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YANGHUA-2046


我们来看看蜀汉拿到汉中219年,到蜀汉灭亡时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汉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吴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济248年-263年。

特别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驻扎汉中,也就是说227年-234年,诸葛亮是实际的汉中最高长官,那么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时间。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魏延掌控汉中时间8年,没有像题主说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大守算到他被杀,也只有15年时候,远达不到40年。

为什么魏延能守住汉中呢?当时刘备在选择汉中太守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没有选择大家所认为的张飞,而是选了魏延。

魏延的口气也是很大,说如果是曹操亲自来了,我就为汉中王抵挡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将领率十万部队过来,我就将他吞并了。可是在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魏军没攻过来过,他当然抵挡得住了。

那么魏军前前后后来了几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领三路人马进攻汉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实在受不了,就直接撤军了,连汉中的大门都没见着。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为了提高自己的军功威望,就率了七军魏军进攻汉中,可是汉中的王守和费祎据险而守,曹爽他们过不来,曹爽的手下为进为退吵个不停,最后还是撤军。

第三次就是263年,钟会邓艾带着近二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姜维就改变以前据敌于汉中之外的作法,因为那种只能御敌,不能歼敌,直接把魏军放进汉中,然后据守汉乐二城,他认为,这样就能够打击敌军补给线,这样就能获得大功。

但是这种做法就有两个问题了,像邓艾从阴平进入内部,姜维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么剑阁就守不住了,另外魏军的数量实在太多。所以姜维的这一手安排,直接被邓艾的度阴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导致蜀汉的灭亡了,所以确实是姜维的布置有问题,心太大。

 


历史简单说


因为姜维变更了魏延的守御方略,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但是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意思就是说,这样消极防御虽然可以把对手挡回去,但是不能歼灭对手,姜维要打歼灭战,他拟定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这个计划说穿了就是诱敌深入,坚固据点阻碍敌人后方补给,一旦敌人撤退后方的坚固据点可以把对手的退路限制在几条小道上,最终加以歼灭,形成大歼灭战。这个战法有点类似苏德战争德国元帅莫德尔的防御战术,建立坚固支点,作为防线支撑,当防线被突破时,并不撤退,而是利用坚固支点继续牵制对手的其他部队,当敌人突破防线的集中兵力节节抵抗,当对手失去攻击锋芒的时候,立即组织装甲部队从两翼反击,包围歼灭突出的敌人,而后恢复防线。这个战术的要点有两个,一是防御支撑点够坚固,二是反击的力量要够强悍和足够快。

姜维这个“敛兵聚谷”的战略创举能成功吗?

不能,因为姜维独木难支,能力不在他之下的名将王平,在四年后便死了。没有了魏延,又没有了王平,姜维这个救火队长双拳难敌四手,后方又有奸臣掣肘,结果“敛兵聚谷”变成了“开门缉盗”,最终一败涂地。这失败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战略若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执行,则会变成一个最糟糕的战略,贻笑大方。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这问题问的,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姜维只守一个月……要吹魏延黑姜维也不是这么瞎编数据的。

刘备拿下汉中是公元219年,魏延死于公元234年,满打满算才15年,而且自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汉中的军务基本都是诸葛亮接管了,魏延实际守汉中也就8年的样子。在这中8年里汉中一直没有什么军事压力,倒不是曹魏怕魏延,而是在刘备攻占汉中以后,随即就发生了襄樊之战,关羽北上进攻襄樊,曹魏损失惨重,曹操一度都想迁都。之后虽然关羽兵败身亡,但是曹操此后不久也去世,曹丕继位以后魏蜀吴三家都在荆州虎视眈眈,关中一线大家相安无事。

汉中防御第一次经受考验,已经是公元230年,诸葛亮屡次北伐已经让魏国很是头大,曹真决定主动出击教训一下蜀汉,可惜天气不帮忙,魏军在雨里爬了一个多月还是没到汉中,这次伐蜀战役不了了之。魏延作为蜀汉仅存的几个大将之一,和吴懿一起被诸葛亮派了到魏国境内骚扰对方,并在阳谿击败费瑶、郭淮。不过此时主持汉中防御作战的还是诸葛亮,没魏延什么事。

姜维开始是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他正式总掌蜀军大权要到费祎去世,也就是公元253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姜维也算守了汉中10年了,时间比魏延要长的多。而且姜维面对的局势要比魏延严峻的多,他的失败更主要是因为蜀汉的总体实力已经下降,刘禅昏庸无能,而不是他的战略不对。

早在钟会打算伐蜀前,姜维已经得到情报,并且特意上奏刘禅,希望加强各处防御,然而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刘禅的重视。而魏军此次动员的兵力多达16万以上,远远超过蜀军,如果继续用魏延分处防御的战术,那么也很难阻挡魏军前进。更关键的是,即使保住汉中,蜀军主力被钟会吸引,那么邓艾一样可以走阴平直接攻击成都,光守汉中可挡不住邓艾。此时蜀军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困乏,兵力不足,除了姜维,已经没人能挡住邓艾的奇兵了。

所以此时不管谁来守汉中,用哪种方法守汉中,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沉的经远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文学形象,并不代表历史上的魏延

关于魏延,大家应该有一个区分,就是文学形象中的魏延和历史形象中的魏延,两个人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热爱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演义说到底就是还是文学艺术加工,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魏延描述为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成为《三国》里面的反面人物,在后世中,由于人们不能将魏延的形象进行区分,最终对魏延的误读偏多。

实际上历史上的魏延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说起来《三国演义》让魏延比窦娥还冤屈。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根本就没有谋反之心,陈寿在著《三国志》中写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可以说,之所以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会出现这样的内讧,还是诸葛亮的原因,未能协调好部下的关系,凡是亲力亲为,却没有让手下各司其位。

本文就来讲讲魏延为何能够在汉中汉中15年(并非40年)。

魏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降将,而是一个拥有私人武装的小军阀,后来随刘备入川,虽然魏延的身份没有关羽、张飞、马超等人的地位高,但也是深受刘备信任,说实话当时刘备的队伍是膨胀扩充的,本来就缺乏良将,魏延更是“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魏延何德何能可以成为汉中太守?

刘备本来如丧家之犬,好不容易取得荆州(部分)和益州以作立足之地,随后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决定夺取汉中之地,以效仿刘邦成就霸业。

刘备因此与曹操在汉中之地进行了激烈的对抗,最后曹操以汉中“鸡肋”将其放手,刘备因此实力大增,蜀汉军事集团达到巅峰时期,关羽受到来自刘备在汉中取得胜利消息的刺激,也开始积极扩张,以为呼应,结果败走麦城,这个暂且不说。

打下汉中之后,派谁来驻守是一个问题,关羽镇守荆州,剩下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大将,然而这其中黄忠年纪过高,马超并非嫡系,能够升任的只有张飞和赵云。

但是赵云是卫戍司令的职务,刘备在成都的根基也不是太稳,需要赵云来震慑,最有可能的人选应该是张飞,形成桃园三结义,三兄弟一个荆州,一个益州,一个汉中的格局。

然而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刘备竟然“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刘备在魏延的任命仪式上故意问魏延,如果曹操来犯,你如何应对,魏延回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侧漏不侧漏,曹操主力有多少,三四十万应该是没问题吧,魏延说我只能防守了,如果曹操只来十万人马,我自己就把他灭了。

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正常驻军下,魏延的麾下绝对不会超过三五万人,这就是魄力。

能够选魏延,表明刘备其实比诸葛亮会看人,尤其在马稷的使用上,也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

魏延镇守汉中时期的为何能够守得住?

首先,魏延采取的防守策略得当

魏延据守汉中的时候采取的是:“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 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 皆承其制。”

在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时候就说过汉中和关中之间地势复杂,谁想打谁都不容易,这也是魏延之所以敢说曹操即使全军来战也能够守住,压根就不给曹魏政权机会。

接替魏延担任汉中太后的王平也采取这样的策略,在公元244年大败曹爽十万大军。

姜维后来镇守汉中失败,实际也是对魏延防守策略的放弃,姜维放弃了魏延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而是采取放弃汉中外围据点的方式,打算将曹魏军队引入盆地内部然后再进行围歼的策略。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曹魏军队开入汉中后,直接长驱直入了,根本就没有给姜维构筑二次防线的机会,更别谈什么击敌了。

其次,魏延镇守期间,蜀汉和曹魏政权之间没有过多的战争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时候,是公元前219年,正是上面讲到的关羽在荆州威震华夏,也是曹操重要防守的地方,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走了,曹丕主政期间主要发动对吴国的战争,因为当时蜀国在夷陵大败之后已经没有精力攻打魏国,这个时期,曹吴之间战争不断。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诸葛亮趁机进行北伐,当时魏国的形势并不是太多,对待蜀国的进攻也只是防守为主,一直到诸葛亮死的时候,魏延也就去世了。

可以说,魏延驻守汉中期间,魏国也知道蜀国易守难攻,并未对其发动进攻。

实际上姜维也并非无能,姜维在汉中镇守了25年,并且进行了N次北伐,当然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曹魏史书对姜维的北伐称为骚扰,就可以知道姜维北伐的规模了。

当时吴国进入自守阶段,曹魏在忍不可忍的情况下发动对蜀国的进攻,姜维随即被打败。

当然,蜀国灭亡不是姜维一个人的锅,病入膏肓非一日之功。


史论纵横


两人的战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汉中的策略,是层层设防。他依靠汉中的崇山峻岭,建设了坚固的城池堡垒,组成了一道完备的国防线。这道防线“拒敌于国门之外”,魏军不能前进一步。历史证明,魏延的防御战术是很成功的,这道防线多次击退魏军进攻。

姜维则是另有打算。他觉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动防御、击退魏军,不能有更多的战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他主张放弃汉中多数的堡垒、据点,蜀军退守汉城、乐城、阳安关,只在这几个据点抵挡魏军。同时,对魏军坚壁清野,并留部分蜀军在魏军后方打游击。魏军进入汉中盆地后,想进攻,攻不破汉城、乐城;四处找不到吃的,后勤补给线又太长,必然不能长期坚持。等魏军后撤的时候,守城蜀军发动反攻,外围打游击的蜀军断绝其后路,可一举歼灭魏军。

个人认为姜维的战术没有问题。蜀国灭亡不是他的锅。要怪只能怪刘禅、黄皓。


国史拾遗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魏延镇守汉中13年,并非题目中的40年。而姜维镇守汉中15年,并非题目中的一个月,最后汉中在姜维手中丢失。那么为什么汉中会在姜维手中丢失?姜维有责任吗?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关于汉中的防守问题,有一个原则叫谁进攻,谁负责防守。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谁北上伐魏,谁负责防守汉中,这叫攻防一体化。当然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况。

刘备夺取汉中后,任命的第一个镇北将军,也即汉中太守为魏延。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只负责防守北方曹魏的进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是单纯的防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立主北伐。诸葛亮把魏延带走用于进攻关中,而汉中另派别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时是派赵云来防守汉中。这就叫谁进攻谁防守。也就是说诸葛亮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这时汉中防守的主要责任人其实是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马,负责进攻。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杨仪争权,造成魏延被马岱所杀。至此13年间算是魏延镇守关中的时间,基本做到了力保汉中不失的目标。

魏延死后,吴懿入驻汉中,成为新的汉中太守。吴懿只是个过渡,只干了3年时间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负责监管汉中事务,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吴懿镇守汉中。直到6年之后,王平官升大司马府前护军,王平才开始正式接手汉中,成为汉中太守。

王平继续沿袭魏延时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关中进汉中的五条栈道,并且在栈道口据险守城。曾经成功击败过曹爽的进攻。王平驻守汉中5年,在这5年间确保了汉中的稳定。

王平死后,紧接着费祎遇刺,于是姜维的权利有所扩大。费祎在位期间,给姜维的兵不过万,因此姜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费祎死后,姜维专权,既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

这时姜维改变防守策略,将兵力收缩至汉、乐二城,将漫长曲折难走的栈道交给了魏国。用姜维的话说,这叫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将敌人放进来打,以求取得大的战果。结果主力都被姜维调去攻取狄道和陇西,汉中兵力空虚。

汉中兵力空虚到什么程度呢?汉、乐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卫。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维前后北伐十几次,战果都不大,造成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后来黄皓专政,直接在刘禅面前告姜维的状,说姜维连年征伐,空耗国库,劳民伤财。黄皓建议刘禅调姜维回来任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姜维知道后上书刘禅,要求惩办黄皓专权,巧言令色,扰乱朝纲。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支持黄皓,都对姜维不满,认为姜维这样打下去迟早会把蜀国的财政打垮。姜维自知有些理亏,于是上书刘禅要求滞留沓中,屯田养兵。刘禅为了缓和矛盾,批准了姜维的上书。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汉中主力被姜维带到了沓中,而汉中防守兵力薄弱。后来,司马昭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在钟会建议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军负责堵截姜维,魏军主力十万人直扑汉中。

汉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栈道上几乎无兵防守,因此钟会的十万大军几乎毫发无损的就占领了汉中,钟会留2万人围困汉、乐二城,然后率领其余兵力直扑成都。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钟会被姜维追上,堵在剑门关。然后邓艾奇袭阴平,迫降成都,蜀国灭亡。

从汉中的丢失过程来看,姜维是有责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带走了,防守的责任他却推给了刘禅。在钟会进军汉中的危机时刻,刘禅无奈紧急派廖化、张翼和董厥驰援汉中,但是已经晚了。钟会早已经进入了汉中。汉中一失,等于川蜀的臂膀被斩断,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防守汉中13年,吴懿防守汉中9年(过渡期3年),王平防守汉中5年,这些人在防守汉中期间,由于策略得当,不但防住了汉中,也对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后,姜维负责防守汉中。姜维改变了原来的防守策略,弱化了关中入汉中栈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内部的斗争(黄皓专权),最后被司马昭和钟会抓住机会,汉中丢失。这其中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每日趣评


魏延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因为也活着。有着诸葛亮的支持,魏延可以过得非常的舒服,根本没有人能够阻碍他,他可以专心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在姜维手里之后,诸葛亮已经死了很久了,当时朝廷已经是乌烟瘴气。刘禅个人不光是不可以负责,而且也喜欢捣乱,姜维见到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了这一个地方。

根本不要从什么战略方针上来讲,就从蜀国这一个内部来讲的话,蜀国已经是注定要亡国了,只不过姜维还是在苦苦的坚持之中,想要完成诸葛亮的愿望,但是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姜维又怎么能够做到呢?就像司马昭说的,诸葛亮都无法辅佐刘禅,更何况是姜维呢。

魏延活着的时候,可以专注于防守这个汉中这一块地方,因为有诸葛亮做他的后盾。

当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可真的是非常的厉害,把蜀国这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竟然能够做到起死回生,当初要是刘备不去攻打吴国的话,可能蜀国还会更加强大一点。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国的一切都过得非常的好,一直都在走着上坡路。那魏延自然是跟着诸葛亮手底下做事,魏延可是非常敬佩诸葛亮,而且也非常的喜欢刘备,当初就是为了刘备才投靠了蜀国。一直都在尽心尽力的帮助蜀国做好一切事物,对蜀国可是非常忠诚的。


当时蜀国这个国家还是非常单纯的,刚开始发展起来,只要努力的去做事就可以了,凭借着自己强大的能力为人自然是可以做到的,就算内部有矛盾,但是有诸葛亮在可以调节这种矛盾,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些东西。但是自从诸葛亮死后,这一切都开始慢慢的发生改变了,诸葛亮又是蜀国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为魏延是和杨仪搞成了矛盾,杨仪是在朝廷里是手握大权的,而魏延想要杀死这个人,让蜀国变得更加的好一点,但是没想到的是杨仪这个人是手握大权,最后是将蜀国这个人杀死了。魏延可以说是蜀国之中死的最凄惨的那一个人,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手里人手里,而且是因为内乱这个名声而死的实在是太可惜了。



自从魏延死后,蜀国内部开始来动乱了,而刘禅又不管,这些事情任他们动来动去,所以蜀国可以说是一潭死水。而姜维见到这样的情况自然也是非常头疼,姜维只是想要去打仗,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就可以了,但是没想到发生了这些事情,最后姜维又做了一些做决定。

但是到姜维掌握所有军权的时候,魏延和诸葛亮都已经死了,他不仅是需要面对外部的压力,还有内部的斗争,过得十分的凄惨。

当时诸葛亮死的时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姜维手里,将诸葛亮号称是卧龙,但是姜维比他更加厉害,他是一个幼麒。这样较为能够继续发展的话,一定是比诸葛亮更加厉害,但是没想到的是姜维打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起色。而对于蜀国内部的人来讲,很多人都是成都当地的人,他们不希望打仗,希望蜀国能够继续休养生息,而这个和姜维是非常矛盾的,所以他们产生了冲突。

姜维想继续去打仗,可是面对层层阻挠,他只能够自己带领所有的士兵到外面去驻守在祖国的边疆永远不能回去,这个对于姜维来讲是非常难受的,没有人去支持他,但是他还是要一意孤行下去,要完成自己师傅诸葛亮的遗愿。汉中这一个地方将我也是坚持不下去了,他只能够驻守在另一个地方,所以最后只能够选择放弃,毕竟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单薄了,还有这么层层的阻碍,他又不是真正的诸葛亮,实在是过于辛苦。



这一切也不能够怪姜维,背后总是有一件事情存在着。要是蜀国的政治能够清白一点,不会有那种矛盾的话,最后蜀国也不可能没得这么快。当时刘禅投降最主要的就是这些人说了一些话,所有人都想要投降。刘禅也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够答应他们了,这个可是江山就这样没了。

你们认为姜维过得真的是非常容易吗?欢迎在下面评论。


汪公说


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双方的战略方针都有所改变。

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年代,曹操是夺取汉中之后主动走人的,当时的魏国是在实行战略收缩的。为什么?因为曹操这个时候图谋代汉,内部不稳,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纪、金祎等汉朝遗老连番发动反对曹操的斗争,而刘备、孙权也趁此利好不断的进攻,曹操在汉中、荆州、淮南三条防线上遭受刘备、孙权的轮番进攻,有所不支。

这个时候,汉中的地势,从北方来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军在汉中,补给费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围,不能策应东部战线。从南方来看,则蜀道本来艰难,进出汉中虽难,但也不比蜀道更难,所以必须夺到手里。

因为曹刘双方对汉中的看法不同,所以争夺汉中的决心也不同,最终以曹操主动退却收场,刘备夺取了汉中。此后曹操对西部战线采取守势,在中部荆州战线做掉了关羽,所以这时魏延哪怕守卫的部队不多,曹军也不会大举进攻汉中,自然守得住了。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代,魏国贯彻西守东攻的战略方针,西部战线勉力招架,自然也不会去攻打汉中。到诸葛亮死后,魏国曹爽有发动汉中战役,但是受阻于蜀将王平,不得不退兵。

虽然这个时候魏国的方针变化了,开始进攻蜀汉了,但如果蜀汉的方针不变化,汉中还是很难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占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军漏进汉中,但姜维认为这种办法虽能守住汉中,却不能获利,不如把魏军放进汉中,拉长他们的补给线,坚守汉中的汉、乐二城,等到魏军不及发生危机以后再追杀,可以得到大胜,其实就是拿汉中当诱饵。另外从汉中守军里匀出来的多余的部队也可以用来北伐。

但是当魏军大举伐蜀时,蜀汉已经人心尽失,魏军人数众多,杀入汉中后围住汉乐二城,继续南下。这样汉中就是去了诱饵作用,全部被魏军夺取。然后在此基础上,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灭亡蜀汉。


文史宴


魏延并没有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从219年担任汉中太守,到234年去世,满打满算15年左右。

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汉中北接关中,南临西川,不仅地理位置险要,而且物产丰饶,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会让来谁镇守汉中,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由于刘备已经让关羽镇守荆州,而张飞在军中资历威望仅次于关羽,所以人们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担此重任,张飞也认为应当如此。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竟然启用牙门将军魏延担此重任。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牙门将军这个职位。刘备手下只有两人担任过此职,一个是赵云,另一个就是魏延。赵云不必多说,常年随刘备鞍前马后,是刘备的亲信。而魏延能担此职位,可见他在刘备心中和赵云的水平不相上下。

魏延原先是刘备的部曲,小兵一个,没背景没人脉。但是他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硬是从小兵做到了牙门将军,有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而这也是刘备看重他的地方。但是和张飞相比,魏延还是嫩了一些,所以满朝文武对此非常不解。

刘备为了服众,又升任魏延为镇远将军,还让他当着群臣表决心。魏延大声说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来,我就据险坚守;如果敌人较弱,我可以把他们一举歼灭。

此言一出,刘备非常满意,群臣也佩服魏延的豪气。

当然,魏延不是干说大话,他防守汉中的策略非常务实得当。

何谓务实得当?因为自刘备夺取汉中后,接连遭遇关羽失荆州和夷陵惨败,元气大伤,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

此时魏延的策略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依托秦岭天险,在汉中外围设立关卡重点防御,借以消耗拖垮敌人,使其不战自退。

所以魏延坐镇汉中时,曹魏并没有进攻汉中。227年诸葛亮北伐坐镇汉中,汉中的防务实际上由诸葛亮主持。234年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继任汉中太守,他们继续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并成功挫败了曹魏的进攻。

最有名的当属王平击败曹爽一役。

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建立军功兴兵十万由骆谷进攻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诸将想放弃外围据点,退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城的援军。王平认为这样不可,如果涪城的援兵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坚守外围据点,等待援军。

最终王平坚守外围,费祎率军从涪城赶来,并阻断曹爽后路。曹爽拼死突围,十万大军死伤甚众,大败而归,钱粮驮马消耗更是惊人,致使关中地区好长时间缓不过来,羌胡对此怨声载道。

这就是魏延防守策略的经典应用,如果能一直延续下去,曹魏不会像后来那样如此轻易就拿下汉中。但姜维却彻底抛弃了魏延的策略,采用“敛兵聚谷”策略,导致汉中面对曹魏进攻仅仅一个月就丢失了。

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

蜀汉后期,姜维北伐的主要方向是陇西地区,为了集中兵力,他放弃了魏延防御汉中的策略,改用“敛兵聚谷”之策。

所谓“敛兵聚谷”,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据守汉、乐二城,放敌军进入汉中,借助汉中崎岖的地形来拖垮敌人,寻找机会予以重点歼灭。258年,汉中督胡济正式施行姜维的策略,收缩汉中外围防线,重点防御汉、乐二城。

263年,蜀汉大将军姜维为躲避黄皓的陷害,在沓中屯田避祸,曹魏看到姜维率主力驻军西北的沓中,认为汉中守备空虚,所以兵分三路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

其中邓艾率3万人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人进攻阴平桥头,阻断姜维的退路,钟会则率12万人直逼汉中。曹魏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一举拿下汉中并歼灭姜维,这样一来蜀汉就崩溃了。最差也要拿下汉中,这样蜀汉灭亡便是迟早之事。

此时胡济用姜维之策,放弃外围据点,坚守汉、乐二城。钟会围攻不下,只能绕过这里直奔南面的阳安关,一切按姜维的预料发展。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阳安关守将蒋舒却临阵倒戈,投降曹魏,致使阳安关失守。钟会获得了大量的粮草辎重,缓解了燃眉之急,致使汉中沦陷,姜维的计划就此落空。

其实这个计划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汉中将士能坚决贯彻,钟会大军很可能会像姜维预料的那样被拖垮在汉中崎岖的山路之中。但事与愿违,失去汉中后姜维已经无力回天,所以对于汉中失守,姜维作为最高统帅是必须要负责的。


石头说历史


这个问题的提法,对姜维是有些不公平的。的确,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大军不得越雷池一步;而到了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但是评价两人的兵法军功,不能仅以汉中的得失而论,因为两人的地位、权力、职责、追求,都不一样。

汉中中部为谷地,背面有山,山中有数个关隘,地势险峻。魏延的战略,是死死将这些关隘守住,让敌人进不来。魏延的计策的确成功了,汉中在他手中固若金汤,魏延也由此被视为一代名将。

但魏延的主要任务,就是守汉中。在诸葛亮时代,因为种种原因,他不是总司令,只能算是汉中战区司令,他的任务就是守住汉中,开疆拓土的大局要由诸葛亮去完成,所以魏延不需有功,无过便可。北伐失败,错不在魏延;汉中失守,却是魏延的责任。

然而姜维不一样。蒋、费之后,姜维成了北伐的实际领导者,他扮演的不是魏延这个角色,而是诸葛亮这个角色。他明白,用魏延的策略虽然能守住汉中,但守住了又有什么用呢?只有诱敌深入,才能对北伐起到真正的助推,所以这才改变了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计策,结果蒋舒投降,傅佥战死,汉中由此失守。

姜维固然用人不当,但他手下已经没有魏延这样的将领了。当时魏延镇守汉中时说过“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其实魏延只有“为大王拒之”,并没有“为大王吞之”。如果魏延与姜维换一个位置,魏延未必会更好,但姜维肯定不会更差。毕竟,对于北伐总司令来说小胜没有意义,而对于汉中战区司令来说守住城池意味着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