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经络气血在武术中的运用

气是武术修炼的重要环节。我们经常听到的有,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三到:意到、气到、力到;与人交手三要素:全神贯注,身体放松,呼吸畅通;练武的三害:努气、拙力、挺胸提腹。因为只有呼吸通畅了,体力才能持久,而努气者,则气不能顺达四梢,聚之不归丹田,更会横气填胸,上冲头脑,气短伤身。

经络气血在武术中的运用

武术

故形意拳有:下收谷道,上提玉楼,五气朝元,周而复始;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太极拳有: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关于全身气的连通和修炼,这里不作展开讨论,下面着重想从经络入手,说一说手上气的连通与加强。

我们知道:人的身上有十四条经络,这就是任脉和督脉,另外还有十二条,每一条连系一个脏或腑,即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各一条,而手上的经脉就占了一半(其运行路线图及归属请参阅相关经络图,此处不赘)。

经脉能运动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人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进行生命活动,而手则是人体最灵活,最敏感的部分,在击打、控制、发放对方的时候,手的作用非常重要。姚宗勋先生说: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双手练得跟两条蟒蛇一样,还怕应付不了技击吗?

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对经络气血的运行及在武术上的运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苌氏武技书》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意念的指导下,通过经络的连通和手上气感的加强,来提高我们的打击力度。

关于经络问题,苌先生是这样说的: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势为阳势,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阴阳入扶论》)。

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行于手膊之外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膊之内(《阴阳乱点入扶说》)。

三阴止于手之内,三阳起于手之背,为臂腑血气之道路,指法之屈伸之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翘,一有不合,则膊气不入矣。如平阳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气亦不入;阴手下栽者,掌翘,则阳气不入;阳手上冲者,掌翘,则阴气不入;平阴手前荡者,腕勾,则阴气不入……(《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上下前后论》)。

《论手》中有:如竖敌手、回勾手,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平阴手、平阳手,大指与中指相对领气;仰邀手,大指与食指相对领气;阴拥手,大指与无名指相对领气。

在《论拳》中有:拳者,屈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如平阳拳下栽者,中指二节领气;平阳拳上冲者,中指根节领气;侧拳上挑者,大指二节领气;侧拳下劈者,小指根节领气……近来气功界有一种新的提法叫“一意驭两气”。这里的驭两气,指的是调节肺呼吸和调节经脉之气的运行技术。着眼于呼吸气息的出入及意念集中到呼吸的节律上,收摄心神,激发真气的产生,最终达到心息相应。当然气功的目的是养生保健,而武术除此之外,还要追求技击。

通过对苌氏武技的学习和对经络之气的了解,我们对自己的双手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站养生桩时,可从手上的热、麻、胀入手,手上有了热、麻、胀的感觉后,再慢慢向身体里面走,往五脏六腑走,往骨头里面走。

站技击桩时,手上的意念要加强,即拇指上指,小指下指,其余三指与肘相争,这三点你做到了,那你手上的气感和力量一定会增强不小。如我们在做掌下劈发力时,小指弯曲与掌面成100°左右,小指根节领气,下劈之力,顿感倍增。再如我们做竖敌手时,对方的胳膊在上,我的胳膊在下,表面上看,对方占优势,但我用大小指相对领气,会大大增强我的力量,可能轻松将对方撬起或者挂开。

具体操作上,我们应当做到:姿势正确,不要着力,徐徐轮舞,呼吸深细。对经络之气,我们只可以意知之,以神会知,若必执而求其模样如何,形迹若何,不惟无功,反其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