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他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印章手就痒,57岁前往京华,经过10年钻研,67岁才站稳脚跟。一生留下了2万多幅画,一幅画拍出9.315亿,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齐白石

1. 做着木匠的活想着画画的梦

1864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雕花木匠是他的第一份谋生职业,因为手艺不咋滴,勉强糊口也成问题。

27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东家看见一本《芥子园画谱》。为了得到这部书,他主动要求减工钱。他干完活之后,对着画谱临摹。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一次,把临摹的画稿运用到了雕花的木工活中,被财主胡沁园发现了,看了他厚厚的画稿后,为他自学的毅力所感动,于是让自己的老师陈少藩免费教他。

在老师的启蒙和教导下,他的画长进飞快。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在齐白石37岁时,经引荐,拜经学宗师王闿运为师,交往的圈子一下子成几何级拓展,先后认识了中国的书画名家夏午诒、李梅庵等。

接下来,他用8年时间走江湖,闯荡了大半个中国,结交了一批书画道友,眼界是开阔了,第二份谋生的职业也初步成形。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10年后,他创作出一种叫红花墨叶派的自家风格,也因此先后认识了吴昌硕、徐悲鸿、贺履之、梅兰芳等艺术名家,慢慢地齐白石的画风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年近七十,须发皆白,他才终于在京华站稳了脚跟,买了房,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日子。

2. 不爱刻章的木匠不是好画家

有人说,印章是画作的眼睛。齐白石老先生作为我国的书画大家,在治印方面也颇具自己的风格。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对于后人来说,齐老的印章也成鉴别其书画年代与真假的标准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向他张开热情的臂膀,齐白石年轻时候在大户人家做工时,听说主人家来了一位篆刻名家,他就拿了一块寿山石,请这位名家刻印,以便日后在画上提款用。

当这位名家知道他只不过是一个木匠的时候,态度立刻大变,再三挑剔齐白石的印石没有磨平,不愿为其刻制。

齐白石明白此人是看不起他,于是回到家中,用这块磨了又磨的石头,刻了平生第一方印章:“金石癖”。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也许就是别人对他的不屑于白眼,更加砥砺了他的性格,从此,他刻苦钻研,大胆实践,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来。

齐白石的印章,一般是以他33岁为分界线,其早年刻的印章,大都是自己的名章,为了在自己的画作上钤押,他早年收藏有300余方章料,自命为“三百石印斋”。

不过连年战乱,这些章料也被兵匪抢走了不少。他55岁以后,定居都城,后来又陆陆续续收满了300方,故又有“三百石印富翁”之称。

人名章

齐白石是湖南人,他的印章中除去名字与号的印章之外,表明自己出处的印章极多。

比如“湘潭人也”“杏子坞老民”“杏子坞民”“湘上老农”“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等等。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堂号章

以自己的住处治印,记录自己人物阶梯也是齐白石印章的一大特点。

齐白石留存的堂号主要有“借山门客”“借山老子”“借山翁”“借山老人”“借山吟馆”“借山馆”“寄平堂”“八砚楼”“悔乌堂” 等。

从这些堂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借山”两字相关的最多,说明“借山”二字在他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齐白石的精品画作,大多数都是在“借山”时期完成的。

闲章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



齐白石的闲章主要有“煮画庖”“游于艺”“老为儿曹作牛马”“家在清风雅雨间”“马上斜阳城下花”“绕屋衡峰七十二”“望秋云兮神飞扬”“连山好竹人家”“望白云家山难舍”“寻思百计不如闲”“强做风雅客”“闲散误生平”“胆敢独造”等等。

齐白石的闲章与一般文人的闲章不尽相同,他不是一般地感怀伤情,叹古悲今,而是为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艺术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色彩,因此独具特色。

齐白石的印章风格可以用直率雄健、大刀阔斧、天真烂漫、虚实得当来概括。

“印从书出”,齐白石的书法,篆隶结合,用笔方正,布局饱满。齐白石刻章,和他写字一样,他从来不在石头上描好字再下刀,通常是一刀下去,决不回去。

1天不画画心就慌,5天不刻章手就痒,小木匠一路逆袭成书画大师!“他为此解释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能拖泥带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