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說,經過電視劇的改編之後,更是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這主要在於其中演繹了很多關於盜墓、考古和文物的故事。

盜墓,從古到今都是層出不窮的,人為的這種盜取行為,讓文物的保護變得更具挑戰性,這就催生出一些守墓人,他們用自己的堅守換取一座座古墓的安全,並遵守祖訓,代代相傳,將這樣的堅守傳承下去。作為一個守墓人,面對盜墓者的威脅,他們從不畏懼,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保護著這些文物古蹟。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於這些守墓人的故事,去探索一下800年的守護經歷,因為,這是他們的守護責任,同時,也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話說,南宋丞相,抗金名將虞允文,曾經以少勝多,在抗金戰役中有過巨大的勝利。虞允文病死於1174年,被安葬於四川的丞相村西。在他死後的第四年,宋孝宗頒下聖旨,指派宋家人負責為其守墓。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宋家開始時代堅守這一崗位,一直到現在。

算來,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一共經歷了13代人。他們懷揣著堅守墓園的誓言一直堅守,宋克成是這裡的第13代守墓人,他父親在他6歲的時候去世了,所以由他的母親代替父親守墓。後來家中的哥哥們先後到外面的大城市發展,留下他在這裡守墓,至今已經守了65年了。

這幾十年裡,宋克成很少出遠門,唯一一次是2000年的時候,去河北看望自己的大女兒。即便是人在外地,他的心也一直牽掛著自己的工作崗位,擔心那些貪婪無比的盜墓人

因為,在當地有一個傳說。

說:虞允文獲得戰鬥勝利之後,因為小人的讒言被皇帝誤殺了。後來,皇帝知道自己錯殺了好人,便用純金做成了一個人頭,與虞允文一起下葬,也是因為這個傳說,勾起了盜墓者的慾望。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八幾年的時候,盜墓活動還是非常猖獗的,為了防止文物受到破壞,當地的文物機構給宋克成配發了一支火銃。在1999年的一天夜裡,6個盜墓賊趁著夜色準備實施盜墓活動。宋克成聽到了響動,連忙起身,帶著火銃就衝了出去。

他跑過去,先是喊了一聲,隨後鳴槍,盜墓者隨即逃跑,其中一個盜墓賊還讓宋克成的兒子給逮住了。時間過得很快,現在這支火銃已經生鏽,雖然,已經不能使用了,但是,宋克成還依然保存著,用來提醒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平時沒事的時候,宋克成就做一做墓園的清掃工作,然後,每天早晚對墓園各處進行一遍巡視。每月初、月半、月末要舉辦祭祀儀式。每逢清明時期,宋克成便化身為臨時導遊,為人們講述那段歷史。如今的宋克成已經85歲了,眼睛花了,腿腳也慢了。

因為,他的兒子要外出打工,所以,現在守墓的工作就交給了兒媳婦。從上世紀80年代,宋克成就成為了文物管理部門委託的墓園守護人,2001年,政府對於宋氏家族的義舉給予了認可,並頒發了文物管理的相關證件,還享有了國家的津貼。

在了2004年,政府對當地的墓園進行了保護性擴建,讓文物的歷史價值得以保存並傳承下去。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除此之外,還有成吉思汗墓,1227年,一代可汗成吉思汗在討伐的征途上病逝,按照他的遺言,他的衣冠冢將建在鄂爾多斯高原上,並從宮廷內選出500人專門從事守陵工作,這些人就是達爾扈特人,原是成吉思汗的警衛部隊。

達爾扈特是蒙古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擔負神聖使命的人”。在過去的日子裡,蒙古草原上的這些人,世代都不耕種、不狩獵、不納稅、不做官,他們只做一個工作,那就是:為成吉思汗的守靈和祭祀。到現在,也有一些人依舊從事著這樣的工作,大約有兩千人左右。

關於守護成陵的達爾扈特的情況,《裡藩院則例》內蒙古部分中是這樣記載的,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定,伊克昭盟境內,向有成吉思汗園寢,其鄂爾多斯七旗,向設有看守園寢承辦祭祀之達爾扈特五百戶。此項人戶,不作為旗王爺所屬,於該盟內擇賢能札薩克一員,專司經理。

達爾扈特守陵人,每天都到成吉思汗的陵園內上班,主要的工作就是守護陵園、點酥油燈、做祭祀等工作。按照規定,他們世代都要為可汗戴孝,而且,終身都不可以穿戴華麗的衣服來墓園。這些守墓人輪流在墓地值班,為成吉思汗點亮長明燈。

這些成吉思汗的守墓人,在“上班”的時候必須穿著蒙古袍,平時可以穿便裝,看起來與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他們現在都隸屬於文物管理部門,享受的是公務員待遇。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當然,除了虞允文墓跟成吉思汗墓,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守墓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正規編制的“炮兵”,就是由明代著名將領柳生創立的。柳升一生之中跟隨明成祖征戰多年,立下諸多戰功。他死後,被葬於現在的安徽省安慶市。李家子孫被安排為柳升守墓,而且,一守就是580多年的時間。

每年,李氏看護人們都會給墓地做巡查,做大掃除,還要清洗墓碑,去除雜草。

1630年,袁崇煥被處死,作為抗清將領的他,在死後被一名姓佘的部下將頭顱帶回家中安葬,並命其子孫世代守護此墓,直到第17代傳人,才離開墓園。經過佘家夫婦的多方奔走,在1984年,袁崇煥的墓園被列為文物保護起來,在2002年還得到了翻修,並正式對外開放。

按照相關文物單位的規定:文物保護地點不得有煙火,不能用於居住,所以,佘氏夫婦只能含淚離開受了一輩子的墓園。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在瀋陽法庫縣有一個小屋子,一個小院子,就在小屋後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石碑,後面則埋葬著僧格林沁。這裡就是僧格林沁墓,他是曾經在天津抵抗英法聯軍的大清親王,而白家人為其守墓也歷經了七代傳人。

根據白家傳人介紹,他的祖先們之前是親王府內的一個管事,因為犯了錯事,才被罰過來守墓的,本來期滿後是可以回去的,但是,先人們覺得守墓這個差事不錯,生活自有,所以,就沒有回去。王爺因此非常不滿,便命其家人世代在這裡守著。

按照白家的組訓,就是“陵在人在,陵毀人亡”。但是,到了第七代,白家沒有男丁,沒有辦法繼續堅守,所以,白老先生想找到王爺的後人,想跟其請個假,算是有始有終了。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看過《甄嬛傳》的人,相信對“果郡王”的名字並不陌生,他是康熙的第十七個兒子,死後被葬於河北易縣的一個小村莊裡。在這裡有一堆夫婦負責守護他的陵墓,每人每月僅僅有700元的補助。在1937年以後,當地就有人拋墳盜墓了。

守墓人說道:“之前有人曾經過來打聽過石獅子的情況,有的是為了拍照留念,而有的則是打起了歪主意。”在2004年,有一天夜裡家中的狗突然叫個不停,守墓人趕緊跑出去一探究竟,一出門便看見了一輛農用的三輪車準備往村口開。

最後,經過村民和民警的共同努力,這個車子被叫停了。原來,車上滿是各種盜墓工具,他們這次來是想要搬走石獅子的,還好沒有得逞。

在磨盤山遺址,有著眾多東周時期的大小墓群,是周代的古文化遺址,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陳氏父子從2000年開始看管這片古墓群。這裡時常有盜墓人來光顧,之前陳父還親手抓住過兩個盜墓賊。自從當上古墓群的守護者之後,陳氏父子可以說沒少受到威逼利誘。

但是,父子倆一直都不為所動,為的就是保障這一片估計的安全。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守墓人對墳墓的敬重,體現在中國人的傳統倫理思想中,可以說是空前的。並且,但凡墓園,基本上都是建在非常偏僻,鮮有人知的地方,而作為這些守陵人,要在這樣的地方堅守,需要的不僅是一份執著,同時,也要有著吃苦耐勞的品格,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經得住誘惑。

盜墓賊,貪心大,作案手段多,想要防範他們還是有些難度的。為了讓這些盜墓賊沒有機會得逞,就需要守墓人不斷的進行巡查,與其鬥智鬥勇。並且,陵墓多坐落在密林深山之處,所以,這些地方最擔心的就是出現火災。

以十三陵為例,其景區森林覆蓋率是非常高的,茂林彌補,錯落有致的風景雖然宜人,但預防火情,難度頗大。所以說,這裡的守墓人來說,時刻提防火情,是保護文物的基本工作。

為了一句承諾,這個家族為曾經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風雨無阻

斗轉星移,時代更替,墓園已經納入政府的土地管理範疇,不得隨意建造,浪費耕地。守墓人連同那些墓園和幾乎凝滯的時光,好像一併消失在歷史的塵煙裡了。只是在起伏疊嶂的山區墓園裡,守墓人的身影像《聊齋》中的人物,悄無聲息地穿過黎明的夢境… …

【《中國“守墓人”》、《裡藩院則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