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西夏曆史變遷

党項羌的興起党項羌,漢代西羌的別支,自稱為“番”、“弭藥”,同期及後來周邊北方民族又譯稱党項為唐古、唐兀或唐古特,國外學者多稱其為“Tangut(唐古特)”。今部分學者認為其源自古代鮮卑族。關於党項歷史的記載最早見於《隋書·党項傳》。據云,党項分八大部,居住在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以畜牧、狩獵為生,不知稼穡,無法令徭役。俗尚武,盛行收繼婚制。魏晉時附屬於吐谷渾。

西夏曆史變遷

北周至唐初興起,後為吐蕃所逼,於628—629年左右掀起了歸附唐朝的內徙浪潮。內遷党項被唐朝安置在慶州(今甘肅慶陽)、靈州(今吳忠市境內)與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境內)之間的地區,設“羈縻府州(唐在內附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一種帶有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管轄。安史之亂後,唐遷徙靜邊州(今內蒙古烏審旗中部)和夏州六府党項至夏州以東、銀州(今陝西米脂)以北。於是,党項分別被稱作平夏部(在夏州)、東山部(在慶州)、南山党項(居住在夏州西南、延安以北、橫山)。唐末,平夏部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剿滅黃巢起義而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定難軍節度使,轄區包括夏、綏(今陝西綏德縣)、銀(今陝西米脂縣)、宥(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東南)四州之地。後來又包括了靜州(今寧夏永寧縣境內)。五代時,党項拓跋部先後臣服於後梁、後唐、後漢、後周,世代固守夏、綏等地,形成事實上的地方割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