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红色纪念地: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

会泽水城红军扩红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在这里,铭刻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闪烁着当年生死决战的刀光剑影。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水城红军扩红旧址位于古城街道办事处水城村,矗立在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半山腰的“乌蒙磅礴”群雕,为纪念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此整训而建。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乌蒙磅礴”大型群雕,始建于2003年11月,总投资330万元,占地2637平方米,台阶188级,垂直高度28.3米,雕塑长18米,宽6米,高11.7米,其中雕塑部分最高为9.9米,意为长久永恒,重量550吨。是目前为止云南省体积和重量最大的雕塑。雕塑结构严谨,宏伟壮观,栩栩如生,展现了当年的扩红热潮,体现军民渔水情深的感人场景。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2009年7月,这里被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省政府批准为“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这里是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圣地。“乌蒙磅礴”:红九军团转战乌蒙的一段传奇历史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在中央红军长征转战滇黔期间,有一支执行特殊任务的的英雄部队,这就是被称为“战略骑兵”的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率领的这支部队,能征善战,精干灵活,长于机动作战,经常出色完成任务,被誉为“牵牛鼻子的能手”。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1935年4月 27日,红九军团占领宣威。29日,接中央军委“迅速离开宣威,向川西南披沙前进,准备渡金沙江,如果时间允许并相机袭占会泽”的电令。次日,在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供给部部长赵熔的指挥和组织下,红九军团从大井梨树丫口进入会泽县境内,当晚顺利渡过牛栏江。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5月2日清晨,红军向会泽县城进发,军团长罗炳辉率七团先头行进。上午9时,先头部队到达城郊东关。接着,大部队先后到达县城附近,对县城形成包围之势,重机枪连和迫击炮排抢占金钟山和平头山两个制高点;选择了县城西郊牛家祠堂作为红九军团司令部;派九团后退15里向宣威方向警戒;安排部队4点开饭后速向指定方位运动,切断了从昆明通往昭通的电话线;军团首长接见了原来由蒋开榜领导的地下支部党员,在这些党员的帮助下,红九军团查处了反动派旅长安纯三经营的贩运队80多匹骡子和4万两烟土;同时对敌施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一面积极准备攻城,一面向城内喊话,令敌开城投降。中午12点左右,守敌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兵,派出代表与红军谈判,军团领导识破了他们的阴谋,限令他们5点开城。6时52分,担任主攻东关的部队见敌人不按时开城,就发起攻击,搭起云梯,从东北角登上城墙进入城内,迅速占领电报局、团防局,直捣国民党县政府。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5月2日傍晚,红军进城后,在县城中心的十字街口东北角的红九军团政治部驻地,政治部主任黄火青接见并慰问了刘文明的妻子刘赵氏及蒋开榜的家属。

红军攻克会泽县城后,打富济贫、为民除害、开仓济粮、慰问烈属、砸开监狱、释放无辜。红军在国民党县政府门口召开万人群众大会,公审并处决了杨茂章、刘善初、县政府秘书张哲古。5月4日凌晨,先头部队在军团参谋长郭天民率领下兼程前进,七团到达树桔渡口南岸。在当地老船工饶树清的帮助下,侦察连捞到1只破船,修补后于午夜摆渡。并于当夜占领了对岸高地。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5月4日上午,红九军团选择水城梨园集中新兵整训。军团长罗炳辉作了动员讲话,并将新兵整编为一个“新兵营”,作战科长刘雄武任营长。红九军团主力部队随即离开县城,国民党湘军李抱冰部随即追到。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打捞沉船40余只。随后,主力部队在从刺坪子涉小江赶至树桔渡口,5月6日上午,红九军团全部渡过金沙江,向四川会理进发。红九军团长征过会泽,历时7天,行程115公里。红九军团长征过会泽,促进了会泽中共地下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唤醒和鼓舞了各族劳苦大众。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罗炳辉部经常奉命执行“诱敌” “阻敌” “断后”,掩护红军主力行动的重任,长途奔袭,艰苦鏖战。到达会泽时,红九军团仅有3000人左右。红军在会泽就扩红1500余人,会泽是红九军团在长征途中,一次扩红人数最多和影响最大的地区。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会泽人民给予了红军大量的兵员补充。

红九军团攻克会泽县城后,筹款10万银圆、布匹400多匹,收缴枪支1500多支、手榴弹500多枚、子弹2万余发,俘虏伪保安团人员400余名。广大妇女用没收到的大量布匹,为红军赶制衣服。红九军团从会泽出发时,军容军貌焕然一新。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会泽人民给予了红军大量的军需补充。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教育和鼓舞着人们,剧中主人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出身滇军的著名神枪手罗炳辉。这位从云南彝良县走出来的将军,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33位军事家之一。罗炳辉因病英年早逝,是共和国最早陨落的将星。与罗炳辉将军一同出生入死的陈毅元帅曾经这样评价:“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水城梨园:千树万树梨花开,梅花落尽落梨花水城,明朝中叶,禄氏一族在今水城村临水所建的城堡,原为彝族土府,因四周环水而得名。丰收时节,水城随处可见渔夫划着小船、吹着笛子、满载而归的身影,随时可听到欢快的歌声和悠扬的笛声。是会泽十景之一的“水城渔笛”景致所在地。沧海桑田,曾经名噪一时的“水城渔笛”景致今已不复存在,仅存留于人们记忆之中。现在,这里有百亩三百多年的古梨树。诗人刘尧民有诗云 :“闲来渔舍数归鸦,水国春寒见月牙。江上何人吹玉笛,梅花落尽落梨花。”

在会泽这个地方铭刻着红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来到这里的人们,大都会放慢匆忙的脚步,驻足凝思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惊叹一位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生传奇,回忆那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岁月,尽情领略春来梨花片片,秋至“枯藤老树昏鸦”的景致。精神永存,红色未改,只是到这里瞻仰的人换了又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