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砸水缸的司马光


李世民,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唐朝实力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文化都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当时世界上也不少国家都派出使臣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技术与文化,这里面就包括了岛国日本。



李世民为了自保,也为了皇位,他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死了自己的两位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为了以绝后患,他又命令手下将兄弟的家属通通屠杀,还娶了哥哥的妻子。我觉得李世民会去取嫂,十分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


那么李世民为何不敢杀李渊呢?首先是李世民根本没必要杀李渊,因为李元吉和李建成已死,甚至家人都不剩了,根本没有人能够对李世民造成威胁,李渊只能传位给他,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其次,李渊已经答应退位,倘若李世民杀了父亲李渊,这不是坐实李世民犯上作乱的罪名?这会让天下人不服,让臣子与自己离心离德。如果是这样,李世民就算得了皇位,也会坐不安稳。


传奇历史观


李世民没有必要杀父亲。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了还是皇帝的亲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伦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炀帝还不如。

李世民在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并平庸之辈。所以才有二虎相争,李建成因为是老大,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没办法再封了。兄弟两个,各自有自己队伍,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对于兄弟的矛盾,李渊想了一个办法。

资治通鉴载「(李渊)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从心里是不会接受的。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李建成继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时候。

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四弟齐王李元吉,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够狠的,但女眷没杀。而且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资治通鉴载「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事变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向李渊汇报,大哥四弟谋反,被处决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儿子,死了两个,再和这个过不去,自己也危险了。于是顺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们有问题……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很快李渊当皇帝也懒了,禅位。

上述故事中,因为大家都明白,在皇权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儿都是没有足够分量的。


几苇渡


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李世民是杀了兄长李建成,但是却并没有夺嫂子太子妃郑观音,而是娶了弟媳齐王妃杨珪媚(齐王李元吉为李世民的弟弟),简单点来讲就是杀兄夺弟媳。

历史上将李世民发动的这场政变称之为“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扮演的角色并不怎么光彩,可见在宫廷之中,权力是多么的至高无上,哪怕父子反目,兄弟相残。

那么既然在这场政变之中李世民已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基本已经完全把控了朝政,再加上无其他人能够竞争,为何不干脆弑父夺位?直接一步登天呢?

历来大家对此看法不一,但绝大多数的人的看法都是他不敢!其实不然,我个人觉得是他不傻!

李世民麾下可是有一帮子班底,既有武将,又有文臣,其中“房谋杜断”的这二位谋臣可以说是隋末唐初的顶尖谋臣,是辅佐李世民夺得政权的强有力帮手。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李世民并没有“杀兄”,是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被暗害”的时候“不得不”做出的防御性手段,他本意只是为了保护李世民,“情急之下无意中”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后更是“不得不”将这二人的头颅割下而平息他们部众的反抗!

在这里面全程李世民是非常无辜的,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自古以来不管干什么事都得讲究个名正言顺,太祖朱元璋起义还得发表篇檄文呢。

所以说最起码在明面上来讲这是合情合理的,李世民强娶弟媳这件事在当时其实也不算啥大事,李世民有四分之一的鲜卑人血统,所以说在当时整个社会上关于这种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并没有过于严格,而这一时期也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融合,这一点对于当时社会的安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否认。

李世民是极其爱惜名声的,这一点从后来他多次修改记载自己和父亲李渊的《起居注》便可以看出了,他不傻!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旦背负着弑君弑父的名头,这可是很给自己招黑的,也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安稳,所以哪怕是杀害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件事也是李世民的手下被迫的,李世民对此还非常悲伤,这不是他的本意!

况且对于父亲李渊的处理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毕竟李世民只想要权力的集中,而并不一定非要李渊死。而李世民也是非常的聪明,他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囚禁”了李渊,接着开始掌管把持整个朝政,没多久李渊便退位,李世民便如愿以偿,而且还不用背负任何骂名,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所以总结来看,李世民不弑父夺位,不是因为他不敢,而是他不傻,毕竟怎么干对自己好处最多最大,这个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下方一起留言讨论哦~


老梁说历史


不是不敢杀,而是李渊懂事,顺从了李世民的安排,不然李渊也难逃一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史料看,李世民对李渊并不在意,甚至可以说是不孝了。这里我们来看几则史料: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六年正月”条云: 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东宫在宫城之中,而大安宫乃在宫城之西,制度比于宸居,尚为卑小,于四方观听,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馀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京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十年十一月”条云: 上念后(长孙皇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徵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高祖李渊陵墓)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

这两则史料都是在说李世民对李渊并不好,而且魏征批评的更加直白,就差明说李世民不孝了;另外,这两则批评相隔了四年多,也就是说李世民在马周劝谏后虽然做了些表面文章,但事实上对李渊并不好,不然魏征不会说的如此直白。

可见李世民对李渊的怨念之深,父子亲情之薄。

而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身边的卫队也曾经与李世民派出的尉迟敬德部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虽然现在没有史料能还原那场战斗,但是从只言片语里我们依然能发现战斗的激烈程度:

《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接战久之,矢及殿屋。

而原存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大冢渠村杜君绰墓前的“杜君绰碑”也记载了这位参加过玄武门事变的秦王府将领是怎么和李渊卫队进行激烈战斗的:

“寻奉(阙二十七字)御辇,矢及宸闱。”

从这些只言片语史料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也说明李渊并不是马上被尉迟敬德控制,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作为一代雄主的李渊对接下来的事情肯定有了一定心理准备,而当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李元吉首级来见他时,李渊对自己二儿子想要自己怎么办其实已经是心里有数了。

所以当萧瑀、陈叔达劝告李渊交出权力,让位李世民的时候,李渊也就顺水推舟了。

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兄奸嫂,将李建成、李元吉子嗣斩杀殆尽,一点也不顾及李渊感受也可以证明如果李渊当时不识时务,极有可能在“留下遗诏”的情况下被李建成、李元吉乱党杀害。

所以,并不是李世民不敢杀李渊,而是李渊的懂事让李世民没必要杀李渊。毕竟李世民还不是完全的禽兽,身上多多少少还有点人性。


兰台


李世民之所以会这样做,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了他必须这么做。

首先,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骨肉相残,这本身就是有悖人伦的事情,再加上他对兄弟的女人都不放过,更是被历来史家所不齿,李世民继承皇位的障碍已经扫除,没必要再进一步赶尽杀绝。

其次,李渊毕竟是当时名义上的皇帝,又是他的亲生父亲,其实李渊也想把皇位传给李世民,这是因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几乎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惜由于嫡长子继位的传统观念,李渊不得不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和父亲还是很有感情的,他要想上位,必须得到李渊的册封和承认。


第三,李世民做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不能杀了李渊。玄武门之变是兄弟隔阂已久,爆发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如果杀了李渊无疑没办法向天下人交代,古人以孝治天下,一个不孝的人,是没有说服力来继承皇位的。


最后,为了拉拢和安抚李渊的旧部和心腹。李世民要做皇帝,也需要李渊部下心腹们的支持。


孙少侠品金庸


感谢您的提问

1.在古代孝道被尤其看重,上到皇亲贵胄下到平民百姓都非常在乎,不敢违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夺嫂属于个人贪欲,所以敢逆天而行,杀父属于大逆不道,李世民是聪明的。

2.李世民的父亲对李世民构不成威胁,李世民早年带兵打仗积累了诸多战功,而且才华横溢,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李渊其实也有意传位于李世民,只是迫于嫡长子继承制。

3.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大哥,自己顺理成章的成为继承皇位的第一人选,父亲已经对自己没有威胁,在古代那个重孝道的年代,李世民已经没有必要再铲除父亲,犯天下之大不违,等上一两天皇位还是自己的。

4.小编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是必然,在那个能者的天下,尤其还是帝王家,谁都会为了权利而博一下,然而李世民是聪明的,当一切障碍扫除后,父亲只是父亲而已,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

5.大家对于李世民为何不敢杀父夺位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下方留言点赞,非常感谢。


小马哥与小马嫂


咱们现在所了解到的李世民是大唐历史上的一位明君,但在其个人作风确实如你题中所问有些瑕疵,当年李世民并不是以一个储君的身份顺利接盘,其老爸李渊指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李建成。在李渊的儿子们之中,李世民虽不是太子,却因为南征北战战功赫赫颇为显眼,李世民的强大使其招揽了众多追随者,李世民的势力一直在不断壮大。根据历史上记载的蛛丝马迹,李建成虽然已经身为太子,但李渊思想上对于接班人选还是动摇过,不过李渊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而是再次坚定的选择了李建成。

李世民杀兄强硬上位

李建成和李世民暗中的较量早就开始了,当初李渊举棋不定致使兄弟二人平分秋色,但李渊再次认定李建成为接班人后,对李世民势力的打压就愈发明显了。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哪能感觉不到这些微妙的变化,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发动了让人震惊的玄武门之变,最终还取得了胜利。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让李渊被逼从台前转到幕后,提前离岗退休成为太上皇,说白了李渊这个太上皇就是个摆设,同时李建成及其拥护者均被李世民一网打尽。

帝王家兄弟相残并不稀奇

其实李世民杀兄长李建成也是箭在弦上迫不得已,古代皇子们争夺皇位都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要不说“可怜生在帝王家”嘛!只不过李世民的兄长是已定的太子罢了,如果李建成没有太子的这个光环,而且此战中以李建成获胜为结局,是不是后世也会说李建成杀弟夺皇位?所以李世民没有路可选,要么你死,要么我活。

李世民夺嫂子没有的事

至于李世民夺嫂的传说,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史料上没有特殊记载说李世民霸占李建成的女人。更多的是编造李世民霸占堂兄李瑗的女人玳姬,当年李瑗和李建成关系密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为大唐实际的掌权者,这让李瑗心中忐忑不安,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他站队时一直在李建成那边,后来李瑗心虚主动漏出反抗李世民的马脚,就被李世民借机给消灭掉了。以后李瑗女人玳姬被李世民霸占的说法就出现了,玳姬这个女人在真正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都是后世通过各种途径编造出来的,能琢磨出李世民夺这个嫂子的人,估计都是小说和电视剧看多了。

李世民夺弟媳到是真事

那么李世民是不是就没有此类作风问题呢?答案是还真有,只不过是夺弟弟老婆,当年玄武门之变现场和李建成一起阵亡的还有李元吉,后来李元吉留下的女人杨氏被李世民收入囊中。而且这个杨氏后来还给李世民生了个孩子,这明显的历史痕迹由不得李世民不承认,所以应该说李世民有霸占弟媳的不良案底。

目的达到了,我没理由再杀亲爸爸

最后说下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李渊,这个其实很好解释,第一李渊毕竟是李世民的亲爸爸,凶兽尚有亲情存在,难道李世民就不念父子之情?所以从感情层面来说,李世民就下不去手。第二社会舆论没法交代,李世民逼李渊提前退休就够出格了,再直接将自己的老父亲杀掉,那么在哪个封建礼数较严格的年代,怎么给全国老百姓一个合理的交代。第三李渊的退居二线,已经达到了李世民的目的,何必多此一举再背上杀父的骂名,综上所述李世民不会杀李渊。


追记历史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我认为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不杀父,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据史料记载,为了这一天,李世民做的准备工作堪称滴水不漏:首先,他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谋士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猛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都被他收到帐下。

二、其次,他派心腹温大雅,屈突通等人暗中结交山东豪杰,壮大自己的社会力量。

三、他着力收买建成和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关键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可以说是已经胜券在握了,他又何必背上千古骂名再去杀了父亲呢?


在大唐建国道路上,开国皇帝李渊起到的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他的威望可想而知。而李世民即位之初,李渊时代的重臣,(如出身关陇贵族的宰相裴寂,宇文士及;出身江南士族的萧禹;

还有山东士族封徳彝)尚在朝廷中有不小的势力。这些人思想保守,并且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李渊。如果李世民有弑父之心,恐会使朝堂不稳。


李世民虽然杀兄娶嫂,但事后在世人面前极力推卸责任,掩盖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把他精心策划的血腥兵变描绘成了一次事发仓促的自卫。

这种粉饰,充分显示了在李世民内心深处,道德伦常观念的根深蒂固。为了夺取皇权,杀兄弑弟已是不得已而为之,杀父更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了。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饱经风雨的老练的政治家,李渊审时度势,顺水推舟的做法可谓是非常明智之举。

夺嫡之争已经让他三个儿子死去了两个,他本人也已经年事已高,天下早晚是儿子的,剩下的这唯一的儿子既能胜出,无疑是最优秀的人选。正所谓大势已去,何不顺水推舟,让位与他呢?

父亲李渊的审时度势,圆融变通,绘制出一幅父慈子孝的温馨画卷,成全了李世民的一世英名,也让他避免了背负弑父骂名的可能。


素心儿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目的,是取得皇储之位,进而夺得皇位。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兄弟二人后,目的已经实现,再没有杀李渊的必要了。所以,李世民不杀李渊,并非不敢杀,而是不必杀。如果需要杀了李渊才能取得皇位,相信以李世民的性格,那也不会手软。


为什么没有杀李渊的必要了呢?


我们先从玄武门事变的前两天,也就是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公元626年6月29日)说起。这一天,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在了长安天空的正南方午位。太白金星掌管战争,主杀伐。

《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意思是太白金星在特殊的时间、区域出现的话,那代表着有大事将发生,天下将爆发革命,君王将要变更,简单的说就是要”变天“了。


又隔一天,玄武门事变的前一天,公元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又在白天出现在了长安天空的正南方午位。

连续两次太白金星的出现,引起了李渊的怀疑,于是秘密召精于天文历数的太史丞傅奕询问。傅奕上密奏说,太白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预兆着秦王应当拥有天下。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秦王李世民在唐朝开创的过程中是出了大力气的,《唐书》中曾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事成后立他为太子。只是待天下已定,李世民功名日盛后,李渊又犹豫不决了。

现在,连续两次的上天预兆,应该是让李渊有些动心了。于是将秦王召入宫中,并且把傅奕的密奏给李世民看。机智过人的李世民当即抓住机会,告发李建成与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的事。并且还向李渊哭诉说:

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资治通鉴 唐纪》

意思是,我没有丝毫对不起建成、元吉两兄弟,这两个人却想要杀我,简单像是要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现在我就要冤屈而死,永远离开父皇,魂魄到地下后,再见到王世充两人都会感到羞耻。

李渊一听,感到很惊异。就对李世民说,还有这样的事啊,那朕明天就要好好的问下这件事,你明天要早点来见朕。

当晚,李建成与李元吉知道消息后,密谋第二天入皇宫逼迫李渊表态,而李世民也做好了武力夺权的准备。


于是,第二天,玄武门事变爆发。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李渊本有立李世民之心:太白金星的预兆,李建成兄弟给他戴绿帽的行为,将傅奕的密奏给李世民看这些行为都是最好的佐证。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当天没有玄武门事变的杀戮,李渊有很大的可能废太子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


只是,李渊应该是不愿意看到儿子们兄弟相残吧。



挚守静笃


人的手中。 李世民发起了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没有永绝后患,杀了李渊?李世民没有杀李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咱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流传千古的问题吧。

-1. 李世民不杀李渊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不敢杀

古代人从骨子里信仰“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所表达的意思顺序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打破的意识形态。李渊既是李世民的父亲又是天下的君主,如果李世民杀了李渊的话便是打破了常规,违背了传统的思想伦理,影响太大又太坏,会直接导致民心大乱政局不稳。所以说李世民不杀李渊有不敢杀的一部分原因。

-2. 李世民不杀李渊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不想杀

李世民虽有杀戮,却是个重感情的明君,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但是对功臣杀的并不多,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很可贵的是他启用了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魏征多次顶撞,但李世民却始终重用魏征的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李世民的皇后也是一个贤后,李世民有时被魏征气的发怒,和长孙皇后抱怨想杀了魏征,但是长孙皇后多次劝阻李世民不要杀魏征,要做明君。可惜长孙皇后寿命很短,她出殡时,李世民亲自为长孙皇后写了碑文。之后李世民又做了一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只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远远不能表达自己的思念,更要求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让宫人居住在里面,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由此种种得出结论,李世民的仁慈使他不想杀自己的父亲李渊。

-3. 李世民不杀李渊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李渊还有用

活着的李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毕竟李渊的地位摆在那里,大唐最具有政治权威的代表,其背后的能量和利益团体,力量惊人,就连功高不赏,军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须重视李渊的分量。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李渊可以给李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来源和基础。李世民的手下通过逼迫李渊使李渊赐予了李世民紧急事态处置的权利和皇子继承权,帮助李世民摆平杀兄弑弟带来的不良现实后果。

-4. 李世民不杀李渊的第四个原因是因为李渊没有必要杀

当时玄武门事变已经成功,李世民已经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是他皇位继承的最有力竞争者一个是最大的绊脚石。李世民剩下的兄弟们,不是年纪太小就是能力不足不成气候,没有能跟他竞争的对手。不杀李渊还能给后人留一个仁慈的好印象,杀了李渊反而让大家心生畏惧,不利于以后的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