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古代如果截杀外地来的新官,然后冒充对方的可能性大吗?

满血原地复活的南恩宠


可能性是有的,不过比较小,但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能有人为了过把官瘾,还真敢去冒这种风险。

杀官冒充这种事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如《西游记》中唐僧他老爹就是被人杀了,十几年后才被发现,而且还是因为托梦。另外在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张麻子就劫了未上任的鹅城县长马邦德,还冒充他大摇大摆去上任。

文学戏曲都源于生活,历史上还真有这种事。

古代信息传递很慢,也没有图像传输、电子档案什么的,官员走马上任基本就靠两样凭证,一个是敕牒,另一个是告身。敕牒是朝廷发的委任状,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告身则是用于证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实身份的,上面也有官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冒充新官不成问题,问题是能够冒充多久。

在明朝崇祯初年,一个金陵(今南京)人被任命为雷州(在今广东湛江)知县,虽然是偏远的雷州半岛,但好歹也是官,金陵人收拾收拾就带着家小随从上路了。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一行人在坐船的时候遇到水盗,金陵人和随从全都被干掉了,只剩下了他的妻女。水盗们经过商量,找出一个读过书脑子活的人去冒充知县,其他人则冒充随从,他们带着正主的妻女来到雷州上任。

强盗也是良民出身,要是日子过得去,谁愿意当强盗,这帮人都是底层上来的,深知民间疾苦,当了知县之后,不贪不淫,光顾着处理政务了,也不捞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当地百姓和官吏的爱戴拥护,大家纷纷称赞新知县廉洁能干,是个难得的好官。

强盗们安心做着官,但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宣布了一项政策:禁止游客留境,尤其是金陵人,雷州人绝对不能收留他们。百姓们听了还以为知县是为了防止有亲戚来托关系,于是又大赞知县严于律己。

然而百密一疏,真知县的儿子年纪比较大,留在金陵没来,现在赶来探亲,可是到了雷州一说自己是从金陵来的,发现根本没人理他。他起了疑心,等在路边偷偷看知县,发现不是自己老爹,这才知道出事了,就去密报给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

监司使经过确认,秘密派人包围了县衙,一番搏斗后,只抓住了七个人,其余的都逃走了,这七人被押往南京受死刑。

这个故事出自清初小说家徐芳的《诺皋广记》,名叫《雷州盗记》,用来讽刺官府的腐败,徐芳在文末阐述了自己的讽刺言语。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堪称明朝,《让子弹飞》,虽然真实度相对要高一点,但也不排除可能是徐芳自己编造活着根据原型改造的。

还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永乐年间一个叫苏云的人赴任浙江兰溪知县,路上遇到强盗徐能截杀。苏夫人被徐能霸占,而其不久后生下的孩子也被徐能收为养子,取名徐继祖,后来徐继祖长大成人中了进士,当了监察御史,才发觉真相,报仇雪恨。当然这个比较扯,跟唐僧那个很像。

要说正史记载,我只知道一个,那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伙强盗假扮锦衣卫,到处勒索知县,最后被滑县县令张佳胤识破用计擒获。(见《明史.张佳胤传》)

不论有没有真实案例,假扮官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首先,会去干杀人越货这生意的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好不容易有几个你让他刚好碰上一个赴任的新官,成功杀之,可能性太低。

其次,当官以后要不被发现,这在繁华地带很难办到,因为得知你在富庶之地做官,会有不少人来拜访你,偏远的地方就比较少了,不是至亲至交一般不会来。

还有当地的大家族,为了跟官府搞好关系,他们往往会事先通关系打听新官的各种信息,如果让他们发现你种种行为与之不符,难免会生波折。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一条,当了官也不是一了百了了,官员每隔几年要进京述职,述职的时候总会遇上几个熟人,这就几乎不可能躲过去了。

综上所述,杀官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很小。


平沙趣说历史


难于上青天!

下面,以清朝为例,我们来说说官员如何“防伪”。

在当官之前,这些人的签名可能比较随意。但是,只要外放当官,所有官员都会练一个固定的签名和字体。这个签名就是防伪!以后,朝廷所有的往来文书,都要有这个签名才行。这就是留在吏部的“押字”!

清朝官员在外放之前,都要到吏部去“签名留档”,学名“押字”!说白了,就是让官员去吏部把自己的笔迹留档。一般情况下,都是只留下自己的签名就行了。

而且,这个“押字”不一定是字,也可以是“画”;或者几个字拼凑在一起而成的新字!有这个字在,就能起到防伪的作用。

清朝名臣李鸿章的“押字”就是一个“肃”字!

李鸿章在和列强签的《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时,也是用的这个字。

为什么李鸿章写一个“肃”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这个字是“李鸿章”三个字组成的,只是写的很像“肃”字的模样。第二种,李鸿章曾被封为“肃毅伯”,这个“肃”字就是“肃毅伯”的第一个字。

无论哪种解释,吏部通过李鸿章写的这个“肃”字,就能“验明正身”!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冒充的案例有,但冒充官员难度极大,实际上非常稀少。明末的广东雷州,就发生过一起强盗杀了来上任的雷州知府,自己假扮雷州知府的案件。强盗做知府的那段时间,风评竟然还不错。

崇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调任雷州知府,在前往雷州任职的途中,遭遇了一伙强盗。强盗杀了雷州知府和他的随从,以其中最为狡猾的一个人拿着官府公文和官服,伪装成雷州知府上任,其它人伪装成随从。

强盗冒认的知府几个月内没有被发现,竟然还获得了不错的官声。可能因为不是官场中人,反而可以做点有利于百姓的事。强盗知府不久后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境内都不许接待金陵人,百姓以为是知府严禁家乡人过来搞裙带关系,对其更加钦佩。

不久后,正牌知府的儿子来雷州,无人敢让其住店,知道知府禁止接待金陵人的命令很疑惑。正牌知府的儿子偷偷守在道路旁,看到知府面目后确认不是自己父亲。

知府的儿子随即去报官,强盗假扮的知府被捉拿归案,判处斩首之刑。

但这个案例的成功非常难复制,且成功假扮时间也不长,只有不到一年。雷州是当时广东最为偏远的州郡,广东当时在全国也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一般官员也不愿意去这么偏远的地方任职,这类地方官原本就是在官僚体系中很边缘的人物,要求也不高,与其它官员迎来送往的机会相对也较少。正常地方能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现代也有冒充官员的成功案例。上世纪90年代的广西柳州,有个叫刘和平的人,冒充中央来人挂职担任副市长,几年后才被识破。任职期间,评价还相当不错。柳州还是一个大城市,不是偏远小地方。


仁勇校尉


古代没有照片这样证明身份的手段,是否就有可能截杀外地官员,然后冒名顶替他呢?

截杀新上任的官员可能是有,但是成功顶替官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古人只是技术手段落后,但是不代表古人傻,他们肯定会想出办法来阻止顶替的事情发生。

杀害官员然后顶替的事情就和河里的鱼被汽车撞死一样,是有可能发生,但是概率非常低。

古人防止新官冒任的手段有三种,它们是互相验证的:

首先任命官员后,皇帝会给地方发一个叫敕牒的通知,通知地方上有新官到任,原来的官员做好交接等候新官到任。如果没有这个通知,而贸然出现一个新官要接任,这个新官肯定会被抓进大牢。

官员本身还有一个辅助证明放在自己身上,叫告身。告身这个东西上会记载官员的姓名,籍贯以及官员的体貌特征,例如身高7尺2寸,微胖,面白,须长三寸等。有了这个告身,即使截杀了官员,也要找一个和能符合体貌特征的人顶替才行,这个难度就很大了。战国时期,商鞅就发明了照身帖,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来证明持有人的身份防止冒认。

最后还有一种措施,就是敢冒名官员被发现就会施以重罚。有了重罚的威慑,任何一个想冒名的人都会在冒名前掂量一下被发现的后果。毕竟冒名官员和抢劫不一样,抢劫就是一锤子买卖,抢完就可以转移,冒名官员要长期和官场打交道,这个被发现的概率就太大了。同乡,亲朋,同学这些社会关系冒名者是不可能复制的,如果这些社会关系来找冒名官员,冒名官员马上就会被揭穿,被揭穿后还会受到重罚,面对这样局面,大多数人肯定都不敢尝试。

综上,古代杀害上任官员然后冒名他的事有可能发生,但是概率极低。现在能看到的记录也就是《虞初新志·雷州盗记》的一个案例,结果也是后来被受害者的儿子发现了自己的父亲被人杀害,官位被人顶替,然后儿子一告发,杀人顶替者就马上伏法了,你看这种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截杀官员然后冒名的事更多是古代老百姓的想象,就和有的农夫会争论皇帝是用金斧头还是用银斧头砍树一样,一个阶层的人没法理解另一个阶层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幻想。


西山讲历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张麻子假借马邦德的委任状当上了鹅城的县长的事情。那么在古代这个事情可行吗?我们来看一下。

一、《让子弹飞》中的剧情

《让子弹飞》是姜文民国三部曲的第一部,里面张麻子拿着印有马邦德大照片的委任状去上任。说实话,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委任状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马邦德。但是偏偏张麻子一口咬定是自己。

这里面张麻子的可操作余地在哪里呢?第一,张麻子一口咬定是自己,黄四郎根本没有办法去揭穿他(虽然后期黄四郎去查过档案,发现张麻子确实是假县长);第二,马邦德被威胁着配合了张麻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不能当好这个县长,最重要的不在于谁任命的,也不在于委任状,在于什么?能不能得到当地乡绅的支持。只要你能获得黄四郎等人的支持,假的你也是真的,如果你得不到黄四郎的支持,那么你就是麻匪!但是碰巧的是,张麻子真的是麻匪。

二、《让子弹飞》的原型

《让子弹飞》的原型来自于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作者马识途。里面很多的故事内容都是作者亲耳听说后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后所改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或许在民国的时候真的有这种事情。

在那种战乱且消息闭塞的年代,或许还真会发生盗官之事。

三、古代的那些假冒伪劣之事

在古代,冒充一个人难吗?可能不难。我们现在有身份证,有指纹识别,有面部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会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在古代可能这种事情就更多见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西游记》。在《西游记》中,状元陈光蕊娶了宰相的女儿后外出上任,途中被艄公杀害。艄公伪装成了陈光蕊去上任,直到二十年后才被唐僧拆穿。

虽然是小说,但是我认为艺术往往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这种事情很可能是发生过,然后被作者写进了小说之中作为一个原型。

至于说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明初出现的那些假冒伪劣的“明代宗室”如朱三太子等人,冒充的光绪皇帝和太监等更是层出不穷了。

你说既然皇帝都可以伪造出来到处骗人,那假冒一个地方官还难吗?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别说,在古代还真有过这样的事情, 比如永乐年间,有个叫苏云的县令带着妻子去一地出任县令,在路上的时候被一个叫徐能的强盗杀害,此人霸占苏云的妻子,并且威胁她不能告诉其他人,顺理成章的冒充了县官,当然只有一段时间,没有多久他便被识破。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过截杀新官冒充的事情,那么这种冒充的可能性大吗?只能说是刚开始完全可以,但绝对不能长久。之所以能够这样干,说白了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古时候只有画像没有照片,仅仅凭一些文字的描述,完全能够在期初蒙骗众人。

能够当上一个地方的县令,最起码也是有点实力的,强盗和读书人的气质差别是很大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来,如果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去冒充还有点可能,当然这些人也干不出杀人的勾当来,杀害朝廷命宫可是重罪,没几个人敢冒这个险。

别的不说,当一个人上任之后,他以前的朋友肯定前来祝贺,这一看不就露馅了,即使是去非常偏远的地方做官,也肯定会有亲戚来看望,总不可能告诉他自己换了张脸吧。朝廷也不是傻子不可能傻到一个人上任之后便不闻不问。

其实严格的说起来,截杀外地新官然后冒充对方,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人是傻子,有历史专家认为这都是民间百姓自己所想的,现实中很少发生。因为很容易就会被戳穿,而且古时候那些拦路抢劫之人,遇到这种人绝对不敢加害,杀了的后果是他们无法承担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冒充的可能性其实不大。

  小说毕竟是小说,与现实生活不同。

  在《西游记》中水贼刘洪杀死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后,带着陈光蕊的告身(委任状)前去上任。按照书中所说,他能蒙混过关,一来是有告身在手,二来是有殷温娇陪伴。

  不过,刘洪一当官就是十八年,毫无破绽,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首先,古代的告身会详细说明此人的年龄,家族,外貌特征。

  古代人不像我们现在,普通话流行,大家的地方口音都很重,一些经常走动的人一听能就从口音辨别是哪里人。要想伪装,需要有很强大的语言功底。

  更重要的,从很早开始古代就流行拜师门,结乡党,难免遇上旧日相知。

  古代考中科举之后要去拜老师,同科考中的会制作一个联名书册,大家都是同年,以后见面彼此加强联系。

  往往一科考中的进士彼此都是熟人,全国也就那么多县,一个省中,一个府中遇上个把同年完全可能。

  古代人外出,又时常结成乡党。比如说都是广东人,来到北京天津,都会去广东会馆走走,认识认识些家乡前辈,以后好有个依靠。

  这一来二去,原本的同学,朋友,老乡,大有可能发现破绽。

  当然,如果是在偏远地区为官,又是在一届任其内,比如说两三年,识破的风险就大大降低。  


叶之秋


这貌似是电视剧里的桥段,可能很多人会说,古代连照片都没有,更何况指纹、人脸验证这些现代辨别技术呢?

道路上也没有摄像头,即便杀个官员夺了官防印信去冒充上任也是很有可能的,其实不然,历史上冒充官员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古代准备截杀新官冒充时,你需要先搞懂这三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冒充新官?

可能你会说有的人穷疯了或者有官瘾,说的伟大点是给老百姓谋福祉。于是选择铤而走险的试一把,如果侥幸成功了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

那就要看你生在啥时代了,封建王朝里即便是高级官员,也不可以随意贪污腐败的,更何况这还是个冒牌的。



然后,怎么去冒充新官?

冒充也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既然是官员,跨地上任身边肯定会带上秘书和几个武力值不差的护卫,单凭区区几个人能干掉他们吗?

再说,即便你拿到官防印信又能如何?人家朝廷和地方政府早就备份了该官员的信息记录,身高多少、什么体貌特征、就连人家老妈的生日是多少号交接部门都知道。

而且冒充者还要具备官员的素质,即便你侥幸达到了以上的要求,那么朝廷地方官员隔三差五的还要进京述职,那时候你该怎么糊弄过去呢?



最后,杀官冒充会有什么后果?

被抓到杀官冒充可不只是到牢里喝几年的白开水,在古代杀害朝廷命官是大罪,不仅要杀头还有牵连家人,犯罪成本实在太高了,基本是没人会这么干的,大家千万别被电视剧情给忽悠了。


日尧居


古代冒充官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从神话到现实、从影视到历史,都有许多相关记载。

最有名的,当属唐朝新科状元陈光蕊,赴任江都途中,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水贼刘洪劫了道,推入江中。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刘洪脑洞大开,拿了陈光蕊的官凭、文牒,搂着陈光蕊的娇妻,顶替陈光蕊去江都赴任了。而且,刘洪这一冒名顶替就是十八年,直到唐僧出马为父申冤,才把这件离奇的冤案揪出水面。

大家可能会说这是《西游记》里的情节,太过玄幻 ,不可信。

其实,明朝崇祯年间发生了一件类似的顶包事件。有一个山贼,劫杀了过路的赴任官员,并效仿水贼刘洪,拿了官员的文牒等物,去地方上任做了两年知府。

厉害的是,这哥们做官这两年口碑还贼好。要不是被害官员的儿子投奔父亲,发现冤情,不知这山贼还会冒充多久。在古代,信息不畅通,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片,没有电子档案,没有指纹识别,没有DNA认证,没有电子监控……

官员上任,只要拿着两个证件就行,一个是朝廷的委任状,就是吏部发的“敕牒”;另一个东西就是“告身”。

敕牒跟大学录取通知书差不多,写着“某某同志各项考核合格,经组织研究决定,特任命为寿川市委—书记”。

告身跟个人档案差不多,上面会详细的记录着新任官员的姓名、年龄、籍贯、体貌特征等信息。

新任官员拿着敕牒和告身,就是赴任时的“官凭”。看似天衣无缝,其实漏洞很大,因为没有照片啊!

这个漏洞明眼人都知道,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冒名顶替,从五代开始,“告身”上就增加了详细的官员相貌、体态及岁数等描述。

但描述终究是抽象化的,而且符合描述的人不止一个。

例如,当代文豪老舍的父亲当年在紫禁城当差,是禁军军官,他出入宫门全凭一张腰牌,腰牌上有一个相貌描述“面黄无须” ,每天出入紫禁城的官员成百上千,门头兵简单看下腰牌就放人了。

我想,要是秦琼穿越回大清,拿着老舍他爸的腰牌,绝对比紫禁城的旅游年卡都好使。

还记得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扮演的马匪,半道劫了进城当官的马县长,摇身一变取而代之,做了鹅城县长。

电影拍的非常精彩,不管是姜文、葛优还是周润发,都是影帝级别的表现,姜文把这场冒充官员的戏演绎得毫无违和感。

据说电影中冒充官员这情节,取材于清朝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

所以说,在古代那种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只要你运气好、有文化、智商高、情商高、演技好,拿着“官凭”到偏远地方冒充新任地方官员是可行的。古代冒名顶替官员的事,虽说偶有发生,但在实际执行上,也是很容易被戳穿的。

一方面,朝廷每隔几年会要求地方官员进京述职,述职的时候难免会遇上几个熟识的官员吧?哪个当官的在朝廷还没个熟人的。

另一方面,在外当官的,谁还没个老家亲戚投奔或探亲的;再怎么说,也总有几个故交旧友来拜访或探望的吧。

到那时,即使你是金马影帝,也装不过去了。

这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独无依的个体。当你回头时,你会发现你的身后一直都站着许多人。要是你当官了,背后的人就更多了。

谁想冒充你,恐怕并没那么容易。


南宫寻欢


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但是,现实中的发生这种事的可操行是很难的。

因为无论谁都有一颗脑袋,无论哪个朝代,杀人都是要偿命的,更何况杀的是朝廷命官,若是发生这种事,说不定是会灭九族,没有人敢轻易拿这种事开玩笑。

还有就是,若是新去上任的官员,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朝廷给他的大印,还有委任状......。

更重要的是,在新官上任之前,当地的政府的接待人员,早就把新来到官员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了。

比如说,新来的这个官,是那一年中的进士,和谁是同一届,他是谁的学生,后台硬不硬,下面的这些小罗罗能不能得罪的起等等。

万一这个新上任的官员被人杀了,不出几个月消息肯定会走漏的,因为新上任的官员并不是孤家寡人呀,他到达了上任的地点后,肯定是会和家人通信的,他的同学同样会通过信件来祝贺,若是长久得不到回信的话,肯定会有人起疑心的。

只要有人起疑心过来查看一下,这个馅饼就露了,这个谎也扯不下去了。

所以说,这么低级的错误,应该是没有人会犯的。

除非是在小说的杜撰或者影视剧的题材中出现,当然这些事也仅仅是意淫而已。

要知道现实中的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人又是感情动物,当你有机会认识一个大官的时候,奉迎还来不及,就不用说去把他给杀掉了。

当然若是处在乱世的话,发生这种情况,还真的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兵荒马乱的,这个事被忽略了,也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