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為何古代王朝難破300年大關?

雨在下


翻來歷史記載來看,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沒有一個王朝有超過三百年的,這一切的原因很多人都歸咎於土地兼併、朝廷腐敗、外敵入侵以及統治者無能的等因素。

但我個人認為,這些看似造成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主要的問題其實是糧食和人口引起的矛盾。

糧食產量和人口劇增引發的社會動盪。

眾所周知糧食產量受耕地面積和糧食畝產量的影響,人口數量受戰爭和疾病饑荒等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把人口數量為一億作為分水嶺的話,那麼中國古代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

從秦朝到唐朝的1100年間北方人口占多數,而南方的土地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因此耕地面積一直在5億畝上下浮動,直到宋朝太突破這個數字。

而事實上,如果沒有天災疾病或戰爭造成的人口銳減,一個王朝反而不會超過三百年。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歷史上那些穩定發展的王朝時間大概只有三百年一半的時間,穩定的王朝建立不到一年內人口就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再次之後如果沒有其他因素人口減少,那麼就會開始發生內亂。

秦到隋的王朝更替。

秦隋兩朝的時間過於短暫咱們不提,東西兩晉加起來也不過155年也不用說。西漢自公元206年人口1300萬到武帝登基公元前172年人口增長到4000萬僅僅用了34年。

武帝時期北伐匈奴、開拓西域、收復南越、吞併朝鮮等一系列戰爭耗光了文景兩代的積蓄,也使得人口減少到了3000萬。

西漢人口在漢平帝的公元前8年達到頂峰,人口數量超過6000萬,這舉例漢武帝去世的公元前87年也不過78年時間。在這之後歷經王莽之亂到公元25年建立的東漢人口只有西漢的30%,也就是1800萬人。僅僅用了80年時間,漢和帝病逝時就恢復了西漢人口的巔峰狀態。

俗話說的盛極而衰就從以上的數據看的出來。因為在百姓在安居樂業的環境下生活,人口就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那麼糧食問題和人口問題就會產生極大的衝突。可以說,如果不是後來的漢羌戰爭以及天災疾病的原來是的人口銳減,東漢甚至挺不到後來的黃巾起義。

唐朝的糧食增長使的王朝存續時間最為長久。

為什麼自秦朝以後唐朝是持續最久的王朝?

因為755年的安史之亂僅僅用八年時間就讓唐朝的人口從開元盛世的8500萬下降到唐代宗的1700萬,其死亡率高達80%以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處於藩鎮割據局面,各藩鎮之間更是戰爭不斷。

但在唐朝時期南方的人口卻在持續的增長,超過唐代總人口的43%,這是因為從三國到隋末戰亂後,北方的人口大量遷移到南方。而育秧移植栽培技術的普及和曲轅犁的發明使用是的唐朝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糧食的增加就提高了唐朝可承受的人口極限,百姓不在因為糧食問題而對抗朝廷。

南北宋王朝短命的問題在於土地兼併。

南北宋持續的時間都剛好超過150年,這時間宋朝對兩湖的開發使得南方人口繼續增長,但宋真宗時期將佔城稻普及到了兩浙、江淮等,農業精耕細作的技術日益成熟,而其中鐵質的耕具的普及和各種農作物耕具的發明,是的農民的收穫大幅度增加。

在這樣的環境下,宋朝的平均畝產達到了2石,比唐朝時期增加了30%,這就使得雖然宋朝的土地遠少於唐朝,但養活了卻比唐朝更多的人口。宋朝時期對土地並不抑制兼併,鼓勵土地自由買賣、重視商業,是的宋朝時期在技術、經濟方面進入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時代。

北宋人口巔峰近1.2億,加上遼國的900萬和西夏、大理等,中國境內人口已經超過1.4億。如果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最起碼的宋朝百姓不會因為人口爆發而產生的糧食問題產生矛盾,那麼王朝將會持續超過150年。

但也是因為土地的兼併問題導致大多數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進而產生大量的流民,廂軍無法吸納如此眾多的人口。於是,兩宋時期總體雖然富庶,但農名的造反次數和頻率越來越高,而這也是王朝短命的其中原因之一。

明朝末期憂患在內不再外。

朱棣的靖難之役不過31年,中國人口就從元朝後就得到了恢復,洪武二十四年已經達到了六千多萬人。但之後的朱棣徵蒙古、吞越南、下西洋、修長城、建故宮、北京城、建武當山、大報恩寺、長陵等等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和工程建設雖然沒有引起大的動亂,但也抑制了人口的增長。

但在不久後的1449年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也先入寇京師導致明朝軍民死傷慘重;

  • 1519年寧王叛亂;


  • 1583年明緬戰爭;

  • 1592年寧夏之役

  • 1592年朝鮮之役;

  • 1599年播州之役;

中間還穿插了白蓮教叛亂以及和後金的大戰等等,在這裡軍師戰爭中明朝軍民死傷慘重,但每次都堅持了下來,雖然有外敵一直騷擾明朝,但明朝也都堅持了下來。

而唯獨明末的小冰河時期導致的北方連年大旱引起了農民起義,才是壓死明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北方農民田地顆粒無收,朝廷高層黨派林立、尸位素餐。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口和糧食產生的矛盾就極度的突顯了出現,人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而明末最大的憂患就在於國內的農民起義,並非對後金的戰爭。

清朝康熙王朝的“番薯盛世”。

清朝從建立就沒有停止過動亂,統一臺灣、準噶爾戰爭、和俄羅斯衝突、大小金川之戰、白蓮教動亂等等,在這些重大的軍事戰爭中清朝人口減少接近1億。

太平天國運動死亡近5000萬、陝甘屠殺死亡2000萬人,然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於東、八國聯軍進攻等,每次都是大批量的人口銳減。

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依舊屹立幾百年,就因為從康熙時代開始的番薯大批量種植,救活和穩定了數千萬的國人。隨著小冰河期的結束以及玉米在乾隆時期大規模的普及,中國糧食產量又有了飛躍的增長。

因為玉米、土豆、番薯等作物耐旱易存活,它們不與一般農作物爭地,這就進一步的提高了中國的耕地面積,人口的上限一下子提高到了4億多,“康乾盛世”並非空穴來風。

為何中國歷史朝代都撐不過三百年的原因總結。

從以上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朝代是否有土地兼併、朝廷腐敗、皇帝昏庸這些因素都無法阻止王朝在達到人口上限後走下衰落。

如果沒有疾病、戰爭、滅國或新增糧食產量,那麼一個王朝的存活時間在150年已是極限。其原因很簡單,人工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50年的時間就足夠讓人口增長到3倍,150年增長到27倍。

洪武年間的6000萬人增長到27倍就是16億,而以當時的糧食產量,就算把全世界的耕地都拿來種糧食,也不夠滿足明朝百姓的需求,這不是光靠通過武力爭奪土地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許多人喜歡把朝代滅亡的原因歸咎於戰爭、階級矛盾、土地兼併的原因,雖然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這些真不算是根本原因。民以食為天,一旦農民沒有吃的,那麼朝廷的根基就動搖的了,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因此說,王朝撐不過三百年的原因,主要還是兩個字:糧食。


大國布衣


縱觀中華五千年封建王朝,沒有一個王朝能擺脫300年國祚的宿命。自從秦朝統一中國以來,封建王朝便進入了這種魔咒循環,中國各個封建朝代,都過不了300年的坎兒,這似乎是一種宿命。

古代封建王朝似乎都有一個300年的大限,沒有一個王朝的存續時間可以超過300年。

秦朝歷經14年,二世而亡。

漢朝總共405年,可是其中夾著王莽的新朝14年將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210年;東漢195年。

隋朝也是歷二世而亡,只有38年。

唐朝共289年,中間斷了,夾了武則天的武周15年。

宋朝是不是大一統的王朝,現在眾說紛紜。如果按照大一統王朝,不能小於秦朝的疆域來算,宋朝確實算不上大一統。北宋還好,可是遼東和燕雲十六州,這些大一統王朝標配的國土一直沒有收復。到靖康之變,首都被金軍攻陷,徽欽二帝被俘,共計167年。

南宋偏安一隅的存在了152年。

元朝大一統時間98年。

清朝從努爾哈赤算起是296年;從改為後金算起是276年;從入關完成統一算起是268年。

歷史上封建大一統王朝持續時間最長的是明朝,從朱元璋稱帝到朱由檢煤山上吊,總共276年。

明、清兩代是最有可能打破這種宿命的王朝。明亡於內憂外患和天災人禍的打擊;清則是受到西方現代文明的強大沖擊。對於歷史上的封建王朝而言,300年是一個噩夢;300年是一個宿命,很多朝代都躲不過,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

首先,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主體是農民,老百姓追求的是溫飽、安逸、健康。

每個封建王朝剛開始建立時,都會吸取前朝的教訓,實行新的政策來緩解階級矛盾,並且效果一般都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逐漸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土地越來越多的掌握到地主階級的手裡,普通農民手裡沒有了土地,只能靠給地主種地賴以生存,如果遇上了天災人禍,就沒有飯吃。

歷朝歷代因為天災餓死的貧民不計其數,死人一多,必生大疫,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民不聊生,底層人民根本活不下去,只有起來造反。經過農民起義的衝擊和洗禮之後,王朝更迭,土地得到重新分配,於是農民又得到了土地。因為生產關係沒有變化,所以這種人地矛盾依然存在,隨之進入下一個循環週期。

其次,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演化,地方上的土豪隨著手上的土地越來越多,勢力也越來越大,甚至有了和中央叫板的資本,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便投身到反對現有政權的隊伍中,致力推翻現有的政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的君主實行子代孫,孫傳子的繼承製度,開國皇帝一般都比較厲害,否則也打不下天下。如果運氣比較好的話,這個朝代多出幾位明君,可能這個朝代還能多持續一段時間,但是,如果運氣不好,開國皇帝一死,下面即位的又是個“傻子”,那麼這個王朝也差不多廢了,就像秦二世而亡一樣。

所以說,這個制度就像賭博一樣,選到幾個能力強的接班人,這個江山還能持久一些,但如果選了個“秦二世”,“隋煬帝”那麼好不容易奪來的江山就被毀了。

歷朝歷代前面的皇帝都是開疆拓土,聖君也多產於此時,越到後面的皇帝,因為養尊處優,得到的經驗和見識越來越少,昏君就層出不窮。而封建王朝的興衰太依賴於皇帝一個人了,出現明君就會盛世,出現昏君就會民不聊生,接連出現幾個昏君就會亡國。封建王朝的亡國是制度的使然,從權力傳承的弊端,到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鬥,再到不可避免的土地兼併,隨著時間的發酵,每到一個不可調和的界點,就促使了王朝的滅亡。

歷史的規律正如諸葛亮所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舊的格局被打破,新的實力自由競爭,有能力者上位從而形成王朝盛世,既得利益者的固化和膨脹,會使銳意進取的王朝一點一點變成一潭死水,這就造成了王朝國祚不超過300年的宿命,打破宿命唯有對不斷固化和膨脹的既得利益集團施以重拳,維護公平和自由的競爭態勢,將資源分配給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人,古今中外莫過於此。








上善似水


王朝的興亡更替,其背後反應的是推動歷史變化的因素。

有人喜歡說王朝的滅亡是“氣數已盡”,我以前不喜歡用“氣數”這個詞,因為一說氣數,就給人感覺是神秘主義,說不清道不明。但是,中國古代王朝(秦始皇大一統之後的王朝)難過300年的事情,這個問題我花功夫認真研究過,大約得出了一些規律。我覺得“氣數”這個詞大概可以概括這些導致王朝衰敗乃至滅亡的因素。

為何王朝難過300年大關?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幾條規律:

  • 馬爾薩斯陷阱,人口與生存資料到了嚴重不匹配的程度,導致社會動盪變革。
  • 地球氣候週期性變化,致使生存資料大幅減少,加劇了社會動盪。
  • 王朝統治者和統治集團的敗壞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動盪。
  • 其他政權的侵擾加劇了社會動盪。
  • 古代王朝無法構建出穩定政體,遇到危機無法內部解決,導致必須推倒重來。

以上幾方面的主觀和客觀因素,最終導致王朝壽命有限。

下面我們展開來看看上述這幾點。

一、馬爾薩斯陷阱:土地數量有極限,而人口持續增長,最終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社會開始動盪。

先聲明一點:馬爾薩斯陷阱在農業時代是有效的。其基本理論是:王朝的人口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土地等生存資料卻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到某一極限後,生活水平下降,社會開始動亂;過多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中國的古代王朝,其改朝換代戰爭一般導致全國人口減少5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70%,非常殘酷。人口大幅減少之後,新王朝建立,此時人少地多,大量的荒地可以逐步開墾種植,人的生活水平開始穩步提升。

但是,土地總量有限,能夠開墾而擴大的面積有極限的,而人口增長卻遠快於土地的增長。我們用唐朝的土地和人口數據來說明問題。請看下錶:

(唐朝人口變化表)

唐朝人口從639年的1235萬,猛增到705年的3714萬,70年增加了3倍。後面到了752年的峰值5997萬,近50年時間卻只增加了不到一倍。古人不搞計劃生育,為什麼人口增速銳減呢?這裡就是基本生存資料在限制人口總規模。在峰值出現之後不久,大唐就爆發了755年的安史之亂,人口隨之劇減。

唐朝人口變化在古代王朝中具有代表性:初始人口很少,隨後猛增,之後增速放緩。此時也就是人口與生存資料產生矛盾的時候,人均物資減少,生活水準下降,隨著時間推移,動盪開始。唐朝人口變化,是一個典型的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示意圖)

二、地球氣候的週期性變化:遇到氣候變冷週期,則加劇了人類社會生存資料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導致社會動盪。

現代氣候科學對全球氣候的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的週期,對人類而言有超長的3億年、10萬年、4萬年、2萬年週期;也有中等的1500-1800年、200年週期;還有60年、11年的短週期波動。這些波動導致氣候在冷暖兩個週期中變化,當達到某個極端時,人類的糧食生產發生嚴重問題,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影響,這將加劇社會動盪。

大週期的氣候變化過程,大致如下:

太陽系在繞著銀河系核心運動的時候,其經過的旋臂區域是物質密集區,旋臂之外是物質稀少區。當太陽運動到旋臂區時,太陽系處於恆星系密集地帶,此時由於周圍星體對太陽的引力作用使得太稍有膨脹,太陽內壓變小,於是太陽內部的聚變反應減弱,造成太陽輻射的減弱。而此時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也稍有變大。另外,由於星系密集,星際空間物質增多,太陽光也被減弱。這三方面原因導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減弱。如果同時再趕上太陽活動週期年,地球將處於冰期。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相對位置變化,影響太陽輻射,此處說明一點:太陽系與銀河系旋臂有相對位置運動)

短週期的氣候變化因素:

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星體,太陽有一個黑子變化的週期,當太陽黑子活動處於極小期時,太陽輻射將減少。這個週期為11.1年。太陽活動起伏變化,導致地球氣候冷暖週期性變化。

中週期的氣候變化因素:

在地球內部還有一個巨大的氣候影響因素,這就是海洋的潮汐變化

海洋的強潮汐能把海洋深處的冷水帶到海面,使全球氣候變冷,這種情況形成的全球氣候波動週期大約為1800年。當日、地、月排成一線且相互距離最小時,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強而變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規模也最大,這時就會有更多的海洋深處的冷水被帶到海面。這些冷水可以冷卻海洋上的空氣,最終使全球氣溫降低。反之,世界就不會變冷。

潮汐高低潮還有200年左右的明顯週期變化。其中,1425年、1629年兩次峰值對應小冰期時期,1770年的峰值對應18世紀的低溫,1974年的峰值對應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變冷。特別是54-56年週期(太平洋十年濤動週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古代氣候變化與中國的王朝更替)

結合如下的一萬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統計表,我們可以看得更加明顯且清晰:

(一萬年來地球氣溫變化與中國王朝更替)

從上述氣候知識來看,最近一千年的氣候變化的週期在200年左右。而這恰好基本與中國古代的朝代變化相吻合。

其中的邏輯是:氣溫變低,導致糧食嚴重減產,人無法生存,社會就開始進入動盪期。

三、人的因素:王朝統治者個人能力敗壞、統治階級的集體腐化加劇了社會動盪。

中國古代王朝,一般其第一第二代統治者都經歷過戰爭和動亂,他們能體恤民間疾苦,個人慾望會比較收斂。之後到了第三第四代人,也勉強還算湊合,沒有經歷過,也被經歷過的人教導過。到第五代開始基本就嚴重脫離現實了,再加上此時國家發展了近百年,社會富裕了,統治者個人慾望也膨脹起來。比如那個嚴重脫離社會“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上行下效。皇帝帶頭膨脹,那些貴族和官僚們也基本保持與最高統治者一致,大家一起腐敗,競相比賽豪奢鬥富。這樣,社會土地兼併嚴重,富人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如果最高統治者還有一些個人特殊愛好,比如隋煬帝的巡遊、宋徽宗的花石綱、明成祖的下西洋、乾隆的下江南,那麼統治集團的敗壞就加劇了。同時,各級官吏藉機盤剝百姓也就更加嚴重了。這都激化了社會矛盾,或者說階級矛盾。

假如遇上好大喜功的,征服慾望強的,也會加速社會矛盾激化。比如漢武帝打匈奴、隋煬帝打高麗、唐玄宗瘋狂拓邊,等等。

按時間上計算,西漢在第五任漢武帝身上、西晉在第四代(第五任)統治者晉惠帝身上、唐朝在第五代唐玄宗身上、宋代在第六代宋神宗身上、明朝在第六任明英宗身上,都發生了大問題。這個從“治”到“初步混亂”的週期大約在100-150年,隨後,王朝依靠慣性還能前進一段時間,進入王朝末期。

整個統治階級的低能化、腐化,促進社會動盪,也助推了王朝的覆滅。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四、北方遊牧政權和西方文明的侵擾加劇中國王朝內部社會動盪。

在中國古代,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中原王朝的侵擾。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為了對抗這些侵擾,中原王朝必然要增加軍事開支,這些開支最終當然是百姓負擔。負擔加重,也會激化矛盾。

對於草原政權來講,氣溫變低對他們的生存影響更大。他們會加大對中原的侵擾力度,這中因素往往與氣候因素、人的因素疊加起來,大大增加中原百姓的負擔,這時往往就是改朝換代的劇烈動盪期

比如漢武帝對抗匈奴,最後打得戶口減半,社會凋敝。比如明末未來對抗滿清,加徵練餉、遼餉,對抗流民加征剿餉,還要提前徵收好幾年。這些都極大地加劇了社會矛盾。

(遊牧政權對中原王朝的侵擾)

到了清朝末年,則是西方海洋文明來侵擾中國。這加劇了大清內部的社會動盪,比如鴉片戰爭就是太平天國起義的主要誘因之一。

五、中國古代王朝無法構建出長期穩定政體,遇到危機無法內部解決,導致必須推倒重來。

中國古代進入郡縣制大一統之後,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變化上,有一個大趨勢,那就是:中央權力越來越大,地方權力越來越小。

秦始皇廢黜了所有的分封,後來漢朝立國後,又開始分封了。主要是劉邦考慮功臣權勢太重,分封藩王以制衡功臣。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功臣們沒怎樣,藩王們卻造反了。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漢武帝時期採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議,把藩王的地盤一步步縮小,終於藩王無法威脅中央了。

後來,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成了政治的主流力量,世家大族的聯合,能夠左右政局、甚至改朝換代。直到隋唐時期,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唐朝的政治基本上是世家大族與平民官僚各半的樣子。

後來經過藩鎮割據混戰、五代十國大戰之後,世家大族終於被徹底消滅。從宋朝開始,中國的政治徹底分化為兩極,一頭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另一頭是碎片化的自耕農,沒有中間力量層。

所以,我有一個比喻:從宋朝開始,古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就像是山與沙。

中央皇權是高山,很難撼動。地方沒有了封建領主,全是自耕農和地主,整個是一盤散沙。偶爾風大一點,地方能形成一個個小沙丘,但是永遠無法與高大的山相比。直到發生大地震,山塌了,沙子裡聳起了新的山,才能完成一次新的平衡。

中晚唐的藩鎮力量是地方力量制衡中央皇權的最後機會。但可惜的是,藩鎮與皇權博弈了150年,始終沒能走出你死我活的博弈邏輯。

類似於英國那種貴族結成聯盟,最終與王權達成平衡的機制,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形成。他們的鬥爭是在一個政治框架內進行的、有限程度的鬥爭。這讓戰爭的烈度很低,人口不會因為戰爭而大幅度減少。當國王與臣民的鬥爭到一定程度後,大家就坐下來談判,約定好各自的權利義務後共同往前繼續。暴烈的掀桌子游戲在英國曆史中很罕見。

最終,經過五代十國的大戰亂,徹底把封建領主這個群體消滅了,中國從此進入了皇權極度膨脹的時代。到了天災人禍一起來的時候,王朝社會矛盾大爆發,在這種缺乏穩定政體、勝者為王、多者存一的政治鬥爭中,老王朝必然要被推翻;各路群雄也是死磕到底,看誰笑到最後。

中國古代的政治可惜在這一點,社會如一盤散沙,民間缺乏力量制衡皇權。同時,中國古代也沒有發育出“權利”、“義務”這些概念。始終在治亂循環中走不出來。

結語:多種因素的綜合,讓王朝難破300年。

王朝發展導致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劇,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這是導致王朝覆滅的第一因素。在這個因素之上,如果疊加了氣候變惡劣、統治者腐化、外來侵擾加劇等因素,則王朝覆滅在所難免。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天時(氣候)變化和人慾望膨脹的變化,導致古代王朝的普遍週期是200年左右,而不是300年。你看西漢、東漢,北魏、南朝、南北宋、遼等,都在200年左右,反而唐、明、清卻是個異數。

這裡簡要解釋一下。

唐朝因為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龐大和強盛,依靠其慣性能向前多走一些距離。深入瞭解的話,實際上從唐憲宗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唐朝中央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因為唐這個正統在,底下又沒有哪一方有足夠的力量把整個社會重新洗牌,因此唐朝又多存在近100年。

明和清,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制度成熟之後的社會,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力很強。再加上北方草原的內亂(明時),因此明能夠延續得更久。清則統一了草原、中原、高原和西域,因此其外部威脅更小,稅負低,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到來,恐怕清還能延續更久。

實際上,從王朝生命週期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推動歷史發展的“第一因”,這就是人性與天道反覆博弈。

人性總是充滿了慾望,慾望爆發(統治者的膨脹、普通人的多生多養都是慾望)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共同導致社會動盪。而天道所追求的是秩序,你看天體運行多麼規律、多麼秩序井然。天道在人類社會中的表現也是秩序。天道通過它在人心中的力量(德),讓人類已經失序的社會加速走向新的秩序。人類的歷史就在人性與天道的反覆博弈中前進。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熟讀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活不到300歲,似乎國運300年就像是一道坎。中華歷史五千年,各式各樣的王朝政權不知出了多少,但是一一數過來國運超過300年的王朝不超過十個,還要加上夏商周這三個奴隸制國家。其中漢朝分為東西兩漢,國運加一起超過400多年,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劉秀算是開國皇帝,東西兩漢的政權並不能連貫一起,真能勉強算一個朝代,才超過了300年。

秦朝15年,三國時代從曹丕稱帝開始算61年,晉朝也分為兩階段,加一起國運還沒有200年,隋朝國運不到40年,唐朝290年沒能邁過300年這個坎,五代十國曆史加一起73年,你想不到的是被所有人輕視的宋朝國運卻超過了300年,雖然宋朝分南北宋,但是從政權都是一脈相承,所以說宋朝是繼夏商周後唯一一個國運超過300年的國家。元朝雖然強大但是國運也只有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

看完這些數據你是不是很驚訝,就連唐朝都不能逃過這個怪圈,可宋朝卻可以。從歷史時間上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奴隸制國家過渡到封建制度國家後,朝代的國運就開始大幅下降,所以說一個國家的制度決定了國運的長短。那封建制度到底有什麼弊端,幾乎所有的朝代都只能在300年這條線下徘徊呢?道理其實真的很簡單,中華民族是農耕文明,百姓只要有地種,收穫的糧食夠自己活下去,農民就會老老實實的繼續種地,當農民都活不下去的時候,那這個國家也就到了毀滅的時候。

只要農民不造反,一個朝代就不會從內部開始毀滅,宋朝的毀滅就是個意外,好不容易在女真手裡活下來了,結果殺出來一個鐵木真將女真和宋朝一起毀滅了,這是不可抗力。土地兼併就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土地兼併就像是蛀蟲,一口一口的將一個國家吃完了。一個朝代建立後,開國皇帝肯定要大肆分封,這樣一來全國各地都有了貴族的存在,這就是封建王朝毀滅的第一步。

貴族得到土地後,便可以吃封地的稅賦,農民要拿出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給這些貴族。但是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財富能繼續增長。一開始總會有些農名因為種種原因急需錢財,比如看病。而那些封地的貴族恰好手裡有錢,農民獲得錢財的方式,只有將手裡的土地賣給貴族,然後再從貴族手裡租地種,這樣一來農民一年的收入大半都要進了貴族手裡。一段時期之後,貴族就會採用巧取豪奪的方式從農民手裡奪得地契,長此以往下去,全國的土地一大半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農民每年幸苦勞作,只能混個不餓死的下場。

到了這個時候,一個朝代就走到頭了,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大批農民起義便會蜂擁而起,農民都快要餓死了,還不如造反而死。一個朝代就這樣走到了命運盡頭。而這個發展的歷程,正好是200多年到300年,這才造成了大部分朝代的國運都超不過300年。





君哥瑞福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自從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實現大一統,開創封建社會以來。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清朝276年、明朝276年、唐朝289年、兩宋320年、兩漢合計405年。宋由南北宋組成、漢由東西漢組成。古代王朝很難突破300年的大關。

那麼,為何封建社會那麼難以突破這個魔咒?

一、君權高度統一

古代的大部分權利都集中在中央、而中央又集中在皇帝手中。所以,皇帝的品行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的統治。前期的君王都是打戰出身,所以知道居安思危,也會在很大程度。後期的君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夫人之手,所以品性道德甚至身體素質不如前期皇帝。

二、權力交接問題

後期的皇帝權力交接過程中會存在諸多問題。皇帝可能會被各種毒害殺死,甚至幼子繼位被權臣奪權。在權力交接過程中很容易導致政權的混亂,這種問題也是處在後期的君王身上。

三、百姓人數激增

和平時代,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人口數量會急劇增加。但是土地數量是確定的,等到人口數量超過土地的承載量,那麼就會發生資源不足,導致對資源的爭奪,戰爭的發生,也很大程度上讓政權覆滅。

四、少數民族入侵

少數民族的入侵對於中原的政權也是極大的威脅,很大程度上削減中原王朝的實力。宋朝亡於金元、明也亡於大清。但也是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相互交錯,才成就了現有的大一統的國家。



造成王朝覆滅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正如開頭所寫的那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務齋


到也不是難突破300年大關卡,王朝不超300年,其實是大漢之後的事

比如傳說中的夏朝,他們家享國祚400年;那個酒池肉林的商紂王家,享受了600年國祚;建立大周王朝的西伯侯姬昌家,足足享有800年江山

這三家哪一家不比300年高?

不說這三家,就算漢高祖劉邦家的大漢,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后220年,也是有422年的國祚

對比那四家,我們來分析一下唐明清三家為何沒有超過三百年

首先,有一點極大不同,很容易看出來,那就是這三家比那四家少了諸侯國

夏朝太遠,我們不清楚狀況,大商我們知道,他有東南西北四大諸侯領銜的八百諸侯國;大周呢也是開國就分封,到春秋時有春秋五霸,戰國時有戰國七雄,在這些雄霸之下,還有不計其數的諸侯封地;漢朝呢,劉邦搞死自己分封的異姓諸侯後,馬上就搞出來了劉氏子孫的諸侯國,還下個非劉氏子孫不得封王的旨意……

對比那四家,唐明清三朝全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雖然大明搞出了個封國,大清也搞出個三藩王,但他們不是很早就拿掉了嘛

其次,還有一點極大不同,不過得想一想才能看出來

上古先民,大家過的日子基本是茹毛飲血,絕大部分的人每天光搞飽肚子就花費了全部的時間,壓根就沒什麼時間搞什麼讀書寫字吟詩作畫。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罷,這些全都掌控在諸侯王或者祭祀或者那些士大夫手中,就算到了漢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文字還是記載在竹簡上,成本很高,普通人家想讀書,難

讀書難,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然都是文盲、民智未啟,而民智不啟,老百姓只能像羊一樣被放,不會反抗。比如說,漢朝時,大點的官員都叫牧,有徐州牧、荊州牧

而大漢之後,文字已經記載到了紙張之上,雖然成本也高,但相較於千金難求的金文、甲骨文、竹簡文,紙質書本老百姓勒勒褲腰帶,已經看的起了

有書讀、有字識,老百姓民智大開,民智大開的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時,忍耐之後自然要發起抗爭,去改朝換代

綜上,漢之後,封建王朝不超三百年也就說的過去了

當然,並不是說中央集權比分封好,像分封王朝,雖然時間長,但他們國祚大部分都處戰亂時間吧,什麼八百諸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沒一年不打仗的,都打出狗腦子了


靈石蘊珠寶


一個王朝的建立,就是一個貴族集團的崛起,歷朝歷代,概莫能外!

然後,就是貴族集團財富的積累,一代、一代、又一代!

300年,大概10代人。

貴族集團人口,幾何級數裂變,需要的財富,也是幾何級數的裂變。

但是,社會財富終究有限。

於是,貴族集團內部分裂。

被壓迫老百姓也窮則思變——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於是,亂世來了。

於是,舊王朝顛覆,新王朝誕生。

新的貴族集團,誕生,開始下一個週期……

以史為鏡,這個道理貴族們都知道,可是人性本貪。

貪慾,從來都在戰勝理智。

這就是人性的悲哀、王朝的悲哀。



劉記二大碗高粱酒


私有經濟的過度膨脹,是歷代王朝更替的原因。

孔子說:殺一人,一百個人贊成,當殺之。毛澤東深領其義。所以:殺富濟貧,殺一個彭霸天,得到多少人的擁護。而蔣介石保護一個彭霸天,失去的是民心。所以,保護有錢人的皇上,是失去民心的,必定滅亡。

毛澤東革命成功的經驗,告訴人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個人的天下。

孔子的話,毛澤東的實踐,歷代王朝的滅亡,證實了,保護有錢人是必定滅亡的。私有經濟是歷代王朝滅亡的原因。


京城名醫張一帖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換言之,每一個沒有突破三百年壽命的朝代都有獨屬於它自己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更沒辦法總結出什麼規律來。

就以唐朝、明朝和清朝為例。

唐朝滅亡直接原因是黃巢之亂,可要說黃巢之亂時唐朝中央究竟有多大的責任,我覺得也未見得。

為什麼呢?

因為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中央與地方就處於一種分治的狀態,唐朝中央在安史之亂後已經很難完全控制地方勢力。

比如說土地兼併,唐朝中央也就只能控制關中與兩京等有限地區,如果這些地區爆發起義,那可以說是橫徵暴斂導致;可是黃巢起義發生于山東,那屬於平盧淄青節度使轄地,你說這和唐朝中央關係大嗎?

而黃巢起義打破了唐朝中央與地方100多年的默契,使得地方節度使開始互相兼併,而東南地區原本朝廷是可以控制,結果黃巢起義後東南地區也冒出一大堆大小節度使,分割東南財源,使得東南財富不再向關中運輸,緊接著四川、河中鹽池等財源接連丟掉,這樣一來唐朝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按照唐代自然衰落軌跡,雖然最後可能還是避免不了滅亡,但是挺過300年是沒問題的,可是黃巢起義過於猛烈導致唐朝中央與地方平衡被打破,以至於最後的滅亡。


明朝吸取了唐宋的教訓,對於軍隊控制甚至比宋朝還嚴格,而且從朱元璋當上皇帝的那一天開始,朱元璋就無時無刻不在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可以說明朝政府控制力是歷代最強,崇禎十六年,一個縣城的小吏就敢向一個擁兵萬人,馬上要去北京勤王的豪強索賄,索賄不成還敢告這個人謀反。這都是明朝朝廷控制力的表現。

但是明朝誰能想到東北滿人崛起這件事啊?

明朝雖然最後看似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但事實上明朝是亡於外患,如果沒有東北軍事形勢的惡化,屢次慘敗於滿人,不得不加徵遼餉,不得不增加軍費開支,那麼李自成等農民軍絕對不會到歷史上那樣的規模。

如果沒有滿人崛起,或者薩爾滸之戰明軍順利的戰勝滿人,那麼我覺得明朝突破三百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明朝滅亡的原因和唐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清朝確實是集2000多年封建王朝經驗之大成者,確實可以說清朝完美的規避了歷朝歷代滅亡所有原因。

清朝沒有強大的宦官集團,也沒有強大的外戚,更沒有權臣,也沒有軍頭,傳統意義上的王朝邊患被清朝全被解決了。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清朝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遇到了西方文明的東擴。

清朝滅亡表面上是因為辛亥革命,其實深層次原因是對近代化應對不利,這又和唐朝、明朝滅亡原因完全不同。

綜上所述,雖然歷朝歷代少有超過三百年的王朝,但是這些王朝之所以滅亡都有各自獨特的原因,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共同的規律。


蘭臺


嚴格來來說,秦朝以後的朝代都沒超過300年,其中原因有很多,我來說點我認為的幾點原因,第一個是環境原因,不難發現朝代的滅亡之前幾年都會出現糧食短缺等自然災害,且這段時間地球溫度不是寒冷就是變暖,導致農民吃不上飯,民不聊生,第二朝代都是封建制度,這也埋下了滅亡的種子,由於重農輕商,國家的稅收主要靠農民,主要從農民身上徵收,但是科技水平低下,農民收入主要靠耕地收成,而這個又靠天,一遇到災荒年,不餓死都難,國家也收不到錢,國家想增加稅收,就出臺各種稅,想法從農民身上徵收稅,這就導致農民和國家站在了對立面,第三既得利益群體,哪些貴族和官員為了自己利益逃稅,比如人口稅等,

比如國家有一百萬人,那麼國家本該收一百萬人的人口稅,但是這些官員貴族瞞報,比如某貴族有一千人,所以該交一千人的稅,但是它只交三四百人的稅,把哪些六七百人當作奴隸等,不去登記戶籍,也就是說本來實際有一百萬人的國家,國家以為只有三四十萬人(因為登記戶籍就只有那麼多,稅只按這麼多人來收),但是這多出的人也需要消耗糧食,這些人勞動生產大部分被貴族和高官掠奪了,他們越來越富有,而更加向底層人民剝削,比如以前10個農民滿足一個貴族,由於貴族變得更加奢侈,現在需要50個人,所需剝削更多人,於是就這樣增加傭人,但不登記戶籍,把本該屬於國家的稅收入全部截了下來,國家收入沒增加,但是要維護人民生存的開支增長了,當國家支出過於收入,就會激起民變,再遇上自然災害,餓死許多人,再遇到貴族高官不滿足現狀,揭竿而起,百姓為了生存也就跟著造反,這幾個因素同時出現基本不會超過三百年,同時出現這幾個原因,基本就離亡國不遠了,所以所有朝代都沒超過三百年,一時天氣,二是國家制度決定,三是人為的因素,還有你看中國的朝代,存在超過百年的,基本都在五十到一百年內就出現盛世,也就是第二、三代皇帝時,再過五十年左右,盛世達到頂峰,開始走下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