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臨近“不惑”之年,TCL更名求新生


臨近“不惑”之年,TCL更名求新生

改名只是表象,企業追求的,是差異化個性。

62歲的李東生是活躍在中國商業舞臺上最久的企業家之一。由他參與創辦的TCL集團至今已經成立了38個年頭,如今,他要帶領TCL走上一條影響深遠的變革之路。

企業更名

1月13日,TCL集團發佈公告稱,公司的名稱將從“TCL集團”更改為“TCL科技”。顧名思義,在李東生看來,後者可以更為準確地傳達出公司的“科技感”——這是TCL新階段的戰略定位。

臨近“不惑”之年,TCL更名求新生

TCL集團的更名計劃可以追溯到2019年,去年年初,經股東大會通過,家電、手機等終端業務正式從集團剝離而出,上市公司僅保留半導體顯示(華星光電)、產業投資等業務。李東生坦承,這一改革動作背後的關鍵動因是:兩塊模式截然不同的資產,單獨運營會有更好的發展,分拆之後,上市公司聚焦在半導體顯示領域。

與分拆動作一脈相承的是,TCL的改革採用了減法邏輯。2017年和2018年,TCL相繼剝離了62個非核心子公司,集團內的二級公司數已經大為減少。

到2019年4月,TCL宣佈完成重組並徹底剝離了智能終端以及配套業務,自此TCL多元化經營轉為聚焦半導體現實和材料產業,並發展產業金融以及投資業務。

李東生認為,重組後“TCL集團”這個名稱不再適用。

“此前TCL集團涵蓋了所有業務,分拆後卻只涵蓋華星光電面板以及部分投資業務,如果繼續使用這個名稱,容易被誤認為終端業務還在旗下。”

“TCL”不能丟

2019年8月13日,在TCL半年業績的交流會上,李東生面對媒體時發問:“(TCL)股價為什麼比同行業低這麼多?”,他請大家為其出謀劃策。一個月後,便有媒體建議,將“TCL集團”更為名“華星光電”。

臨近“不惑”之年,TCL更名求新生

這個提議李東生確有認真考慮,對於華星光電,他傾注了非常大的熱情——過去幾年,在半導體顯示、技術和材料等領域,TCL累計投資了1800億,建了6個工廠,其中有4個工廠到去年年底已經滿產。目前的公司固定資產中,TCL華星光電的佔比超過70%。

然而,他還是不願意將“TCL”三個字母去掉,用他的話說:

一是TCL集團不會長期只有一個面板方面的主業,會通過兼併收購的方式,控股一些頭部科技企業。所以如果改名叫華星光電,會對後面的發展不利。

二是技術原因。改名的工作量太大了,所有的合同都要重新改,另外國家、政府的一些批准文件的東西,都要重新出。我們計算過工作量是海量的。如果沒有很確定的利益,我們真的就不想改。

由此可見,此番更名TCL科技,李東生為了配合2019年重組,讓投資人聚焦TCL以科技為主的戰略定位,是下了大決心的。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致力於將上市公司從家電企業轉型為專注於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的TCL集團來說,若將其看作一家半導體公司,與該板塊企業的股價大多在十幾到三十幾元不等,市盈率至少在30以上相比,TCL集團的股價卻始終在2-4元/股之間震盪徘徊,且其12.62倍的靜態市盈率在同行中也處在相對低估的狀態。

股價謎題

2019年半年度業績交流會上,李東生就曾被投資者詢問,為何TCL的各項業績指標都不差,PE卻只有同業的三分之一?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由於產業週期偏短,投入較大與增資擴股頻繁,TCL集團的發展歷程,融資歷程以及其順帶而來的減持壓力,令公司遭到了不匹配其盈利水準的估值。

僅從2019年三個季度的十大股東減持狀況來看,三季度TCL集團淨減持的十大股東有三個,合計減持力度達到總股本的2%。

半年報中,TCL集團前十大股東淨減持的股東達到四個,合計減持力度達到總股本的2.7%。一季報,TCL集團前十大股東淨減持的股東達到三個,合計減持力度達到總股本的1.87%。

好在自2019年年初剝離終端及其配套業務到2019年年底,TCL集團的股價上漲了約87%,這恰恰表明,資本市場對TCL的轉型戰略是頗為認可的。

臨近“不惑”之年,TCL更名求新生

李東生的規劃是,以重組為契機,將公司主業拆分成兩部分:一是高科技、大投入、長週期的業務;二是智能終端業務。這樣一來,可讓大眾對TCL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其次,重組有助於在公司運營上進行節本增效,提升經營效率。在重組之後的2019年1-9月份,按照營業收入的備考口徑來算,TCL銷售收入是410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9.2%,淨利潤是34.9億,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3%。存貨週轉天數減少了5天,從49天降到44天,資產負債率重組之後是從68.4%下降到60.3%。

不僅如此,李東生還在進行著股票回購計劃。

去年,李東生拋出了近20億的回購和股票增持計劃,試圖挽回投資者的信心。2020年1月13日的早間公告稱,自首次實施回購至2020年1月10日,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回購5.65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18%。最高成交價為4.17元/股,最低成交價為3.13元/股,成交均價為3.42元/股,成交總金額19.34億元。

行業慣例?

對於企業更名一事,外界傳得沸沸揚揚,但這已經不是TCL集團首次進行“自我革命”了。14年前,李東生已經帶領TCL開啟了“本輪革命”的序曲。

2006年,李東生以“鷹的重生”為題,撰寫了5篇文章,反思TCL的企業文化和公司戰略。隨後,TCL開啟第一輪“瘦身”,砍掉了智能樓宇等競爭力弱的業務。2009年,李東生帶領TCL集團進入半導體顯示領域,斥資245億元投向華星光電(即TCL華星)項目。

這一步,TCL走對了。對於外界的種種聲音,李東生表示,挑戰和競爭是企業經營中所面臨的常態,而科技企業在追趕的路上,更是一刻也不能停歇,TCL集團還需要接力奔跑。

臨近“不惑”之年,TCL更名求新生

值得一提,企業更名,在家電行業實屬常態。

2019年12月,海信電器發佈公告稱,公司中文名稱由“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海信視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簡稱由“海信電器”變更為“海信視像”。

更早之前,2019年6月,青島海爾發佈公告,公司中文名稱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簡稱由“青島海爾”變更為“海爾智家”。

業內人士認為:“改名只是表面現象,背後折射的是企業戰略的全面調整。一直以來,中國家電企業無論經營範圍還是經營的產品,看起來都比較相似,很難體現不同企業的差異化個性。現在,企業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怎麼才能和別人不同?過去大家一窩蜂往一個方向發展,現在他們開始追求差異化定位和產品。”

來自雲掌財經 素材來源:北國網、金投網、高工led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