。数种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志。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11、七律·忆重庆谈判

现代 · 毛泽东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创作背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我国八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时,蒋介石在加紧准备内战,为伪装和平,三次电邀我党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并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于八月二十五日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从延安到重庆参加谈判。谈判共进行了四十三天,最终于十月十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但这协定公布不久,蒋介石便撕毁协议,开始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发动内战。在重庆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要诗词,毛泽东抄写了以前的《沁园春·雪》给他,后又写成这首诗(1946年所作),很快被传抄开来。

12、四言诗·祭黄帝陵

现代 · 毛泽东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创作背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方获释放。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屈三中全会,通过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为了庆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使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各方代表于1937年4月5日在黄帝陵举行了一次民族扫墓祭奠。林伯渠以苏维埃政府代表身份前往参加,并献上这篇祭文。此文是毛泽东在延安所写,经周恩来、朱德等讨论修改。同年4月6日发表在延安的《新中华报》上,题目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礼典》。1992年《诗刊》第7期再次发表时,编者将题目改为《祭黄帝陵》。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13、清平乐·六盘山

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创作背景〕《清平乐·六盘山》是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胜利在望时写下的词章。这首词既抒发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该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14、西江月·秋收起义

现代·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创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暴动。会后,毛泽东即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星夜兼程赶回湖南,组织在湘鄂粤赣发动秋收起义。在起义军由江西向湖南平江、浏阳挺进之间,有感于秋收起义翻天覆地的意义,毛泽东提笔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15、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创作背景〕1935年2月二渡赤水后,红军猛攻娄山关高地金山,经过肉搏,占领了这个制高点,然后连续冲锋,把敌人完全击溃,傍晚占领了娄山关关口。关上只有茅屋两间,有一石碑,写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毛泽东当时写了著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啼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16、清平乐·会昌

现代·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创作背景〕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 德国人)“ 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场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17、菩萨蛮·大柏地

现代·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18、采桑子·重阳

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创作背景〕《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的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19、念奴娇·昆仑

现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创作背景〕《念奴娇·昆仑》,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诗词。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20、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现代·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创作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21、浪淘沙·北戴河

现代·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创作背景〕《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22、水调歌头·游泳

现代·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主席诗词选读22首‖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创作背景〕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