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邹城有个漆女城

邹城有个漆女城

邹城有个漆女城

邹城有个漆女城

漆女(生卒不详),漆之室为战国时期鲁国的属邑,旧址在今天的邹城市凫山街道和睦村西南一块台形高地,俗称漆女城。

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称作漆女城呢?对此,《水经注·泗水》有文记载: "泗水又南迳故城西,世谓之漆乡。历史上,这里就是邾国的漆邑。而这里也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漆女忧国。

据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三鲁漆室女》记载,漆女是鲁穆公时期漆氏邑的一名女子。她气度宽宏,立世绝俗,为后人所颂扬。按当时习俗,漆女已超过婚嫁年龄,但还未嫁人。

漆女生活的时代,列国纷争,战火不息,诸侯大国,横戈铁马,逐鹿中原。当时鲁国国势衰弱,大国任意践踏其国土,它无力做出反应。

有一天她倚柱大哭,惊动了街坊邻舍。有一位邻妇问她:"你为什么会哭得这么伤心呢?是为婚事发愁吗?"漆女愤然对答:"我以前总认为你很懂道理,没想到你如此无知。我忧的是鲁国国君已经年迈,太子幼小,恐怕国中有乱,祸在旦夕。"

邻妇笑着说:"国家安危乃是鲁国臣子的事,妇人何必多虑呢?"漆女说:"从前兵马一来,到处乱跑,践踏了我国的庄稼,使我们不得温饱。鲁国有患,君臣父子都受其害,难道独有妇女能避其祸殃吗?"一席话,说的邻妇无言以对,怏怏离去。

三年后,鲁国果然发生动乱,齐楚两国乘机进攻,鲁国连连遭受侵扰,国内男子被抓去应付战争,女子运输粮草物资,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生活困苦。公元前249年,鲁被楚国所灭。

两千多年前的漆女能够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确难能可贵。她日夜谋虑天下太平的高尚情操和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远见卓识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爱戴。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专门为漆女立传,褒扬她忧国不嫁。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也为漆女作画,并附诗:

漆室之女,计虑深妙。惟鲁且乱,倚柱而啸。

君老嗣幼,愚悖奸生。鲁国扰乱,齐犯其境。

抗日战争时期,李圣和作爱国诗集《漆室吟》。她在自序中说:"漆地有一处女,十分关心天下大事,常为国家衰危而叹惜","'九一八'事变后,目睹国是日非,山河破碎。伤时废绩,空怀漆女之忧,这就是诗词集命名的由来。"

为永远纪念漆女,后人便将她生息的鲁国属邑命名为"漆女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泗水》中,记其地为漆乡,并详细介绍方位。可知漆女城在北魏时还没被废弃,一直延续到隋唐。

漆女城遗址现保存基本完整。该遗址系台形高地,较周围农田高出2至3米。遗址面积约12000平方米,古文化层堆积厚达3米左右。从整体上来看,这里东北部地势稍高,西南部较低洼,呈斜坡状,东西长120余米,南北宽100米。遗址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周至汉代的遗存。1957年,邹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登记建档。1963年,山东历史学家王献唐先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将调查情况编入调查简报。1973年、1980年、1988年,山东省文物普查队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复查,在此采集到的龙山文化标本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镞、石凿、陶纺轮等,将采集到的有关标本存入邹县文物保管所。漆女城遗址文化内涵丰实,延续时间较长,是省内少见的重要文化遗址,对研究山东史前文化和邹城市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1985年,漆女城遗址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姓名:李兴甲

作者简介:在乡镇、街道工作20多年,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邹城市作协会员。曾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区杂志、大众日报、济宁日报、邹城市报、邹城文学等报刊发表新闻稿、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篇。曾出版新闻作品集《夯歌》。著有乡村记忆之散文集《村里春外》;乡村记忆之纪实文学《乡官手记》;乡村记忆之长篇小说《乡官实录》;个人论文集等著作。

邹城有个漆女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