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山水诗词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主要特征是题材来源的广泛性、多元化及其意境世界的宏博与精奥。每一首山水诗词的背后都有一祯独特的风景。古人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高山、奔流、江海、世间万物,就是最普通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诗人抒怀言志的载体,都有着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象之美。传统山水诗词以自然特有的山水清音、万物欣欣向荣等意象,蕴含着古人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唯美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宇宙生命美妙的自然呈现,是山川草木、日月风云藉诗人妙笔而获致的美的律动。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一、什么是“物象”

“物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来说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 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

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

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

还有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如果在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 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呢?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如果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某些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这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什么是意象?

象,就指的是物象。 意,即指心意。而“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它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因此,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朱光潜写过一篇题为《诗的意象与情趣》的文章。他指出:“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

比如说‘树’字可以令人想到某一棵特别的树的形象,那就是树的意象。 也可以令人想到一般叫做‘树’的植物, 这是泛指而非特指,这就是树的意义或概念。

再比如说, “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而“烈马”就是意象了,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而“好人”与“坏人” 就是意象。

又比如 :“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那么“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哈, 这里的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 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 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 但“烈马” 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 如果我们在一首诗里面,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的话? 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的, 也就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

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的话,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 那么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哈。因此,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 所以选择恰当的意象进行表达,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之一。

我们大家都知道艾青吧,他在《诗论。意象、象征、联想、想象及其他》一书中说到, “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而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 那就是认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写作构思时的意中之象。

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 比如“龙”、“凤凰”、“麒麟”,“神仙”、“阎王”、“孙悟空”等等。。。。 还有传说中的其它一些禽兽,把这些东西写进诗里边去了,就成了“意中之象”,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这个物体是有的,也许是这里原本有的,可是这位诗人去的时候却没见到, 为了服务主题、营造意境的需要,诗人将它也写进去了,这也就成了“意中之象”

人们在使用意象一词时,含义会各不相同, 我们为了避免自相矛盾,“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 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 它与意境的不同之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中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 当然整个画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 那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单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意境,

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首词中,诗人用不多的笔墨就为我们勾勒了低小的茅屋、长满青草的小溪, 以及白发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一个个鲜活的景物与人物形象。 在诗人看来这些景物和人物都是那么朴素、宁静、和谐, 一个个人物都自得其乐,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生活理想与生活情趣的一个方面, 因而被他揽入诗中,所以上述景物与人物形象,也就成了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恬淡自足的诗的意境。 而且此诗的构思非常的高明, 大儿、中儿,都在正而八经地干活,惟独小儿在玩耍。 似对立而实统一,从而洋溢出了农家生活的乐趣。

三、什么是意境?

我们再来说说意境,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

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

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是格调低下,其实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统一。意就是思想感情,境就是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 更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

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 我们写诗,就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 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 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 “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 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 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 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 而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 “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 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 它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 这正寄寓著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而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充满理趣,说理的技巧十分高超。 苏东坡通过在不同地点观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 当然这也是他游览庐山所获得的感悟。 如果当时苏东坡不是通过借境达理来表现这一哲理,那可以肯定他的那首说理诗不会被人常常提起的。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