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几干年来,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在唐宋时期,这些节日已经呈现出以朝廷活动为主导的特征,社会意义更加明显。比如宋代规定岁时节日都要放假,其中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上元、夏至中元、下元、腊,各放假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清明、上已、立夏、端午、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放假一日。

后来随着人们对这些节日意义认识和评价的变化,各个节日放假时间有所改变,但主要节日休假欢庆,则成为惯例。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每当逢年过节,上至宫廷皇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将庆祝热闹一番。在这类节庆活动中,一些相应的礼俗也应运而生了,有的甚至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我们现在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春节。

现在有不少朋友都在抱怨,我们的年味是越来越少了。说着话我同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于是春节就变成了星期天一样。

想起我们小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放炮,可以趁着大人买年货的时候,顺便要两本自己心仪已久的小人书,而这些,离我们现在的孩子太过遥远了,他们丰衣足食,也不缺玩具,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小孩子甚至比大人玩的还溜,春节对于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期待。

不过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在我们国人心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份量,古代人过春节更是隆重,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吧。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古代也叫元旦、元日、元会元朔、正旦、新正、新春等,而民间称为新年。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蜡(zha)祭"。蜡祭是古人在年终举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报谢典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习惯上人们的过年活动往往进入腊月就已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

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并馈送亲友。《东京梦华录》卷十明确记载:"初八日,请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到除夕夜再接新灶王回来。

年前还要"扫年",即进行大扫除。它起源于古代人们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扫除秽气、晦气、穷气的重要活动。

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其时"士庶家不论贫富,俱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以析新岁之安"。

到了大年三十,则是准备过年的高潮。换门神、贴春联挂年画等各项工作都要完备。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门神据说原来是神荼、郁垒二神,因二神形貌凶悍,可以除害,其实只是两个武将的形象。

唐代以后,大多以唐初的两员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门神。据《道教搜神大全》所说,有一次唐太宗生病,听到门外有鬼魅呼号,便命令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身穿戎装站在门外侍卫,当夜果然无事。于是,就命画工绘出二人全副武装的画像,挂在官门上。从这以后,二将便成了辟邪的门神。

原来只是在大门上贴门神,后来也有在门上贴"福"字的,以求得福,但"福"字要倒着贴。

倒贴福字,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门上。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有一个家丁因不识字,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的福晋(亲王之妻)发现后,欲鞭打家丁。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的人,他怕主子怪罪下来牵连自己,慌忙跪倒解释:"奴才常听人说,恭王府福到了,如今大"福"真的倒了,乃吉庆之兆。"

管家借用"倒"字的谐音进行诡辩,显示了其随机应变的才能,也正好迎合了福晋希望佳节得福的心理。加之福晋听到过往行人都口中念叨"恭王府福到(倒)了",认为很吉利,不但没有处罚大管家和家丁,还每人赏了50两银子。之后"福"字倒贴成为时尚,正贴反而为人所忌讳。

春联是起源于古代的桃符,但明确命名为春联,却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清初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土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之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家家户户过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的春联主要是表示喜庆、祝愿吉祥的内容。除了门神、春联外,室内还要挂年画。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年画是由门神画演变而来的,但至少在宋代二者已经分流,年画进入厅堂居室。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其上画有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美女,故又称《四美图》。

明末清初,出现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三大民间木刻年画"中心。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福建漳州的年画,在套印上亦各具特色。传统年画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为内容,色彩鲜明,画面热闹,很好地烘托了节日气氛。因而直至今日,春节挂年画仍风行全国。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除夕与元旦是春节的正日,祭神祀祖是第一桩大事,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不断。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乃止,谓之天地桌。

这种祭神活动在老年间十分普遍,各阶层虽然陈设繁简不同,但大都要摆供烧香。正月初一通常从半夜子时算起。子时一到,就开始"接神",从此夜里不许熄灯。

接神一般是接财神或喜神。接神仪式是向财神或喜神的方向行百余步,焚香叩拜,然后挑灯引路,接入家中。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此外,还要燃放爆仗送年。凌晨首次打开房门,当即就要在庭前燃鞭炮放爆仗,以辟鬼邪妖祟,名之为"开门爆仗"。

爆仗就是爆竹,产生于2000余年前。当时古人用火焚烧竹竿,竹竿受热爆裂开来发出声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爆竹",唐代也叫"爆竿"。后来就演变成以纸卷火药的形式,称为"爆仗"和"鞭炮"。

用爆竹来辟鬼祟,其说始于汉代。据西汉东方期《神异经》载,古代西方山中有一种一尺多高的人形怪物,叫作山魈(xiao)。它不怕人,可是人要碰到它,就会发冷发热害起病来。这种怪物最怕声响,于是人们将竹竿放在火中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山魈就不敢来搅扰了。于是,爆竹辟鬼成为一种风俗。随着开门爆仗的声声巨响,各种祭拜和拜年活动就开始了。

正月初一吃水饺的风俗大约始于明代。至清代,"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举国皆然,无不同也。"(《燕京岁时记》)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饺子成为春节食品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馅里,用以寄托对新岁的祈望。如包进金如意,表示来年万事如意;包进糖和蜜,表示来年的日子更甜蜜;包进长生果(即花生仁儿),表示祝愿健康长寿等。

后来正月初一吃水饺主要盛行于北方,南方新年头一餐则有所变化。有的人家吃面条,寓意人人长寿;有的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也有的吃年糕,希求生活各个方面都一年更比一年高。

拜年正式开始后,先是在家内拜长辈,拜主人。《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

椒柏酒是用花椒和柏叶浸制的酒。古人认为,椒是玉衡星的精灵,拍是一种仙药,服用能使人延年益寿。因而向家长拜年并进椒柏酒,有祝贺长寿的含义。拜过家长后,各家各户都纷纷走出家门,往来于上司、同事、亲戚、朋友等处,登门拜年。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这是表示礼敬,联络感情,加强交际的重要活动。出门拜年时,路上逢人都应行礼祝吉。也有本人不出门"遣子弟代贺"的。

从宋代开始,在官员士绅之间,还流行一种"飞帖"拜年的形式。就是说正月初一家主不亲往,而是派仆人送贺東给亲威和友人。接到贺柬的人,也同样回拜。即使是平素无甚交往之人,也大多飞帖道贺。

《文待诏集》有拜年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明清时还时兴一种"拜盒",即将贺年片放在锦盒里送给对方,以示庄重。拜年一般是从初一至初五,如果初六至十五オ登门就是"拜晚年"了。


喜气洋洋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拜过年之后,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是大家或一家人围炉而坐,或出门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这种热闹,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