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社會掃描·村莊」在這裡傾聽著古老的呼喚——儒林泊村

「社會掃描·村莊」在這裡傾聽著古老的呼喚——儒林泊村

一座村莊有著怎樣的過去?上演過怎樣跌宕起伏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今天的村莊中是否還存留著清晰的印記?

是誰,在迎面拂來的風中留下一聲嘆息?是誰,用一雙大手挽住了那一縷即將飄逝的鄉愁?是誰,站在富水河畔,點數著村莊的過去和未來?歲月悠悠,皆成過往;村莊猶在,夢迴曾經。

傾聽著古老的呼喚,沿著富水河畔,走進萬第鎮儒林泊村,走進省級傳統村落。踏著石板路,穿過幽深的小巷,一路走進村史館。對話過去,遍覽今天,暢想未來。

古老村落,遍佈傳統民居

儒林泊是萬第鎮東北部一座普通的小山村,佔地25平方公里。村莊以前屬於赤山鄉,後來隨著赤山鄉一起併入了萬第鎮。2015年,儒林泊村入選“省級傳統村落”。

儒林泊建村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那時山西劉姓移民至此,見這裡依山傍水,環境清幽,便在此落了腳,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社會掃描·村莊」在這裡傾聽著古老的呼喚——儒林泊村

據說,當時在村前的河灘上,有大片的榆樹林,因此,取名榆林泊。

到了清末,村裡秀才出身的豪紳劉東平,將村名“榆林泊”改為“儒林泊”,一字之別,卻寄予了村莊最美好的寓意:翰墨書香之地,文人志士如林。

五龍河最大的支流富水河環繞著村莊,村莊便酣臥於潤澤之鄉;周遭青山連綿,鬱郁蒼蒼,村莊便有了靈秀的依託;昌水河在儒林泊村附近匯入富水河,溪流匯聚之所,更賦予了村莊源遠流長的無盡魅力。

走進村莊,幽長的小徑將目光拉向歲月深處,浮躁的心便在村莊古樸安詳的氛圍中沉靜下來。

村莊傳統民居遺存很多,皆為依山而建,沿河而築。這些青磚黛瓦、簷角飛翹的屋舍,或許殘破,歷經歲月的風雨滄桑,卻矗立不倒,如同村莊的百姓有著骨子裡的倔強。

從前,村裡只有一條沿山崖的入村大路,其它街巷狹窄,彎曲幽深。村民房舍極為密集,院落窄小,石牆黑瓦,堅固美觀,具有非常典型的北方山區平民居落特點。尤其狹窄的南北石板巷、東西對開門,為窄小的院落留出了較大的空間。

院落外多有“夾死驢”的石砌小巷,彎彎曲曲,形同迷宮,據瞭解,現在的村莊,約有百年老屋50餘座,230餘間。其中多數為普通民居,大多3間一院,院落高度密集。

除了普通民居,村落中也有少數高門臺大架屋,有戲班、油坊等遺址,但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往日的盛景已然不再。

小村寧靜祥和,民風純樸。這裡青山如黛,碧水長流,民居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富水河兩岸。它如同齊魯大地上眾多的山村,雖歷經朝代的更迭,依然保持著最質樸的鄉間民俗,講述著最原汁原味的人文風情。

隨著歲月的變遷,城市化的進程加速,這些曾經孕育了古文明的村落正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然而儒林泊的優秀兒女,不願看到村莊在孤獨的守望中日漸消亡,他們蒐集整理村莊的歷史,通過文字和圖片,將歷史上的村莊一點一滴呈現在世人面前,他們要讓古老的村落重新煥發光彩。

三館並立,有名人,有昨天,有未來

「社會掃描·村莊」在這裡傾聽著古老的呼喚——儒林泊村

坐在村口的幾位村民看到我們下車,熱情地打著招呼,“是去村史館的吧?順著這條小衚衕,一直往西走,就到了。”

小衚衕還是那麼狹窄幽深,周遭院落還是一樣的密集低矮,只是攀上牆頭的藤蔓,帶來清新的問候;道路兩側的鮮花,綻放著村落的祥和美好。

路面是用碎石板鋪砌而成的,踏上去,心便沉穩了許多,一步一步慢慢丈量,丈量著從現代抵達過去的路程。

我們在兩扇松木製成的院門前駐足。本地常見的石頭壘砌的院牆,既不雄偉亦非精雕細琢,普普通通的卻透著親切。院門上方頂著青瓦門樓,兩角飛起帶著膠東民居慣常的靈俏。

“儒林泊村史館”的牌子掛在院內牆高處,從屋外可清晰望見。屋頂、院牆上,無不爬滿了綠植,在這所古意盎然的院落中演繹出絲絲清幽。

「社會掃描·村莊」在這裡傾聽著古老的呼喚——儒林泊村

有村民見我們在屋外逡巡,便發出誠摯邀請:“進屋裡看看吧。”

原來,這裡的大門是面向社會敞開的,沒有門檻限制。

進得院內,空間並不闊大,只是遍佈的綠植花草,假山水池,彰顯著主人的匠心。尋常見的花草蓬勃旺盛,和小徑旁屋簷下懸掛的紅燈籠成為村史館最為樸實美好的裝飾。

村史館共有三座展覽館,按照功能區分為:村莊名人館,民俗館和圖書館。

進門右手邊是村莊名人館,在名人館一圈轉下來,我們瞭解到這個以劉姓為主的村莊,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在名人的帶動下,村莊在“武文化”“戲曲文化”“剪紙藝術”等領域建樹頗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眾多的村莊之一。

如清乾隆年間,村裡出了一位名人叫作劉士莊,族中相傳,他文武雙全,擅長萊陽本土螳螂拳。入朝為官後,他官至內閣大學士,左侍郎,並與諸城的劉墉家族聯宗認親,劉墉府還贈予了兩盞宮燈和一面鑲黃旗。村莊有“德義堂”舊址,是劉士莊的書房、拳房和藥房,劉士莊在此教授長拳、棍術和螳螂拳。當時全村的年輕人白天耕種,晚上習武,風光無比。至今,村裡還有人傳承劉士莊的長拳和棍術。

清咸豐年間,村裡有一個叫劉克法的人領過戲班,戲班走南闖北,唱紅一方。

戲班是地地道道為附近農民服務的民間戲班,在萊陽東部和海陽境內很受歡迎。俗語說“好漢打不過戲子”,除了會唱戲,劉克法還有一身好功夫。至今村裡還流傳一句俗話“劉克法領戲,這一大氣不是玩。”

後來劉克法領戲發了財,在村外山崖下大路外新建了大宅院,高門臺,高臺基,左右10多間,是村裡最闊氣的房子,高高大大的,至今還在。

「社會掃描·村莊」在這裡傾聽著古老的呼喚——儒林泊村

解放後,村裡又多次組織京劇班子,演唱樣板戲等,數次進城演出。

1980年以後,村党支書劉永凱參加萊陽市、煙臺市京劇票友會,任萊陽市京劇聯誼會會長,煙臺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為山東省京劇發展和普及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劉氏家族中還出了一位豪紳叫劉東平。他是清末秀才出身,家中良田數百畝,商貿產業眾多,開有學校、粉坊、酒坊、磨坊等等,富甲一方。

劉東平的弟弟劉魯園畢業於北平大學,因生逢亂世,回鄉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劉東平的兒子劉永嘉曾擔任青島市二輕局局長,1976年幫助家鄉創辦了刺繡廠,至今這個投產了40多年的工廠仍在正常運營,為大量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除了能文能武,村裡剪紙藝術也出了一個奇人,他叫劉喦(劉永璞)。

劉喦生於1930年,他擅長剪動物、人物和京劇臉譜,尤其擅長剪蝴蝶,人稱“蝴蝶老人”。他創作的《八仙過海》《慶豐收》《萬蝶圖》等剪紙作品數次參加過國家和省級展覽並獲獎。

1995年,他創作的50米剪紙長卷《萬蝶圖》,參加了日本東京第三屆國際書畫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被譽為“農民藝術家”。

民俗館的房間佈局參照建國後至上世紀70年代的膠東民居佈置。

改革開放後,農民有了錢,紛紛改造老屋,老格局的房子逐漸退出農村的舞臺。館內陳列的民俗物件也以那段時期為主,整間屋子散發著濃濃的舊日情懷。

參觀完民俗館,心中難免悵惘。曾經最為熟悉的物件,已悄無聲息地退出了生活,伸出的雙手,既夠不著未來,更無法抵達過去。慶幸還有這樣一座展館,陳列著我們剛剛走過的昨天。

圖書館位居南院,院落內有一架葫蘆,葫蘆架下有一臺石磨,石磨旁有灶,灶上有鍋、有水壺、有藥罐,在有限的空間內儘可能的展示曾經的慢生活。

圖書館內陳列著上千本圖書,都是劉永凱先生捐贈的。愛學習的村莊子弟可以隨時過來挑一本喜歡的書,坐在葫蘆架下靜心閱讀。他日村莊的名人,或許就從這間小小的圖書館走出也未可知呢。

現在,儒林泊村史館是萊陽市黨史宣教基地、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人文藝術系實習基地。

不忘過去,方得未來

「社會掃描·村莊」在這裡傾聽著古老的呼喚——儒林泊村

隨著農村經濟的繁榮,富裕後的村民紛紛翻新舊屋或另建新居。許多村莊在經過大規模拆除改建之後,僅剩下少數存留下來的老房子,因無人居住、年久失修,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老房子的消失,毀掉的不單單是座建築,還有其孕育的文明記憶民間文化,事關一座村莊整體的印記。

儒林泊村史館的興建,不僅保存村莊的歷史,提醒世人銘記村莊的過去,增強對老建築的保護意識,更是面向未來,翻開村莊持續健康發展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