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为什么会起兵造反?

丫头86778


朱棣之所以会起兵造反,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影响了他们这些藩王的利益,但是不管怎么样朱棣也不至于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真的只是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逼得朱允炆答应不削藩之后也差不多就该结束了,但是朱棣竟然直接坐上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看起来就好像是朱棣故意的一样,



难道说这一切都是朱棣的阴谋吗? 1398年6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一年内削除了5位叔王,结果引来四叔燕王朱棣的武装反抗。很多人认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谋反,对于这一点,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根据朱元璋的遗训,禁止各位叔王进京吊唁,以免皇位被抢,7天后,建文帝将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当时,燕王朱棣已经从封地北平赶到江苏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挡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丧。如果这时候朱棣想谋反,必然不会将3个儿子全部送到南京吊唁,这等于是送给建文帝做人质,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几年前已经丧失生育能力。



这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将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并没有因此有异常举动。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让他们严密监视燕王朱棣的举动。此后,朱棣的护卫不断被调走,朱棣原先有大约5500名护卫,后来只剩下800名护卫在身边。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齐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陆续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机,并装疯卖傻,麻痹朝廷。 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有两种选择: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实实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这也不是什么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们一样,被废为庶人,此后要么被软禁,要么被迁到外地居住。这样的话,虽然失去权力,但一家人的性命无忧,衣食不愁。这倒是个不错选择。 二是武装反抗。选这条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亲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地区有十几万兵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装反抗一旦失败,朱棣和他的3个儿子不仅仅是被废为庶人的问题了,不死也得把凤阳皇家监狱坐穿。换做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选择?前面被废的5位藩王已经用行动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选择了全家自杀,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实实不反抗。



朱棣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起兵靖难?主要原因是:

1.责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去世后,燕王朱棣已经是诸王之长,面对侄子朱允炆对祖制的胡乱变更,对叔王的强势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机感之外,也有对大明江山的危机感。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安排了九子防边,如果把这个体系打破了,又没有建立新的体系,明朝北方将不得安宁,父皇九死一生创造的明朝将面临大威胁,为此朱棣必须以全家性命相博。



2.可能赢。燕王朱棣如果认为和朝廷打战没有任何胜算,那他也不会起兵。朱棣作为镇守重镇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经营了18年,此前经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统兵和蒙古人打战。这样的经历,一来锻炼了朱棣的军事素养,二来培养了朱棣和朝廷在当地的驻军的关系。 可以说,朱棣与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驻军将领几乎都很熟悉,这些将领大多数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难大旗树了起来,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军队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后来事实证明大体就是这样。

此外,朱棣判断,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这样的天纵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为对于精明的朱棣来说,完全没有胜算的事情他是不会干的。 靖难之役打了3年后,燕王朱棣取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终失败,举火自焚而亡。



如果建文帝不那样着急削藩,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对付叔王们,循序渐进解决,几乎没有哪个藩王会武装反抗,即使武装反抗,也没有很好的借口,难以获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难取得胜利。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皇位,按理说,一开始就应该对叔王们客气一点,等自己站稳脚跟、坐稳位子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主要还是太年轻,太冒进,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后又没有能力消灭,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历史的循环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为大明帝国守把北大门立下赫赫战功。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很早就选定了大儿子作为法定继承人,其他众多儿子被封为各大藩王驻守国家的边疆。怎奈老天不随人意,大儿子朱标还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好似一个晴天霹雳,伤心了很久,本着爱屋及乌的想法,于是又把继承人选在了朱标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说大明帝国的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



当朱元璋选定孙子作为继承人的时候,多少给众多儿子心中带来不满的情绪。怎奈当时朱元璋具有绝对的实力,儿子们也只是在内心表示不满。表面上还是不敢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情绪。这也为以后朱棣造反埋下伏笔。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个年轻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临众多繁杂的国家大事之外,还要面对那帮守卫边疆,拥兵自重,非常厉害的各位叔叔们。于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议削藩之事。随着对几个实力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后,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时的朱棣已经闻讯做好了反击。只不过正在做着反击前的准备工作,最后,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进军。这就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的靖难之役。靖难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最终以朱棣获胜为最终结果。

纵观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还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稳,急于削藩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朱元璋皇帝选人不当所造成。

(靖难之役:应该解释为平定或平息战乱的战役。其中靖解释为平定或平息,而难解释为战乱或者灾难等)


折返888


说起燕王朱棣为何会造反,可以说首先是为了自保,虎父无犬子,燕王深深的继承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前期朱元璋为了扫清太子朱标继承皇位的障碍。以致后期能征善战的武将凋零,没人能挡住燕王朱棣的“勤王之师”!

胜者王,败者寇,优胜劣汰,能者居之是这生存之道,更是人生这一场游戏的残忍规则。史书记载:建文帝朱允炆对燕王朱棣也特别重视,为了削减朱棣的实力,他先派工部侍郎张昺接任了北平最高行政长官的职务;然后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掌握了北平的军事控制权;之后他还派宋忠率兵三万,镇守屯平、山海关一带,随时准备动手;另外,策反朱棣派去的间谍,使之成为为他使用的双面间谍。

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番的国策,而当时朱棣被困燕王府,太子朱允炆也继承了太子朱标的仁慈,没有杀掉燕王朱棣,据记载建文帝朱允炆对朱棣下了道免死令,要求手下不要杀死朱棣,不让自己背上杀亲叔叔的罪名。这道命令导致朱棣在多次作战中幸免于难,有时候,朱棣还利用这样的免死牌,为战场创造有利条件可知政治斗争无父子,何况叔侄关系?

历史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一个个巧合,而成就了历史的传奇。对于政治老手燕王朱棣来说,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如果不反抗,就如同待宰羔羊,谁能说清楚哪天建文帝心情不好会杀了自己?默默的接受一切就是死路一条,与其这样为何不奋力一搏呢?1402年,四十三岁的燕王朱棣率军攻破了金陵的最后一道防线,第一次坐在九五之尊宝座上。





博陵牛仔


公元1399年,叔侄俩之间的一场政治对抗因削藩而激烈上演,最终历经三年半的鏖战,叔叔朱棣造反成功,战胜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那么朱棣为什么非要造反呢?

有书君认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朱棣是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文韬武略,随父南征北战后就藩北平,胸怀大略,战功卓著,却不被朱元璋看好,有书君认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朱元璋的立长立嫡思想让朱棣深感不公。

朱元璋布衣天子,封建正统思想十分严重,长子朱标仁弱,立为太子,太子先朱元璋而去了天国,朱元璋立性情温柔的皇太孙朱允炆。

朱棣的本领超群,年纪轻轻就战功赫赫,活捉过北元大将,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影响力甚至超过太子朱标,更别说黄毛小子朱允炆了。然而朱元璋眼中只有嫡长子,嫡长孙,硬是忽略了更有能力,更有实力的朱棣。

朱棣从没有觊觎朱标的太子之位,但是朱标早逝,朱棣手上两兄长已逝,朱棣唾手可得太子之位,却被朱元璋一句立嫡长孙,导致与皇位失之交臂。

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朱元璋的立长立嫡思想让朱棣深感不公,心中难免滋生不满,但忠于父皇的他,只是敢怒不敢言,可这种情绪产生后,便会成为酵母,不断地发酵,以至成为日后反抗削藩,反叛朱允炆的“基因”。

二、朱元璋病因遗旨引猜忌,兵权被夺朱棣心生反意。

朱元璋抱恙其间,朱允炆悉心照顾,但藩王在外,不知父皇病因病情,朱元璋去世,各藩王悲怆之余,难免疑虑重重,想要送父皇最后一程,却被一道遗旨拒之京城之外。

为了防止藩王之乱,遗旨明言:诸王在本国哭灵,不必赴京,王国军士听朝廷节制。可谓为皇孙朱允炆想得周到入微,让政权皇权平稳过渡到朱允炆手中。

然而这道遗旨却让戍边在外的藩王疑窦重生,甚至猜测有人谋权矫诏,连皇帝的死因都值得怀疑。

藩王中实力最大的朱棣更是怒不可遏,义愤填膺,想要去南京见父皇遗容都不行,而且兵权也被削了。

朱棣带着重重疑虑点了千余随骑,赶往南京,却被朱允炆派陈性善等阻挡,还责令他迅速立即返回藩国,如有违抗,以叛逆论处。

朱棣对此隐忍不发,暗下决心养精蓄锐,不甘受制于人的朱棣已心生反意。

三、朱允炆的削藩,朱棣唇亡齿寒,被逼奋起反抗。

朱允炆登基后,听从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的建议,决定削藩以增强中央集权制,巩固皇权。

他从几个弱势的叔王下手,不但先后削了周、齐、湘、代、岷等藩王,还贬为庶人。朱允炆的刀子捅在周王等人身上,血却在其他藩王处流——他们的身上也有伤口啊!朱棣非常清楚,现在被“治罪”的是周王等,下一个也许就轮到他了。燕王朱棣深感唇亡齿寒,与其等待朱允炆收拾自己,成为庶人,或被处死,不如奋起反抗,兴许还有生机。

不甘坐以待毙,而又久经沙场的朱棣愤而与部下商议起兵,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向南京城发起进攻,历时三年半,南京城攻陷之日,一场大火烧得朱允炆无影无踪。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侵犯藩王利益,还让朱棣感到深深的寒意,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朱棣唯有反抗才能赢得一线生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朱棣的造反既有对朱元璋不公平的继承制度的反抗,也有对不能见父皇遗容的愤恨,更是对朱允炆削藩行为的强烈反叛。

不做待宰羔羊,便只有自己亲自做屠夫!朱棣用自己的人生验证了帝王之家的生存法则!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此时朱元璋还是义军将领,正养精蓄锐,争夺天下。他自小跟随父亲在军中长大。

朱棣相貌奇伟,聪慧过人。因此,在朱元璋26个儿子中,很受宠爱。朱元璋经常在朝臣面前夸朱棣最像自己。


朱元璋对儿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他聘请全国各地的名儒为皇子们授课,督查儿子们的学习情况,皇子们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朱棣在众多兄弟中显得十分出色,没有辜负父亲的厚爱。

朱棣从小就很得父亲的青睐,10岁就被册封为燕王,封地为北平。镇守北平的是大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又令朱棣娶徐达的长女为燕王妃。

朱元璋称帝后,又用了20年来扫平各地的小割据政权。朱棣长年驰骋沙场,不仅为明朝的统一立下卓越功勋,而且磨炼出一身本领,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


朱棣17岁时,宫廷为各位皇子们在封国建造王府,朱元璋明确关照燕王的府邸按元朝皇宫的制式修建,其他皇子不得效仿。

朱棣20岁时,前往封地居住,此后一直师从徐达,在军事理论和武艺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尽管朱棣非常优秀,也得到父亲的宠爱,他与皇位依然无缘。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马皇后所生,他的生母只是个普通嫔妃。按照封建社会立嫡立长的传统制度,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

朱元璋称帝30年里,朱棣还是等来了机会。皇太子朱标在做了25年皇太子后病故,二哥秦王,三哥晋王也相继亡故。身为四子的燕王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为诸王之首。加上朱棣军事实力很强,诸王中的翘楚。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朝残余势力南侵,朱元璋派晋王和朱棣领兵北征。天气严寒,晋王有些怯阵,而朱棣奋勇出击,大败蒙古将领,由此威名更盛,令国人瞩目。朱元璋对朱棣十分满意,打算立他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们坚决反对,以立嫡长为由,请求立原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炆。

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眼看到手的储君位被侄子抢走,心有不甘,暗中筹备夺位称帝。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此时的朱棣夺位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惠帝上台后,有感于各位藩王叔叔权利过大,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决定削藩。


朱允炆先后削掉实力较弱的周王、岷王、代王、齐王,将他们贬为庶民,湘王被迫自焚身亡。五个藩王的命运引起其余藩王的极大不满和恐慌,朱棣身在北平,却密切注意京城的动向。见惠削藩导致人心浮动,政局不稳,自己筹划多年,兵强马壮,认为夺位时机成熟。于建文元年,七月,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由,起兵“讨贼”,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

战争爆发后,文弱的惠帝根本不是久经沙场朱棣的对手。从建文元年七月到建文四年六月,长达三年多的“靖难之役”以朱棣胜利而告终,明惠帝朱允炆在朱棣攻陷京师后不知所踪。43岁的朱棣成功的登上皇位,即明成祖。


心恬澹


朱棣造反,大部分原因是他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但其中也不乏身边人的忽悠鼓动,尤其是道衍和尚,联合算命的把朱棣忽悠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驾崩后,大明王朝的皇帝变成了朱允炆。年轻人干劲十足,再加上身边有方孝孺等一群文臣,总觉得太祖留下的儿子们各个都心怀不轨,早晚要篡夺了朱允炆的江山。于是一个缺乏政治经验的毛头皇帝,带着一群书呆子,开始对太祖的儿子们动手了!

朱允炆在收拾叔叔这件事上,毫不含糊。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胞哥哥,朱允炆知道朱棣不是好惹的,怕将来周王朱橚成为他的帮手。于是借口有人告发朱橚谋反,派军队突袭开封,将朱橚逮捕并他贬为庶人。

对付湘王朱柏用的是同样借口,也是有人告发他谋反,朱允炆命令他回京师接受询问。朱柏胆子小,不敢回京师面对侄子,结果自焚而死。


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这些太祖的血脉一个个都栽在朱允炆手里,被他废为庶人。下一个,就是诸侯王中最有谋略、常年和蒙古人厮杀的燕王朱棣了。

朱棣对侄子的心思心知肚明,对于是不是束手就擒也在犹豫之间,毕竟要以一隅之地面对整个大明王朝,他心中没底。更何况,朱允炆是他老爹亲自扶上皇位的,名正言顺的绝对正统,他如果不听从新皇帝的命令,那就是大逆不道。

这个时候,姚广孝起到了关键作用。

姚广孝十四岁就剃度出家了,除了学习佛法之外,他对于帝王之术的研究也十分有心得,并且一心想着把自己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实践中。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他做了朝廷的僧官,并被派到了朱棣的身边。朱棣对这位不务正业醉心于帝王之术的和尚,那是相当感兴趣,两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最佳拍档。

姚广孝天天劝朱棣造反,后来看朱棣还是犹豫不决,无奈之下使出了大杀器:派算命的忽悠朱棣。


这位算命的仁兄也是大大有名,正是明朝的相术奇人袁珙,他曾给姚广孝看过相,当时就很惊奇:这个和尚很古怪啊!长着三角眼,好像一头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个喜欢杀生的和尚,将来你的成就应该和刘秉忠(忽必烈的谋主,也是和尚,法号子聪)差不多!

姚广孝找来了袁珙,两人研究怎么忽悠朱棣,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他们安排了一场偶遇。朱棣带着八个侍卫到酒馆中吃饭,九个人穿着一样的衣服,这时候袁珙进来了,对着朱棣就一顿磕头,口中还不停地念叨:殿下你怎么能这么随便就出门呢?九个人谁都不承认,袁珙却说的更起劲了,朱棣只能回到王府召见袁珙。

这次袁珙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告诉朱棣:你不管是身形步伐还是长相,都是做皇帝的好料子啊。等你过了四十岁,胡子长过了肚脐,就能登基了。随后见到燕王府的校尉,也表现的大惊失色:这些人都是将来的王公将帅啊!

姚广孝导演,袁珙主演,朱棣就此下定了造反的决心,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不过朱棣的确是43岁做了皇帝,至于胡子长没长过肚脐,就不知道了!


李飞叨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事情,那就是“被逼的”!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向大臣们和自己的儿子提及这个事情,还回忆了他在北平的时候,被建文帝逼到“猪圈里吃了几年的猪屎”。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我当时就懵了,建文帝真把朱棣逼成这样了吗?关于朱棣到底有没有吃猪屎,我在后面再提,先说他起兵造反的动机,是不是真如他所说——被逼的。

朱棣起兵的原因

如今关于朱棣起兵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朱棣只是借建文帝削藩一事为由,趁机造反,实际上他早有反心。

关于这一观点,有人提出了证据,那就是朱棣手下的大将杨璟,此人原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后来因为胡惟庸案受到牵连,被下令灭三族,当时执行这个案件的人正是朱棣!十七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他军营之中出现了一位杨璟大将军,此人在靖难之时与朱棣一起冲锋陷阵,还救过朱棣一命。

于是有人猜测,当初朱元璋把杨璟的案子交给朱棣办的时候,他并没有杀杨璟,而是制造一个假杀,然后让杨璟投靠于他。如果这些事情是真的,那么朱棣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在为造反做准备了,而指导朱棣做这些事情的人正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在整个靖难事件上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关于杨璟这个事,目前只是猜测,因为朱棣不可能把这件事的真相给说出来,所以这个事还不能说明朱棣早有反心。

另一个观点,就是有人认为朱棣曾经将一支蒙古骑兵收编到自己军中,也能够说明朱棣有造反嫌疑。其实朱棣在收编蒙古兵的时候,建文帝已经开始削藩,而且有几个藩王已经被削了。朱棣当时知道自己不是建文帝的对手,于是想去找实力最强的宁王朱权,希望这位十七弟能够与自己合作。

朱权并不想去趟朱棣这趟浑水,因为当时他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朱棣收编的那一支蒙古骑兵。从实力上来看,朱权的实力应该是各藩王中最强的,他没必要跟朱棣去冒险。

偏偏在这个时候,建文帝给了朱棣“神助攻”。他因为害怕两位叔叔联手,就派人召朱权回京,朱权心里明白,回京肯定就是被囚禁,因此没有拒绝回京,结果被建文帝削三护卫。朱棣见时机已到,他先是贿赂了朵颜三卫的将领,把整支骑兵都拉拢过来,然后再用计把朱权带到自己的营中。最后朱权没有办法,只能与朱棣合作。

所以从这些事件来看,朱棣确实是在削藩发生后才开始有造反的动作。

朱棣在削藩那段时间有多惨?

《大明风华》提到,建文帝专门派人监视朱棣,为此朱棣只能装疯来骗那些监视他的人。电视剧里朱棣说他吃了几年的猪屎,这事是真的吗?

其实在真实的史料里,朱棣没有被逼到吃猪屎的地步,他只是装疯,在大街上乱跑,还抢人家的酒菜吃。

《明朝小史》载:“(朱棣)乃称疾佯狂,走市中,夺食饮。”《明史》载:“王(朱棣)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

还有一些民间野史也记载了朱棣装疯的情景,都是在街市乱跑,抢人的酒和菜,有时候还在地上抓把土就吃,所以电视剧的内容与历史资料还是有些出入的。

结束语

建文帝时期,各地藩王确实是有拥兵自重的情况,但从单个藩王的实力来看,还不足以对抗朝廷,朱棣在那个时候更是没有这个能力。反而是建文帝的削藩,让宁王与燕王站在了一起,所以才会引发后来的靖难之役。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发生了中央朝廷拥有巨大优势,却在镇压藩王造反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并最终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这场战争就是在后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_图

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应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平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京师南京,成为了明成祖永乐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

面对燕王朱棣,身为天子,在战争中拥有巨大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没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后,每天矜矜业业,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统治下蒸蒸日上,并最终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孙朱允炆从他的祖父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大明,并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对燕战争中的失败,应归根于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处。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图

  •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没有宏观方略,急于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对地方藩王开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后来建文朝的重臣黄子澄对建文帝讲了汉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给本就对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树立了削藩的信心。

于是建文帝刚即位没多久,便立马着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进,又急于求成。当时的诸王之中,反形最为明显的是燕王朱棣,并且燕王所掌握的势力也是颇为强大。有些朝臣认识到削藩是个敏感问题,搞不好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给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稳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主张将燕王从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远离他势力最为强大的老巢,利于朝廷进一步控制。前军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书,主张效仿汉武帝时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势力越来越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却没有认识到削藩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没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势力并不强大,反形并不明显的周、齐、湘等王废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废黜的藩王都落了个要么被流放,要么自杀的下场,使得燕王朱棣越来越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同时,先拿这些威胁小的藩王开刀,为朱棣接下来的反抗留出了宝贵地积蓄力量的时间。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_图

  •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当。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杀武将勋贵,给建文帝在战争中的武将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内有谋划之才的大臣也寥寥无几。建文帝所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许在治国上他们尚且有些用处,但在战争中,他们多“本书生,战事非其所长”。

建文帝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难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称为“李九江,纨绮少年儿”的李景隆,将几十万大军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贪生怕死,气量狭小,使得南军先后在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和济南城下之大败,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战败后,如果建文帝严惩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气,组织兵力再战也未尝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亲”而没有杀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军队将卒愤愤不平。等到燕军包围南京之时,这位建文帝的“至亲”,屡战屡败的大将军李景隆却开门迎敌,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统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军南下,在齐眉山大败燕军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将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转机的局势再度恶化了起来。徐辉祖被召回后,燕军所向无敌,南军溃不成军,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在南京被围时,仍组织抵抗。城破后,面对被朱棣的召见一言不发,因而被废除爵位,圈禁至死。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图

  • 最后,建文帝个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载,建文帝性格温和,至孝仁厚,并且聪颖好学。这样的性格作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与燕王的战争中就显得“仁柔少断”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冲锋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数次身陷绝境,几乎必死。但建文帝却给南军将领士卒们下诏,说“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正因此诏,使早就应成为南军“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甚至借此为北军充当前锋和殿后,而南军在作战中则束手束脚,顾虑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朱棣积蓄了力量,在获得战场胜利的同时还多次死里逃生,并最终导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于求成,缺乏大略方针,用人失当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历史大学堂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朱棣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因为造反成功把他的侄子赶下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造反成功上位的蕃王。朱棣的年号永乐,故又称之为永乐大帝。朱棣放着好好的蕃王不当,为什么要做大逆不道的事呢?

朱标为太子时大家都没有意见,毕竟朱标既是大哥又是父亲朱元璋最器重的一个人。他们这些做兄弟的哪敢有非分之想,再说了大哥朱表宽厚仁慈,对弟弟们都很好,弟弟们从心里服他。但是,天不遂人愿,这么一个人好心善的太子却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却不考虑朱棣他们的想法,爱屋及乌的力了朱允炆为帝。朱棣心有不服,却没办法,一直怏怏不乐。

朱允炆继位后,觉得几个伯伯叔叔太过危险,不削番他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削番过程是残酷的,几个蕃王都被逼死了,朱棣看到快到自己了,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了。


朱棣不愧是镇守北方的大将,军事指挥能力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放弃了一个一个城池的打法,他带领他的军队直接快速突进到都城南京,打了朱允炆措手不及。朱允炆在一次大火中逃走了,不知所踪,成为了一个千古迷案,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寻找朱允炆。

朱棣造反成功也是偶然,朝廷无大将,腐儒无大略,文帝太懦弱,朱棣太英武。


朤燚㱌


朱棣的造反过程并不简单,只是说时势推动着他不得不造反。看情况,虽对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的安排不满(叫自己的侄子当皇帝),但确实没有造反的心。外界的蛊惑(道衍),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压,促使了朱棣下定了决心,主要是朱允炆太毒了,不给叔叔们活路。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朱棣,拥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和领导能力。虽有败局,但总有“特殊”保护符的他可以肆意妄为的穿插游走于敌军之中而不倒。最终坐拥天下。

皇位的拥有者,要顾及很多。无数人的窥探,无数人的暗潮涌动,只有剥开重重人海,隐藏的阴谋,保护自己,才能统领天下。

虽然看着朱棣的成皇路非常的艰辛,此人心机颇重,多疑,但无可厚非,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代英王。迁都北京,平定蒙古,派臣远航,一片盛世。自己虽然生性多疑,但为子孙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太平。人无完人,他也建立了日后想像不到的东厂等机构。上马亲征,是他驰骋沙场,热爱战争的真实写照。兵种善用,是他军事领导天赋的才能展现。平定越南,高丽,是他一生中的功绩点点。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或平庸无奇,或天资过人,或老谋深算。为了自己心中的利益去努力,去奋斗。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努力的前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