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每个年代都赋予了不同人成长的记忆,每个人都记下了不同年代的历史足迹。新中国成立以来砥砺奋进,狮山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在建设中国产业大镇的路上高歌猛进,工业产值比重已占南海的“半壁江山”。

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二名,广东第一。一代又一代狮山人的努力,让“千亿大镇”的梦想照进现实。狮山交通路网连接广佛、树本教育蜚声国内、经济发展一马当先……正是有着狮山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本期,让我们听听不同年代狮山人的成长故事,回看狮山的发展历程。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40后,曾参与罗村城市格局、路网规划

◎姓名:李灶(退休老干部)

“现在,到处都柏油马路,高楼大厦,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在李灶看来,狮山镇的发展日新月异,到处都是产业兴旺,经济高速发展的景象。 1956年,李灶进入当时罗村的一家玻璃制品公办企业,小学文化的他从学徒做起,凭借认真好学,一路升至企业负责人。后李灶被组织派往当时刚成立的罗村开发总公司、罗湖开发公司等,负责城市格局、路网规划工作。

“当时哪有什么城市的概念,整个城镇区域不过是罗村墟(现城中路旧市场附近)方圆不到一公里范围。”李灶回忆,改革开放后,开发公司通过规划城市路网、地块,引进社会资金,城区才慢慢显露雏形。

说起狮山镇的巨变,首要是交通。李灶说,以前住在乡下,“出佛山”要么就是坐火车,要么就是沿着堤围或铁路一路走过去。

“当时桂丹路规划之初,我还和几个同事负责前往现场勘察罗村段的路况,用旗杆标出了车道宽度。”李灶说,桂丹路的开通,让狮山镇迅速融入了禅桂中心的“半小时生活圈”。

见证着家乡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李灶也倍感骄傲和自豪。而有着近40年党龄的他,如今儿子、孙子也先后入党,接过他手中的旗帜,为时代发展添柴加薪。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50后,出远门靠船买自行车要票

◎姓名:刘福全(小塘粮管所退休干部)

刘福全是土生土长的狮山镇小塘人,出生于1955年,2015年退休前曾在小塘粮管所任职。住在小塘城区的他,切实感受到了小塘“路通财通”的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他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出远门、做生意,都要靠人力爬艇、撑船过渡金沙滩,下船后步行到广州等处摆卖农产品。

“由于人力划船较慢,路上花费时间长,小塘人往往天没亮就背着竹箩载上农产品出门,天黑了才回来。”刘福全说,后来稍微好一些,在船上加装柴油发动机,速度快了很多,人也轻松了许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自行车,但是要靠自行车票才可以购买。当时的小塘镇拿到一批自行车,数量有限,为了公平起见,各部门单位采取抓阄的方法,将自行车分发下去,便于平时外出办公。“那时的单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车,但那时骑出去可比现在的公务车还抢眼、威水。”刘福全回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摩托车开始出现,一般都要11000多元一辆,便宜的也要8000元。“那时的工资不到40元一个月,10000元可谓是天价。买得起摩托车的都是万元户了。”

这时,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不二的选择就是坐火车。1985年-1990年期间,是小塘火车站人流最旺的时期,同时也带动了辖区经济的发展。而1990年后,小塘人开始拥有私人的摩托车和小汽车,几乎都有宽阔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60后,上课不仅语数英,教育更趋多元化

◎姓名:叶佑健(联和吴汉小学办公室主任)

任职教师37年的叶佑健,可谓是狮山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80年代他曾在罗村二中任教,校舍周边“四通八达”——走出教学楼,四周没围墙,是一大片田地或荒地。

“过去,学生上课基本围绕书本上的内容,该教语数英,学校就教语数英。课余时间基本是学生自由活动,兴趣全凭学生自己发展。”叶佑健表示,现在全社会都希望学生们可以全方位发展,学校将更多课程纳入到学校托管课时间中,诸如跆拳道、击剑、足球等课程,会因应学生的兴趣聘请专业教练,以提供专业指导。

提到家长,叶佑健不住点头。“现在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变得十分紧密。”叶佑健认为,家长义工积极参与上学放学疏导交通,此外,每逢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家长义工主动提出参与维持秩序,更有家长赞助礼品、班服,和过去那种“上学期间完全是老师的事”思维不同,家长期望能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刻。“家委会成员有时会参观饭堂等,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并在家长群给针对学校的一些言论进行解释,让所有家长都能了解学校的工作。”

今年9月,联和吴汉小学扩建,由30亩变成45.6亩,学生总人数扩大到2700人,容纳更多来自周边地区的学生就读。“政府重视教育,力求让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子女都能就读公办小学。”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70后,坚守传统文化静待花开

◎姓名:叶竟循(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人)

狮山镇颜峰社区叶竟循是南海佛鹤狮头扎作传承人,从事狮头扎作行当20余年。“我几岁就开始玩,那时醒狮随处可见。”叶竟循说,十五六岁时,他就开始舞狮了。

上世纪80年代,他开端扎狮头。那时,他在南海县醒狮团,常常出外参赛,结识了不少醒狮界的兄弟。“这些人逐渐成了我的客户,我就成了业务员,老婆就在家里扎狮头。”

1997年,南海县醒狮团闭幕,叶竟循就专注在家运营醒狮用品。 “当时许多人说我这个没前途,让我多花点心思挣钱。”

上世纪90年代初,叶竟循曾在大沥城区租下档口,预备把醒狮生意做大,谁知道没吸引到几个客户,反而赔了不少钱,后来他把档口退了,回到家继续扎狮头。

如今,市民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叶竟循的狮头卖到了国内外,每年约扎200个狮头,供不应求。九运会上600多头醒狮都是他的工场扎的。

“这些变化得益于政府对我们的大力支持。”看着地上几个没有轧制竣工的狮头,叶竟循感叹道。“佛鹤装”狮头可谓叶竟循紧贴商场的得意之作。叶竟循说,佛装狮头较为威武,但较重,而鹤装狮头较为简便,他就将两种狮头的特色相结合,创制出“佛鹤装”狮头。“我们制作的狮头由政府文化部门对外宣传后,订单可谓络绎不绝。”叶竟循笑称,自己成为了“佛鹤狮头”的代言人。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80后,人居环境变化多城市发展潜力大

◎姓名:袁刚(狮山镇罗村乐安社区非户籍党委委员)

2002年,19岁的袁刚从湖南来到狮山,从罗村派出所辅警干起,一干就是15年,其中10年他是乐安的治安队长,直到2017年任社区非户籍党委委员。对于他来说,狮山就是第二个家,看到这个家十年来的变化,他也甚是欣喜。

袁刚回忆,他刚到狮山时,那时还没有321省道,没有粤丰汽配城,中南市场还是个农贸市场,而非如今的商业平台,乐安还叫做办事处。 “以前的这里就像个小城镇,外来人口也不多,现在有中心广场,有孝德湖,各大楼盘继而进驻,一些村居工业园也发展起来了。”在袁刚看来,城市环境的优化促进了人口基数的增长,庞大的劳动力也反哺了狮山各项事业的发展。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右二为武楷斯

90后,钟爱旧物系南海青年创业导师

◎姓名:武楷斯(在狮山创业的北京人)

武楷斯,2015年毕业,一个在狮山创业的北京人。现年25岁,却已经完成了许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的事。

他在大三暑假用一万块人民币穷游美国60天,走过了全美11个洲的16座城市;毕业的时候穿着学士服,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与500个陌生人拍摄毕业照;他还写过多篇100000+阅读量的文章,曝光侵权案件并维权成功。

而武楷斯最重要的身份是95后创业者导师。与笔者见面时,他正在广东东软学院为200多名南海大学城学生、企业青年分享创业经历和心得,引导“创业小白”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为今后职业发展做规划。

武楷斯表示,他的创业源于对旧物收藏兴趣的坚持。武楷斯持续推广旧物文化,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旧物仓、民宿等多业态创业,得到央视关注。 在南海大学城,像武楷斯这样一批批意气风发的青年由五湖四海赶赴这里,在大学城科技楼、图书馆、信息大道、阳光在线广场挥洒汗水、书写青春。

自2000年以来,一所所高校进驻,软件科技园从萋萋荒草地摇身一变为南海的人才高地。时至今日,占地超3000亩的南海大学城在校学生超过5万名,每年培养上万名大中专以及高职学生,很多人都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展现不同年代回忆!7位狮山人共同讲述狮山故事

00后,狮山蝶变感受幸运与美好

◎姓名:余卓颖(狮山在校学生)

出生于2006年的余卓颖,不到一岁就跟随父母来到狮山。随着年龄增长,近几年狮山的变化,她都能一一数来。

记得以前看书,要花将近一小时的车程到佛山的图书馆。而现在,和信广场二期的东方书城,步行10分钟就可以看到各种想看的书籍;前几年,作为学生的她,最怕夏季,因为学校没有空调,热得上课都没心情。而如今,课室装上了空调,早读时的音量都大了许多;印象最深的就是回广西外婆家,以前要么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要么去广州坐火车。佛山西站通车后,只需要坐3个多小时的高铁就到了,非常方便。

“今年8月,佛山机场开通鄂尔多斯航线,父母带我们先体验了一番,既方便又实惠,机票才400元左右。”余卓颖说,在这座城市她得到了最好的教育,享受到了美好的生活,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希望未来,自己不辜负这份幸运与美好,能够为狮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加入了志愿服务队。”

来源:狮山树本周迅何万里、杨世聪、吴泳、吴志恒、李福云、邵志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