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明朝潞州(潞安府)沈藩軼事(一)

朱元璋共26個兒子,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分封諸子為藩王,除封侄子為“靖江王”外,其餘都為一字並肩王。包括秦、晉、燕、谷、遼、寧、慶、肅、代等九大塞王。期望“藩屏帝室,永膺多福”。明初各親王還有一定的兵權,左、中、右三護衛,軍事實力不容小覷。

明朝潞州(潞安府)沈藩軼事(一)

今天講講明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即沈王系。沈王系始祖朱模,1380年9月1日出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也就是遼寧省瀋陽市,但是年幼,未就國。可能是明成祖奪位後,限制藩王的考慮,所以永樂六年(1408年),朱模改封於潞州(今山西長治),其中瀋陽中護衛,一併隨朱模到潞州。宣德六年五月乙丑(1431年6月11日)薨,諡號“簡”。明史稱其“性謹厚, 嚴諭官校, 無擾地方, 城鄉寧謐。”也就是說,朱模是個老實、敦厚、守規矩的藩王,到了潞州,嚴格管理府、衛人員,和地方政府、百姓相處的很融洽。但是朝廷貌似還不放心,在地理位置上,沈王府(遺址在今天的長治太行太嶽烈士陵園)完全處於潞州府衙(後改為潞安府衙,現存的長治市上黨門是府衙大門)的監控之下。靖難之役後,寧王修道、周王學醫、慶王好詩,可見明初各藩王的心態和地位已經發生很大改變,基本成了"養尊處優"的退休一族。

明朝潞州(潞安府)沈藩軼事(一)

潞州府衙大門(今長治上黨門,圖來源網絡)

經查閱,關於朱模的記載不多,估計是很低調、不張揚的緣故。關於朱模的記載,有以下故事:(一)洪武二十七年(1394)三月,韓王朱松與沈王朱模分道探視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齊王朱榑。行至秋八月還。

(二)宣宗時,朱模上奏諸子大婚,請求拓展王府。宣宗認為王府府垣外皆是民宅,毀民宅來擴充王府不可,令工部派人繪圖考察。

(三)朱模就藩於潞安府後,在當地設立織染局,為皇家派造潞綢,潞綢成為與杭鍛、蜀錦齊名的中國三大名綢之一(明定陵萬曆孝靖皇后棺內就出土完整一匹“紅色竹梅紋潞綢”)。發展到明萬曆年間,潞綢發展到鼎盛時期,“士庶皆得為衣”。潞綢也成為當時山西進貢的主要產品和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另外還有潞酒、潞鐵)。長治市南城張家花園拆遷時,曾得獲明朝存留的潞綢一塊,目前已被個人收藏,藝術、歷史價值很高。

(四)朱模就藩潞州時,其隨從護衛人員有回民百餘人,在長治沈王府周邊落戶定居、做皮毛生意、生息繁衍。其中大部分為馬、程二姓(稱為“程馬二回回”)。現長治西街回民都是後裔。

(五)朱模和當地的飲食文化頗有淵源。流傳下來的“朱模與糰子”、“朱模與羊肉燴麵”等等。雖然與事實可能有所出入,但總的判斷,也基本能反映出其“悠閒度日、樂享美食”的一種生活狀態。

朱模(1380-1431),並不算長壽。1408年就藩潞州前,一直生活在南京,其元妃為張氏。右軍都督僉事致仕文傑之女。但是妃早逝,南京曾出土張氏墓誌:“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初八日冊為沈王妃,永樂四年八月初五日以疾薨,得年二十五。無子。以是月十六日賜葬於石子岡。於戲!妃以武臣之女選配王室,將期沈行支庶,以享太平無窮之慶,而竟以一疾遽然長逝,命弗克永。悲夫!謹志於壙,用垂不朽焉。”

沈王系諸親王、郡王、將軍等,均葬在潞州,具體位置大致在南郊石槽村、塔嶺山附近。朱模墓葬早年已被盜掘,根據文保部門徵得的朱模墓誌銘,得知朱模共有子八人、女四人,其中七子早薨未封。(所以長治市六府塔,因登塔可見沈藩六郡王府而得名)。官方評價為“醇厚樂靜 謹禮奉法 未曾有過訃聞”,諡號“簡”,史稱沈簡王。從六月薨至十二月下葬,中間間隔六個月時間,可見親王喪葬的繁縟禮儀,聯想到明初實行殉葬(明英宗時才廢止),更是不寒而慄。近年來,沈王后裔墓葬已多次被發現。其中沈簡王庶六子朱佶熅(沁水王)一脈,更是得到證實,明朝末年,由朱姓改為王姓,得到了繁衍生息和發展壯大。

明朝潞州(潞安府)沈藩軼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