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文艺界为何要提倡百家争鸣?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曾经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何要提倡百家争鸣?

文艺界为何要提倡百家争鸣?


文学艺术门类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文学艺术的传承过程中需要创作者继承和创新。既要继承以前的文学艺术传统,又要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展现新时代的风貌。

文艺界为何要提倡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指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个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推广铁器牛耕,使生产力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这些学说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春秋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小有成就,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一直到汉朝末年。

文艺界为何要提倡百家争鸣?


文学艺术需要百家争鸣,在互相诘难、互相辩论、互相争鸣中提高,而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样用强权干预文学艺术的发展,那样只会摧残文化,打压先进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会对文学艺术的传承起到不好的作用。

文艺界为何要提倡百家争鸣?


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文字狱恰恰走到了百家争鸣的反面,要求思想大一统,进而文化大一统,文学艺术也要大一统,用一个调子,简单的几种样式来表现生活,哪里还有什么优秀的作品出现?还怎么传承?

真理是越辩越明了的,文学艺术也是如此,越是争鸣就越能辨出真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那些国君们并不对思想家、艺术家提出什么创作原则,也不会借着百家争鸣的机会搞诱杀,只是无暇顾及,或者要在诸子学说中寻求强国的道理,于是在此战争夹缝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出现了。

文艺界为何要提倡百家争鸣?


建国以后,百家争鸣也出现了一点点小高潮,不过很快就被反右、文革给打压下去,甚至很多要争鸣的知识分子都遭到了迫害。拨乱反正之后,百家争鸣仍然是文艺界提倡的创作路线,只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真正的百家争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