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一座受到过《人民日报》称赞的东莞大桥

一座受到过《人民日报》称赞的东莞大桥

在东莞高埗有一座桥,它不是建造时间最早的大桥,也不是最漂亮的大桥,但它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是东莞敢为人先精神的最佳注脚,受到过《人民日报》的称赞,它就是现在的高埗大桥旧址。

如今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高埗大桥旧址,对当时的高埗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高埗三面环江,没有通桥,相当于一座孤岛,大部分时间里与外界沟通的交通工具只有渡船。由于交通的极为不方便,经常有村民挑一担鸭蛋渡河,就在快要到对岸时,船与码头发生了小小的碰撞,鸡蛋散落江里,让辛劳的成果付诸东流。也时常有干部去县里开会,因没赶上船,为了不迟到,硬是游了20多分钟才过江。幸亏这位干部游泳技术好,及时游泳渡江,没有耽误去县里开会。

滚滚东江水,阻隔的不光是去县城的路,还有高埗人的致富路。当时的公社干部经常想,为什么高埗就不能建一座自己的桥呢?到了80年代,东江对岸地区,凭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如火如荼的书写着"春天的故事",高埗人民决定发动关系拉投资,改善高埗镇的经济。但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镇里好不容易拉来一个毛纺厂投资商,来镇里考察,却正好遇到下雨,路又窄,汽车打滑,连人带货一起掉进了江里。老板见到这样的场景,吓的不敢再来投资了。"不怕东莞佬,最怕东莞路",也成为当时高埗交通状况的口头禅。

一座受到过《人民日报》称赞的东莞大桥

从1977年1月开始,高埗公社来了一位新任党委书记,他的名字叫袁仲庆。刚来之初,为了增加公社集体收入,他发动群体,以公社村民每人出一元钱的集资方式兴建砖窑,为当地经济建设激发了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正是建砖窑的集资思维模式,开启了后来修路建桥的思路。穷则思变,高埗从这里他们发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呼唤。1980年,高埗公社领导与群众集思广益,破天荒地提出农民自己集资建桥,以过桥收费还贷的模式开始兴建高埗大桥。第一个提出兴建大桥的人正是身为公社党委书记的袁仲庆。

一座受到过《人民日报》称赞的东莞大桥

要想富先修路。高埗必须建桥!1981年,时任公社干部苏国良被任命为建桥总指挥,镇里终于要建桥了,但在高兴之余,也开始为建桥的费用发愁。因为建桥预算要150多万元人民币,这对于全镇可支配收入只有8000元的高埗来说,显然是个天文数字。没钱该如何建桥。苏国良看着江水发愁,感觉这漫漫江水正在一点一滴地带走高埗人民致富的希望。修桥的资金问题压得他愁眉不展,于是召集大家集思广益,其中一位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建桥?不够的话我们可以集资,然后通过收取过桥费、过路费的方式来偿还贷款,我们高埗人一起出钱出力也要把桥建好。"

找到了解决办法,大家立马开始行动。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各处都在大建设,资金非常紧张,贷款十分困难。苏国良只能带着干粮每天在银行蹲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银行领导,贷到了60万元的贷款,加上县政府和省交通部门的支持,一共筹集了110万元,但离目标资金仍有40万元的缺口。

苏国良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说:"凡是喝过高埗水的,男女老少每人出资10块钱,凡是有劳动力、16岁以上的高埗人,男女老少都要主动抽时间到高埗大桥义务劳动3天。"10块钱,当时的10块钱可以买到167斤的稻谷,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于每位村民来说都是不小的支出,但是修桥致富的决心让他们自发的行动了起来。领导干部带头发起,群众们积极响应,机关干部又都捐出50元、100元不等的金额。当时大多数的机关干部月工资也就30多元,苏国良带头主动捐出100元支持建桥。即使有的困难家庭一下拿不出这些钱,他们也会想办法去借,去卖东西变现。就这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硬是把这笔钱凑齐了。

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了,建桥技术又成了新的难题。苏国良得知当时广东省设计院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是东莞人后,他立刻决定前往广州拉乡情,负责人听说家乡要建桥,把设计费降低了两成,只收取8成的费用。即便如此,依旧有一个最难的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那就是钢材。

大建设年代供应紧缺,找到合适的材料更是难上加难,苏国良四处找关系托人情,山穷水尽之时,他忽然打听到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某院副院长是高埗人,负责后勤工作,苏国良又立即前往广州,当对方得知来意后,面露难色,因为很多项目都在排队等着要钢材啊。然而苏国良没有放弃,恳求地说到,家乡太需要这座桥了,再不建桥通路就更落后了。作为高埗人当然没有理由袖手旁观,副院长沉吟良久后,向苏国良保证有指标后就立刻优先安排。苏国良在广州一边等消息,一边继续打听,当批复拿到手里的那一刻,苏国良激动得眼睛红了,事终于成了。1981年,高埗大桥顺利开工建设,为了控制支出,节约成本,高埗的老老少少决定到南沙用船把建桥的石头运回来,再肩挑手提,一块一块地搬上去,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为了更好更快地建成大桥,就算江面上浪涛汹涌,停在岸边的船只有被打翻风险,村民们都会奋不顾身,跳进水里保护船只。

为了赶工期,苏国良带领大家主动放弃了大部分假期,只在春节回家休息了三天。苏国良的家离建桥的工地较远,为了赶工,他晚上不是睡在单位,就是在工地上继续工作。回忆起当年建桥的情形,依旧让人激情澎湃:几千个劳动力热火朝天地干活,尘土飞扬,干劲十足,一座新桥就此落成。虽然修桥困难重重,条件艰苦,但大家都被向往美好生活的力量鼓舞着。通过力量的集聚发力,高埗大桥的建设不但节约了成本,还缩短了工期,仅用2年多时间,就将大桥成功建成,从此改写了高埗千百年来举步登舟的历史。

1984年1月27日,是高埗人民永远值得怀念的日子,在持续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高埗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天堑从此变通途,坚固的高埗大桥架起了他们致富的希望,延伸了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

作为全国第一座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首创了"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为了保护集资者的利益,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收费标准:小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等过一次收五角,二至五吨的货车和二十个座位以上的客车,分别收一至三元。医院救护车、警车、消防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免费通行。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种创新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埗的这种"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创新做法,随即也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高埗的先行一步,为国家制定路桥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曾对高埗大桥建设通车进行过报道,并发表评论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高埗区集资修建大桥以后,收'过桥费',群众的投资可以预期归还,这更是个有益的创举。

一座受到过《人民日报》称赞的东莞大桥

1996年,在高埗大桥的一侧,一座全新的钢架结构的高埗大桥建成。因为时代的变迁,老高埗大桥已经无法承载起重任,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年,高埗镇决定封闭老高埗大桥,不再为车辆和行人服务。就这样,一座由农民集资兴建的大桥,就永远留在了东江上。2004年,高埗大桥遗址被定为东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纪念高埗人敢为天下先的集体回忆。现今,高埗镇也在老桥旧址边,兴建了一个滨江公园,用这座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桥,成为公园内的一座纪念丰碑。

一座受到过《人民日报》称赞的东莞大桥

高埗大桥,如今以一对新老并肩的姿态,跨立在东江的水面上,如一对父子,跨越了南北两岸,连接着往昔今日。他们在时代的跑道上默默接力,迎接东莞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