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这种古琉璃据说是西施的眼泪

料器

料器在2008年的时候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何为料器?其实就是古琉璃烧制而成的各种手工艺品,形象逼真、光莹可爱。

有待点评:

所以,用料器做手镯是不是很有市场?

——有待,有所为,方有所待

北京有一家百工坊,可以让你亲眼看到制作玻璃饰品的过程。

这种古琉璃据说是西施的眼泪

一个喷灯、一把镊子、一根彩色料棍,构成了最基本的行当。料棍在火中融化,趁其还未凝固,艺人借助镊子完成拉、抻、点、压、印、溜等动作,很快,闪着神秘光泽的花朵呈现出来。

这种古琉璃据说是西施的眼泪

这是北京料器的烧制过程。和陶瓷的烧制相比,北京料器的浴火重生是看得见的,它的每一丝变化都可以在你的眼前发生。

它依赖火候,更依赖人工,没有草稿,更无模具,全由艺人即兴创作,从无相同的第二件。


这种神奇的“火中雕塑”,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史可查的历史也已经有600多年。

这种古琉璃据说是西施的眼泪

据说,张琨无意间捡到半个残破的琉璃手镯,因为好奇拿在手中把玩,后来发现这块琉璃能在火中融化变软,便一时兴起用这半个手镯做成了几颗珠子,这几颗珠子颜色像玉一样,颇为好看。

于是就拿到首饰市场去碰运气,没想到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此后他便成立了料器作坊,开始制作这种手工艺品。这位落第秀才也就被尊为北京料器的第一代祖师爷。

料器和现代意义的琉璃、玻璃都不同,更接近于古琉璃。关于琉璃,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传,琉璃是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时偶然得到的,王赐其名为“蠡”,范蠡将这流光溢彩的天赐之物打造成配饰,送给爱人西施。

越国战败,西施被献给吴王,临别时,眼泪滴入蠡内,竟然能够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一名即由此演变而来。

传说之外,《天工开物》记载:“琉璃石产于西域,因其五彩晶莹,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现有的考古发现证实,古人在春秋末期便开始生产琉璃制品,甘肃的天水、平凉等地已出土战国时代的铅钡琉璃珠。

这种古琉璃据说是西施的眼泪

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厂设御厂,派官监制料器和琉璃制品,专供内宫玩赏和使用,当时被称为“宫料”、“御琉璃”。

后来,出现一个姓胡的总监,以精白料做胎,吹成花瓶、烟壶、盘碗,胎壁极薄,外绘珐琅釉彩,再高温烧焙,作品做工精巧,绘画细腻,后人称为官窑“古月轩”,为稀世珍品。


邢兰香从事料器行业已有50年,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北京料器的国家级传承人。如果没有她以及她两个儿子的坚守,北京料器恐怕再无活态传承了。

据邢兰香介绍,制作一件料器,有化料、灯工、冷却、检验、后期装饰五个步骤,具体到某件作品的灯工则无定法。

这种古琉璃据说是西施的眼泪

“假如烧制一匹马,没有马头和马尾的先后之别,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料的颜色、融化程度,及时调整顺序,交互进行的。”邢兰香表示很难用语言描述过程,“要会用肉眼看温度,用温差来塑形,这完全靠经验的积累,而无法用科学来规定。”

作品成败,全在灯工,能够用肉眼判定温度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

一半是温暖,一半是疼痛

非遗科普

北京常家葡萄料器

常家料器专注于制作葡萄料器,手法传女不传男,成品就跟刚从葡萄架上摘下来的一样新鲜水灵。没有任何模具和图稿,全靠自己的想象将融化的原料拖、拽成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