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鲁迅曾说:“没有思索和悲哀,就不会有文学”。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近50年来北京各阶层的生活全景,在这广阔的时间线里,我看到了顺民王利发命如浮萍的一生。

他是茶馆的掌柜,有着“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的生活哲学,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他作为温良恭俭让的顺民,一次次逆来顺受,纵然命运以痛吻他,他依然努力地报之以歌,想尽办法“改良”茶馆,心怀朴素的愿望。即使被生活扇了巴掌,但身上依旧有着一股磅礴的力量、内心滚烫、不容碾压。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话剧《茶馆》


人活一世,保住本分,守住尊严,何其的难?

《茶馆》一共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第二幕发生在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发动内战时期;第三幕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秋天。

1、初期茶馆:茶座多,真热闹,也有老来也有少。

在第一幕中,老舍是这样描写茶馆的:

“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茶馆人物表(部分):


王利发:裕泰茶馆掌柜,精明、有些自私、但心眼不坏


常四爷:裕泰的主顾,正直、体格好


秦仲义:王掌柜房东、阔少,后来的维新资本家


崔久峰:作过国会议员,后来修道,住在裕泰公寓里

那时的王利发,娴熟地在茶客中间斡旋:这边打着招呼把鸟笼子挂好,那边要赶着吸鸦片的相面先生;这边要帮房东秦仲义找台阶下,那边要给庞太监请安;收拾起地上的碎磁片,还得给各位主顾强调一下莫谈国事。

街上兵荒马乱,茶馆里精明的小商人王利发迎来送往,好像有他在,架就很难打起来。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2、中期茶馆:王掌柜,动脑筋,事事改良讲维新。

这时,王利发把茶馆后部改成了公寓,前面仍然卖茶。这个时候茶馆住了很多大学生,崔久峰也是其中一位,年轻的时候也以天下为己任,可惜看透了之后就到弘济寺去念经,再不问国事。而王利发不甘心,他觉得死马也得当活马医,却被崔久峰又嘲讽了一回。

报童来卖报的时候,王利发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报童回:“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

这样的世道下,王利发的日子一点儿也不好过:巡警来了,要孝敬茶钱;老式特务来了,要给津贴;吸白面儿的来了,得白送茶喝;拉皮条的继续在茶馆里干买卖人的生意,赶也赶不走;好在还有常四爷,抓了两只鸡、带了几斤腌萝卜,特意给王利发送来了。

茶馆在王利发的“改良”下,艰难地维持着。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3、末期茶馆:老茶馆,破又烂,想尽法子也没法办。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爷已经老得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在最后聚到了一起,诉说着艰辛苦涩的一生:

秦仲义主张了几十年的实业救国,最后工厂被拆平了,只能从土堆里捡回来些小零件和钢笔。常四爷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而王利发呢,一辈子不忘改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只盼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惜临了白面都没吃上,就吊死了。

死之前,常四爷感慨了一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三个老北京人把捡来的纸钱撒了,自己替自己祭奠。

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就在混乱的历史中,消逝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过去的茶馆,现在的互联网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老舍眼中的茶馆,是文化交流的地方,不管是谁,都可以来坐半天。

茶馆在北京城十分常见,兴起于清代,有各种用途的茶馆,包括清茶馆、野茶馆、书茶馆、大型茶馆,分别为商人谈生意、文人文化交流、说书表演曲艺提供场所。

而部分群体对于茶文化理解的差异通过饮茶加以区分,例如,旗人在茶馆喝茶时不用茶馆的茶叶,而要自己带,并要求用山泉水泡,以显示独特的身份。虽然在原剧本中老舍用“给她倒茶”四个字带过了,但是在于是之老先生电影版的《茶馆》里,王利发替庞四奶奶沏茶的时候,补充了这一个细节。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换句话说,茶馆是过去的社交平台、信息交流平台,是百姓互动、交流的地方,甚至是一些人的精神归宿。时代变化,今天人们在互联网上寻找自己的圈子和发声的地方,所以街面的茶馆没落了,因为社交的媒介变了。

现如今,人生百态尽在互联网,因为这个地方,装得下各个阶层的人,“互联网茶馆”成了新的诉说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我以为我在和王掌柜聊天,结果对方可能是刘麻子。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前如何自处?

朱自清引用过一句话:“这部书使我们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于悲愤了。

老舍擅长表现中国的世态,他基本的文学精神是对北京市民社会不歇的批判。

在新旧交替必然的历史面前,当农业文明全面瓦解的时候,老舍希望提醒人们在文明进步中要守住一些根本的东西,不要因为浮躁而失去了灵魂。

理想的生活是否在远方?

老舍当年也在欧洲待过。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命如浮萍的顺民

他曾将巴黎和北平做过对比: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叶就够了。在北平,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他甚至还说: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不完美,而世俗很强大,强大到每天都给你提供新的选项、新的诱惑,但不管社会如何跌宕起伏,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若此,即使清贫,也能甘之如饴。


参考材料:老舍《茶馆》、《想北平》、老舍《茶馆》中北京茶文化的特色相关分析


更多美好,请关注“养晦日记”。

谢谢阅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