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帽巷

旧址:听桐别墅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巷名的由来

帽巷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和泉州很多以其“社会职能”来命名的巷子(如花巷)一样,很多人会以为这里曾经是不是卖过帽子,或者生产帽子之类的。然而问过当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说这个名字打小喊来,便没有改变过,也不曾听说有何典故。一位老人说,因为巷子太窄,有人说它是“无巷”,闽南语“无”和“帽”谐音,所以后来就称做“帽巷”了。这似乎也说得通。还有人认为,“帽巷”可能是“磨巷”之误。无论如何,帽巷的典故我们是不得而知了,它所呈现的风情,却一如既往。

帽巷6-12号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帽巷和其他巷有一点不同,看起来是连接西街与奎章巷的一条通道,但是在中段,它还有一段“巷中巷”。细心的人才会发现,帽巷的6号到14号,自成一巷,与它的主巷成90度直角。而这一条较为隐蔽的巷子,反而是帽巷别有风情的一道风景。据介绍,此巷原与西街头的陈厝巷相通。如今要从这里通往中山路,需穿过6号宅院。

像是去往远离都市的迷宫,即使在那里迷失,也会心甘情愿地呆上一阵子。

物尤在,人已非

帽巷14号:王宅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就主人家的年龄来说,王家是帽巷里颇具权威的一户。老奶奶姓彭,今年八十几岁了,是王家的儿媳。起初一直躲闪我们的镜头,知道我们是来打听帽巷故事的,倒是很开心地跟我们搭上了话。可惜她老人家年事已高,记不得过去的事情了,只知道小时候确实听前辈说过帽巷的不少往事,但几乎没有记得的。倒是对不远处的金砖巷(今奎章巷)的事情记得不少。

“帽巷就一直是帽巷,没听说过名字是怎么来的。从我小时候到现在,它的样子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要说有变化,就是很多古厝没了,剩我们这座还能看到一点样子。祖上的成分很多,有做生意的,有教书的,大部分都在外面谋生。这帽巷似乎也没出过什么名人吧,你们得去金砖巷那边问问看。”

王家古厝据说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厅堂里挂的祖先画像似乎可以找到朝代变更的痕迹,最古老的一张手绘画像,是“太太太太……妈”,工笔上看的确是非常古之物了。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听桐楼,蕴乡情

帽巷15号:听桐别墅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帽巷中有一别墅十分特别,进门需上得一段高高的台阶,入门有院子,有花有树,然后有高高的房子,由前廊、有阳台……在他很小的时候还曾经租住在那里过,那个时候,这座房子是当地最气派的。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这幢始建于1933年的洋楼,面貌和我们惯常见到的并无差别,只是在帽巷这个以传统平屋为主的窄小的巷子里忽然挺拔起一座洋楼,确实比较抢眼。

主人蔡光远已经离开泉州到海外谋生多年。房子后来便交给亲戚代管。

这座砖木石混结构的两层洋楼,正中间呈圆弧凸出,正门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曰:“西京文物传焦尾,北宋风流谱荔枝。”进深三间,宽三间,北侧还有阳台。沿着木楼梯盘旋上楼,在二楼的正门上,看见了“听桐别墅”四个字刻在石匾上。是时正下着大雨,特别能够领悟到主人为此楼取此名的韵味。

正在遗憾如此有书香之气的门第却无法找到更多渊源故事的时候,一封美国夏威夷来信却翩然而至。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听桐别墅之主人蔡光远先生的二儿子——美籍华人蔡耀荣先生。蔡先生的来信一解当时无法详解的谜底。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关于听桐别墅的故事,原来是这样的:“听桐别墅”建造于1933年,但别墅的主人蔡光远先生,此生却从未踏入一步。蔡光远从小就去了越南,一生立足于他乡,亦终老于他乡。位于泉州西街帽巷15号的这座别墅,是他亲自精心设计建造的,然而和当时的许多华侨一样,蔡光远也只是通过侨汇让家乡的亲戚帮忙建造起了这所房子。后来蔡光远的夫人和大儿子蔡耀昌曾经在听桐别墅中住过一些时日,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母子被迫离乡,去了越南。从此,蔡家人便一直没有回到这座日思月想的祖屋里来。直到去年冬天,已经在美国生活的蔡耀荣先生有幸返乡,才在侄女的带领下回到自己家的祖屋“听桐别墅”里看一看。

从解放前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听桐别墅一直是由蔡耀荣的堂兄蔡钦成管理,他去世后,由他的遗孀王纪珍代管,直到她去世。这以后,听桐别墅一直由林氏居住着。

蔡耀荣先生第一次回到家乡,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屋,看见它数十年未曾修整和精心打理,十分感伤。他在信中说:“父亲临终前,我正在他身旁,他惟一的遗言就是,全力保存老家的祖屋。”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叶落归根,是所有海外游子的夙愿。蔡老先生对祖屋的情感,也正是内心对故土的深深眷念。我们旁的人,看见的只是别墅迷人的外表,却不知那也许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代代人的感情归宿所在。

寻访手记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帽巷跟以前走访过的巷子有些不一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这里找不到官宦的深宅,也鲜有富贾留下的炫踪,一砖一石都是如此平常,却在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的气息来。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可爱,在帽巷紧凑密集的民居中采访,常常是一户正聊着,便有邻居凑过来看个究竟。也有小心谨慎者,大门也不敢开,只露出个脑袋来瞧瞧。还有我们“三顾茅庐”而不愿开门的人,只从天井里传出声音说“无人在哦……”。若能把每一人物的表情留下来,一定是很有意思。

我们在帽巷拜访过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小动物,小猫小狗之类的,都对人亲善,让人觉得在这里随便留下来吃个便饭,也不会有拘泥之感。

泉州帽巷有一种市井的亲近,平凡中透出浓厚的闽南人家气息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