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武夷巖茶的手工茶與機制茶

學習巖茶前後加起來有10年了,認真的說開始學習參與制作並不是希望做好茶,而是整個製作過程吸引,每一步都有講究,每一道工序都會對後續有影響,有朋友說“巖茶的複雜製作工藝本身就是一種工藝藝術,巖茶就是藝術品”。武夷巖茶的傳統制作工藝如同古人譜寫的樂章,更像是交響樂,製茶的眾人是演奏者,從採青的帶山、萎凋、做青、燒火、炒青、揉捻、烘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樂譜,誰都不希望演砸。當然也需要認真的聽眾,其中的錯音、跑調,都會被感知,如果有機會,誠摯的要求您參與道武夷巖茶的手工製作過程中來,不用言語,你看到的、聞到的,都在其中。

10年了,其中有錯有對,有傲慢與用心,有樂有悲,慶幸現在還是可以手工製作巖茶。現在也終於明白,天天洗刷不完的建盞殘片的樂;也體會到對古董老物件的把看的樂;當然這跟在冬日裡悠閒的曬著太陽的悠閒美好也沒有太大的差別。沒有極端的痴迷程度,都會越來越平靜感受,借用佛家說的正念便是如此。對我自己來說除了在其中的參與,還有期待和期盼,期盼著天時地利人和時做的茶,等待你來感受。。。

關於手工和機制,一直是非常有爭議的,誰都有誰的理,有幸同製作過幾次同批青葉,分別半手工(機炒、機揉、機焙)和機制的茶,撇開採茶時間等邊邊角角的關聯因素,我自己綜合評判毛茶以及成品茶的對比:

半手製巖茶鮮爽度(清晰度)、香高幽長、耐泡度高,起伏小,前兩泡茶香先於滋味。口齒留香較為明顯。

機械制巖茶滋味濃厚度較高,香味有熟話的醇厚感,耐泡度略差與半手工,起伏較大,會有較明顯的落差感,香與滋味同比例的呈現。

由於設備,條件有限於沒有專門去做對比研究,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情況,說的比較泛,比較多的是個人感知,所以需要借鑑以下前輩姚月明先生,摘取生前所寫論文部分內容以供大家科學的參考。

首先是做青方面的內含物差異,直接借用先生論文中不同做青對比表:

武夷巖茶的手工茶與機制茶


摘要“從表中分析,機制做青可溶性糖及氨基氮損失較多,兒茶多酚類總量雖相差不多,但組成總含量恰相後,手製的非酯型高而酯型低,機制則反之。在正常條件下,毛茶香滋味手製做青較清鮮,機制做青往往香氣欠清,味厚少鮮,這與內含物的分析一致。特別兒茶多酚類的組成含量,酯型與非酯型的含量非常重要,酯型兒茶多酚類比例過大,不一定是完適宜的,而糖類及氨基氮相對量的提高,看來是有利於品質基礎的。”

炒揉

“巖茶傳統焙制以雙炒雙揉為其特點,機制中既有雙炒雙揉,也有單炒單揉,對品質的影響有所不同,互有利弊。雙炒雙揉中復炒時間雖僅半分鐘,但對品質卻發生較大影響,特別是對香氣、滋味產生有利的影響。在初揉之後,液汁外溢,與高溫炒鍋直接發生接觸,使內含物產生急劇變化,特別是糖的“焦糖化”過程及水化果膠的增加,使巖茶產生一種特別的韻味,這種韻味是機制一次殺青,一次揉捻所不能達到的。但在較大規模的生產條件下,機制是必走之路,而機制復炒目前困難較多,採取揉捻後高溫快速毛火,可以彌補其不足,就毛茶品質來說也較接近。”

以上摘自姚月明先生《武夷巖茶品質研究初報》,其中對烘乾也做了數據統計以及分析,但是更多的寫的是工藝的對比差,涉及品質分析不多,所以沒有一併摘要過來。

其實從製茶來說,機械化的目的是手工的延展,提升效率和產量,保證成品的優質率,這個過程中會犧牲小一部分的品質也是難免,但是相信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下,這種損失會越來越小。手工製作不僅僅是一種製作方式,是現代工藝的基礎,在過去沒有科學數據下先人們,用一年又一年體感的經驗總結出來的,需要需要被尊重的,更像是一種儀式,自然的茶葉在認為的調配,延展自然的氣息,人為干預塑造出的飲品。工藝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是精神、是念想、期盼。對於飲茶來說,好喝才是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