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打赢“生命保卫战”——记战“疫”中的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肺一科主任刘斌远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猝然来袭,让春节的喜庆降至冰点,悲伤由武汉出发蔓延至邯郸。邯郸市传染病医院作为邯郸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霎时成为防控疫情的主战场。肺一科的19人团队是全市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在阵地最前沿,与病毒近身肉搏。随着首例患者治愈出院,人们不再对新冠病毒谈虎色变,千百万邯郸人透过阴霾看到了曙光。

正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19人团队的领头人——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肺一科主任刘斌远,就是“最勇敢的人”之一。

打赢“生命保卫战”——记战“疫”中的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肺一科主任刘斌远

走上“战场”,我们就是战士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牺牲两个字似乎离我们很远了。

跨越时空,不同的“战场”,同样的战士。19人团队中的刘斌远和护士长徐瑞香、申晓晓、许昕4人参加过抗击“非典”和“甲流”。

“我一直关注着武汉疫情,搜集相关资料,出于职业敏感,我想尽快认识这一疾病,去摸一摸这未曾谋面的老虎屁股。”刘斌远预料这场战“疫”将不同凡响。

1月21日,邯郸市紧急成立了市级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刘斌远应召入组。大年三十晚上,战斗的命令下达了,他顾不上和家人解释,拎起行囊,火速到病区与护士长一起带领科室人员奔赴“战场”,其他医生和护士也迅速集结到医院。当晚,他们便接诊了我市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战“疫”就此打响……

谈起在隔离病房的21天,刘斌远平静而坚定,“肺一科团队战胜过‘非典’和‘甲流’, ‘新冠肺炎’来袭,我们责无旁贷,阵地不能失守,上了‘战场’,我们就是战士!”

没有谁生来英勇,只是坚毅地选择了无畏

毋庸讳言,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但其残酷程度不逊于任何一场战役,医护人员的感染率在3.8%。冲锋陷阵,就意味着会有流血牺牲。

紧接着两例、三例,患者越来越多,战“疫”越发激烈。患者发热、咳嗽、恶心、腹泻,还有基础病,每天病情变化无常。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随时到病房观察病人、解决病情,别说为了测病人的餐后血糖错过吃饭,因常在半夜救治病人,二十多天几乎没睡过囫囵觉,头几天更是在会议室打的地铺。生死时刻,需要超越职业的大爱和大义。

武汉患者死亡的数字在增加,未知的病毒更让人恐怖。刘斌远是大家的主心骨儿,他化冷静为力量,用语言这剂强心针,让同事和病人有安全感:“病毒都是欺软怕硬,就像跷跷板,你的信心和抵抗力强了,你就胜利了!”

“刚开始,旧的经验总是被打破,但新的治疗方式尚未被探索,每拍一次CT,看到患者肺内炎症在进展,大家的心就下沉一点。这时,省级专家来了、市级专家来了、中医专家来了。大家共同会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终通过‘一人一方’‘一人一团队’,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终于,病人的发热退了,咳嗽轻了,恶心、腹泻好转了,CT显示肺内的炎症消退了,咽拭子检测病毒转阴了。紧接着,一例例康复的患者开始出院。在我们英勇的白衣战士面前,打退了新冠肺炎这只老虎的一轮进攻,给我们打赢这场阻击战增强了信心。”说起一轮抗疫的过程,刘斌远既有伤心又有兴奋。

“你问我怕不怕?当然怕!但我得带头儿稳住阵脚!”

没人谁生来英勇,只是坚毅地选择了无畏。他们把“防护服”不仅穿在了身上,更是穿在了心上。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心头,始终亮着一盏理想主义的烛光

早在1984年,21岁的刘斌远从承德医学院毕业,就到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踏入了肺病领域,并深耕至今。这个世界变了吗?至少,刘斌远没变。他坚定着心中的方向,向着医学的高峰不懈攀登。

1998年4月,刘斌远接到任务到市内一大型企业医院会诊,患者酒后昏迷一月有余,之前,市内医院的名医会诊后也没能明确诊断,治疗方案悬而未决。仅是一名主治医师的刘斌远没有被名医干扰,更不惧诸多质疑,仔细分析患者的各项检验结果后,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刘斌远大胆地把病人接到传染病医院,探索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隔日亲自为患者做腰穿。一个月后,患者终于摆脱了死亡的阴影清醒过来。三个月后,患者慢慢能下地走路了,半年后终于痊愈出院。

门的后面,可能是一堵墙,也可能是另一扇门。跌跌宕宕,起起伏伏中,刘斌远把对医学的追求镌刻在心灵深处。

打赢“生命保卫战”——记战“疫”中的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肺一科主任刘斌远

关心病人,远比关心病更重要

在滚滚红尘中,坚守质朴的初心,这就是刘斌远的辩证法。

记不得有几次了,抢救命悬一线的大咯血窒息病人时,来不及用开口器的刘斌远直接用手去抠病人口腔的瘀血块,病人意识逐渐清醒后,他的手指却被病人无意识地咬伤,白大褂也沾满了血迹。

刘斌远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有时一夜几次被叫醒,爱人心疼他,他解释说电话那头儿可能性命攸关啊!他为此患上了失眠症。肺科的病人多来自农村,到医院就快中午了,为了让病人午后能赶回去,刘斌远经常加班加点为病人看病。他想方设法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能在门诊看就不住院,能用一种药就不开两种,能用最简单方法诊断的绝不做大型检查。2012年,临漳县重症肺结核患者王某一家四口患肺结核,她因咯血没钱住院而求助于媒体。媒体将情况反馈给院长后,刘斌远到临漳将病人按“先住院,后交钱”的模式接来住院。两周后,病人的病情好转,一个半月后就治愈出院了。住院期间,刘斌远多次帮患者联系媒体,争取爱心救助,并带头为病人捐款,得到燕赵晚报、搜狐网、新浪网的争相报道。他的身体力行,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医者的仁心。

小家与大家,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这个世界上,个体的力量终归是弱小的,唯有爱心的接力才能使弱小变为强大,来自各方的关爱支撑着信念,温暖着心田。

刘斌远的心脏放有4枚支架,需每天服药。他85岁的老母亲刚做完膝关节手术,正重新学步,当然希望儿子膝下尽孝。但这位有35年党龄的老妈妈明理地说,“儿啊,我需要你,可病人更需要你,去吧,要当心呵!”患心脏病的妻子张宏艳时刻揣着速效救心丸,在他上前线的第三天就犯病了。婆媳俩也不敢给他打电话,每天关注实时疫情,关心着亲人的安危。

“家里口罩够用吗?用我给你单位打招呼请假吗?”2月11日上午,市委书记高宏志看望慰问刘斌远的家属,感谢家人的辛勤付出:“他们在前方安心奋战,离不开后方家人的鼎力支持,支持他们就是支持防控大局。”

只要疫情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次上阵

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在市传染病医院36年间时光匆匆,即使披荆斩棘,刘斌远的医学信仰从不曾老去。

一直受到源于内心深处信念的支撑,他们是挡在新冠病毒和群众之间的“防火墙”,把人民的生命扛在肩头,用医术仁心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光芒。

全市仅剩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仍在住院治疗了,他始终保持亢奋。“我的战友还在战斗,战‘疫’还没有画句号。第一梯队圆满完成了任务,医务人员零感染,病人零死亡。

“我们只是暂时休整,只要疫情需要,我们随时准备上阵!”

刘斌远的家离邯郸市传染病医院及医学观察的酒店直线距离不过500米,但他和母亲、妻子已经一个半月没见面了,咫尺亦天涯,心却贴得很近。他推开窗,看到天空有鸟儿飞过,一丛鹅黄的迎春,正和希望一同向着太阳盛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