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揭祕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核 心 要 點

中關村早已突破地理侷限,將其代表的科技產業發展模式,以公司化運作的方式拓展到了更大範圍。

▪ 中關村軟件園是中關村模式輸出、落地的典型代表。

▪ 中關村產業內核的形成,離不開最初的電子一條街。

北四環西路以南、海淀南路以北,蘇州街以東、中關村大街以西,這四條路圍成的方圓一公里左右的方形地塊,這就大名鼎鼎的中關村。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北京大學與中關村隔四環相望,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一眾知名學府,以及中國科學院的若干研究所散落周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中關村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成為一個路標一樣的存在。

理想國際大廈曾親眼見證百度上市的高光一瞬,也見證過大批用戶來ofo排隊退押金的至暗時刻;中關村創業大街經歷了2014年前後席捲全國的創投熱潮,巔峰時期每天考察團不斷,也經歷了潮水退去後的寂寞與調整;鼎好電子城創新工場的辦公室孕育了知乎、豌豆莢的誕生;海龍e世界C980房間陪伴如今的出行巨頭滴滴度過了最初的艱難時刻。

在學術、產業、資本、監管、人才等各種因素匯聚推動下,中關村成為中國科技產業高地,已是符號性的存在:煤老闆等圈外人士據此尋找事業的新起點;而當一家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考慮另遷新址時,中關村仍是第一選擇——2018年剛剛上市的趣頭條就把北京辦公室落在中關村區域的大恆科技大廈。

如今,愛奇藝仍然堅守中關村;擁有兩棟自建大樓的微軟也依然駐紮在丹稜街。但與更早之前的熱鬧相比,中關村仍舊顯露幾分落寞:今年下半年,隨著騰訊整體退租銀科大廈,搬遷至後廠村的北京總部新大樓,位於中關村的互聯網巨頭又少一家。

而在泛中關村地區,美團、快手、網易等互聯網新貴或大廠都已於近年搬離。這是否意味著這個曾代表中國科技、互聯網產業最先進發展方向的符號正在褪色或失去吸引力?抑或,中關村一直在進化,只是已經超出大眾既往認知?

走出中關村

2018年12月,在五道口清華科技園安家已三年的快手,一路向北,“舉家”搬遷到了9公里之外的西二旗後廠村。

半年之後,隨著騰訊北京總部大樓建設完畢可以投入使用,騰訊也啟動搬遷計劃,從今年6月開始,騰訊耗時數月,分批將在中關村辦公的近萬名員工搬到了位於後廠村的新辦公區。在此之前,網易、新浪已經入駐後廠村。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騰訊北京總部大樓內景

與商場林立、食肆密集、車水馬龍的中關村相比,位於北京五環外的後廠村顯得荒涼、樸實很多:商場難覓蹤影,苗圃點綴其間,但這並不妨礙那裡的寫字樓受到追捧。在散落於後廠村路南側的寫字樓裡,不斷壯大的互聯網公司們每天都在為辦公位發愁,快速擴充的團隊急需租下新的場地安置,而寫字樓物業處還有大批公司等著排隊入場。

大廠和新貴們陸續遷入,生長於此的公司漸上規模,這讓“中國硅谷”的名號落到了西二旗後廠村的頭上——而曾經,這是中關村的專屬。

從中關村到後廠村,互聯網大小巨頭的遷徙之路也引導著外界關注目光的遷移,當中關村失去代表中國互聯網發展最高水平、最新方向的公司時,它是否還擔得起“中國硅谷”的稱號?

事實上,地理位置的改變並不代表互聯網公司們離開了中關村,站在如今的時點觀察中關村,目光已不能再侷限於北京西北角的那塊方形區域,在中國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關村也在不斷進化,基於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中關村早已突破地理侷限,將其代表的科技產業發展模式,以公司化運作的方式拓展到了更大範圍。

換句話說,與地理意義上的範疇相比,如今的中關村代表的更是一種新型企業創投生長模式和生態。

騰訊等大廠集體入駐的後廠村實際上也是中關村的勢力範圍,被人們統稱為後廠村區域的“新硅谷”,官方名稱是中關村軟件園,它屬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專業化園區,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正是基於中關村模式成立、發展而來。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中關村軟件園模型圖

根據中關村軟件園官方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

  • 園區集聚了600多家國內外知名IT企業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如聯想(全球)總部、百度、騰訊(北京)總部、新浪總部、滴滴總部、亞信科技、科大訊飛(北京)總部、華勝天成、文思海輝、博彥科技、軟通動力、中科大洋、啟明星辰、中核能源、廣聯達、IBM等,總部經濟達80%以上。
  • 共有7.79萬軟件工程師在園區上班。
  • 國家規劃佈局內重點軟件企業28家、跨國公司研發總部7家、上市企業(含分支機構)67家、中國軟件百強企業15家、收入過億企業71家。
  • 園區總產值2519.6億元,每平方公里產值969.1億元。

中關村軟件園的運營方為中關村軟件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其是中關村模式輸出、落地的典型代表。

興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子一條街是促使中關村得以成為中國科技創新高地的前緣,在電子一條街的帶動下,中關村逐漸走上了如今的道路。上世紀九十年代,面對高漲的創業熱情、人潮洶湧的電子賣場、逐漸在國際打響名氣的中關村,監管層複製中關村模式的願望愈加迫切。

在多方推動下,中關村突破地理限制,進行模式輸出,逐漸打造了今日版圖。

誰在操盤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中關村不斷進化的清晰脈絡。

早在1988年5月,國務院便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並規定,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政策區範圍。

這一動作在當時意義重大,這意味著科研成果走向市場得到了政策層面的支持,同時,這也是中關村模式對外輸出、落地的開始,此後,中關村的外延不斷拓展:

  • 1994年4月,豐臺園、昌平園被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1999年1月,電子城、亦莊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形成“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
  • 1999年8月,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正式成立。
  • 2006年,中關村科技園區面積進一步擴至23252.29公頃,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德勝園(含雍和園)、電子城(含健翔園)、亦莊園(包括通州光機電一體化園區和通州環保園區)、石景山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空間格局。
  • 2009年3月,國務院明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 2012年10月13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由原來的一區十園增加為一區十六園,至此,中關村的產業版圖雛形顯現,相較方園一平方公里的中關村地區,這才是如今中關村的真正實力。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中關村”遍佈北京城

中關村管委會是這一區十六園的管理方,負責中關村園區的規劃、運營、發展。從中關村管委會的績效任務可以總結出中關村模式的核心:引入人才、介紹資本、支持技術。

比如在今年前三季度,中關村管委會做了如下工作:

  • 幫企業找錢:對融資困難重點企業跟蹤服務,召開20餘場融資對接會,服務重點企業;
  • 幫企業找人:與獨角獸及部分上市公司等重點企業溝通戰略科技人才引進;
  • 挖掘新技術:挖掘支持人工智能等領域前沿技術企業69家;
  • 徵集新一批硬科技孵化器。

這些工作看上去與VC的投後管理服務十分類似,只是中關村管委會的規模比照通常的風險投資機構放大了若干倍。

從這一角度去看中關村,便更加能夠理解如今的中關村核心是通過一系列創投服務推動科技產業發展,而不再只是侷限於某個地方的大樓和街道。

儘管中關村的外延已經大大拓展,但其產業內核的形成,依然離不開那個小小一平方公里的區域。

中關村的自我迭代

中關村的興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相遇。

成為“中國的硅谷”,這是中關村自創立時就已明確的定位,這一奠定中關村底色的定位,是來自中科院物理所核聚變專家、文革後第一批被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的陳春先。

陳曾三次考察美國硅谷,那裡科技和商業高度協同帶來的驚人生產力讓他深受刺激。回國後的他在並不開放的大環境裡,提出了要學習美國,創辦一家中國的硅谷公司的想法。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科研人員開公司,在當時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幸運的是,陳春先的想法打動了北京科協諮詢部負責人趙綺秋,在她的幫助下,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以離子體學會副理事長的身份,與紀世瀛、崔文棟等人帶領十幾個中科院的學術骨幹創立起了我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由北京科協出批文和經費,再到公安局刻公章、銀行開賬戶。

隨後趙綺秋的丈夫周鴻書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時任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社長的他讓陳春先的“硅谷夢”成功被中央領導看到,於是陳春先被免除了審查和處分。在此推動下,中關村最初的形態——電子一條街快速形成。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20 世紀 80年代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在陳春先等人的帶動下,更多科研人員扔掉鐵飯碗走進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這其中就包括創辦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前身)的柳傳志。

清華北大等高校的一個個產學研成果成功轉化的案例,使得政府觀念開始轉變。政策開始由反對、爭議轉變為支持,在幾位中央領導先後作出“批示”鼓勵科研成果走向市場後,1988年5月中關村正式獲批成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成為試驗區後,中關村進入了政策積極推動、科研派和海歸派群雄並起、科研創新熱情極高的新時期。那段時期,求伯君開發出WPS、用友成立、馮軍創辦愛國者、四通利方與華淵資訊成立新浪、張朝陽創辦搜狐、李彥宏創辦百度、風險投資也通過海歸派被引入中國。

不只是科研人員、高校畢業生和海歸派,人山人海的電子市場裡還擠滿了來買配件、攢電腦、裝系統的人,在一個個櫃檯後站著懷揣夢想的下崗職工、進城農民、落魄的普通人。

如同一個接納一切活躍因子的龐大容器一般,此時的中關村混亂而朝氣蓬勃。

1999年,海龍大廈正式開業。在專業電子賣場模式的感召下,中關村逐步走出以小型電子市場為主的格局。隨後,鼎好、中關村E世界陸續開張,中關村電子市場的一場廝殺就此展開。

但是,繁榮了近十年後,到2010年,傳統的電子大賣場因自身魚龍混雜、亂象叢生以及電商平臺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落寞,與此同時,曾經的“北京文化地標”海淀圖書城因為實體書行業進入困境而光輝不再。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曾經的電子大賣場

面對困境,中關村選擇主動迭代。

中國硅谷的未來

轉型中,硅谷再一次成為中關村前進的路標。一位老中關村人如此談到,“中關村在中國IT產業中扮演著孵化器、培訓師的作用,這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硅谷。”

這次自我迭代中,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出現是標誌性事件。

2014年6月,由海淀圖書城轉型而來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官方介紹中,創業大街的定位是:全國雙創策源地;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推動政府、大企業、資本、創新創業者對接和融合。

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是創業大街的運營公司,除了承擔街區業態調整以及宣傳職能外,它還提供創業服務。

作為全國首個以創業服務為特色定位的集聚區,一批全球頂尖風險投資機構和來自全球的創業者一起湧入。

僅一年時間,這條不足200米長的大街孵化出的創業團隊有600多個,其中包括92個海歸團隊,350個團隊拿到融資額共計17.5億元,平均融資額在500萬元左右。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一年後,總理到訪調研,創業大街因此更加聲名遠播。全國各地的創業者紛紛慕名而來,他們在以車庫咖啡為代表的各個咖啡館裡構思產品、在路演中心學習經驗、在投資機構尋求幫助,並努力讓自己的夢想落地成真。

揭秘一個你不知道的中關村:公司化運作 產業遍及全國

中關村創業大街發展歷程

目前,中關村創業大街匯聚了包括聯想之星、創業黑馬、北創營、清華經管創業者加速器、車庫咖啡、氪空間等在內的45家國內外創業服務機構同時,中關村創業大街及入駐機構在國內分支總數超過100家,向全國輸出創新創業理念、服務與資源。

在創業大街之外,電子大賣場轉型騰退出的空間裡,創新工場、創業公社等創業孵化機構正在尋找著下一個傳奇人物。

正是在不斷的迭代當中,中關村逐漸構建了自己的產業版圖,也能夠保持自己科技高地的地位。

如今,在興起之地,經過轉型,狹義上的中關村進一步明確了孵化初創企業的定位,當企業成長壯大後,廣義上的中關村還有更多園區可以承接他們的需求。

中關村三十年前的星星之火,點燃了時下蓬勃的互聯網產業。

時下,中國創投力量活躍,在北京,除了中關村園區,阿里、美團聚集的望京正在成為另一塊互聯網高地;繁華路段的咖啡館裡,人們經常能聽到對創業項目的討論聲音。在全國範圍,杭後、深圳是互聯網產業的重要版圖,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快速崛起。

與成立之初相比,希冀投身創業的人們有了更多選擇,中關村已不再是創業者唯一的燈塔,但它仍舊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高地。

而在人工智能、生物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科技不斷髮展,逐漸落地的過程中,以推動創新為底色的中關村,征途仍未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