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总想着讨好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你是今生最美的牵挂


心理学家萨提亚将人的人格特点分为五种,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题主问题中这样总想着讨好别人的人属于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表现的很殷勤,喜欢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从而寻求别人的认同,属于较低自尊的人格类型。

讨好型人格对亲密关系有着过分的渴求,为了维持与朋友或爱人的关系,往往倾向于委曲求全,用自我牺牲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关注。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尽全力让你开心,也原谅你所有的错误,请你不要再责备我了,也不要离开我,即使我做的还不够好,也请不要再攻击我了,我希望你们都能爱我。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始终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并不是想要卧薪尝胆,而是希望以这样的姿态告诉别人自己没有威胁,从而减少别人的嫉妒和攻击,保护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源于从小的成长环境。在儿时,他们必定有一个或几个不称职的养育人,这些养育者往往是严厉而且刻薄的,需要孩子不断的去取悦他们,他们才愿意提供孩子成长的相对安全的环境。这让孩子潜意识里产生了“我是个不受欢迎的人”这样不良的影响,那么在他成年后,这样的潜意识会引导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始终处于“不受欢迎”的地位中,变成一个寻求亲密关系的讨好者。

对于一个喜欢讨好的人,改变的关键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在生活中说不,指导生活并不都是靠讨好赢得的。


鹈鹕心理陈小康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宏梅:

总想讨好别人,是想要得到别人的爱。

总想要讨好别人的人,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别人的爱,而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唯有讨好别人。这其实是来源于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不自信。

自信的人,他内在觉得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值得被别人爱的,他不用讨好别人,别人也会来爱他。

追根溯源,还是得回到养育者身上。最理想的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只要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无条件地爱你,不管你长得美还是丑、聪明还是愚笨,我都无条件地爱你;而有条件的爱,是你表现得足够好,我才爱你;你考试得了一百分,我才爱你;你乖你听话你懂事,我才爱你。在有条件的爱里,孩子必须做到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爱,否则就得不到爱。对于婴儿来说,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他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失去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最糟糕的境况即意味着死亡!所以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早早地成熟,会察颜观色,会看人脸色行事,会处处讨好别人,来得到别人的爱。

讨好别人来得到爱,是一种不健康的爱,而健康的爱,是充分自爱,然后爱他人,也能得到他人的爱。

想要改变讨好别人来获得爱,首先要自己先爱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爱自己的独一无二,爱自己的与众不同。爱自己、接纳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接纳别人。

做到爱自己不容易,从小事做起,在不伤害他人与社会的前提下,每天发自内心地做一件事情而不用在意别人,比如,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小礼物给自己、在不需要时大大方方地拒绝别人、对自己积极关注,每天给自己写一封信,来表扬一下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等等。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值得被爱,你有能力也更值得被爱!这个时候,你就完全忘记讨好别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