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上的大理国强大吗?

果果的小饼干


公元1038年,一个使者来到了大宋的国都,开封。

他这一路跋山涉水,连行数月,穿越大半个中国。如此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只为完成国君托付的使命:

让大理国成为大宋的属国。

大宋时任皇帝宋仁宗热情地见了使节一行,与使节亲切交谈,并请使节向大理国君主转达诚挚的问候。

不过,对于内附藩属一事,宋仁宗却笑了笑,摇摇头,摆摆手,说了一句“很惭愧”,紧接着什么自己功德尚浅啊,幽云还没收回来啊,黄河近来老是决口啊等等一堆理由。综上,“所请宜不允”。

送上门的小弟,居然不收?这是何道理?

对此,最爱君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此次大理国出使请求藩属大宋,已经是第9次了。

近30年后,大理国又派使者带着金装碧玕、毡鬣刀剑、犀甲皮、鞍辔等宝贝来大宋朝贡,依然请求大宋皇帝赏个脸,给大理国一个藩属国的地位。

大宋时任皇帝换成了宋神宗。对远道而来的大理使者,宋神宗依旧热情款待,但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册封大理国君主。

这是第10次。

什么叫爱得深沉、爱得执着?什么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大理国给各位正在找对象的朋友,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大理和北宋

1

说起这大理国,大家伙儿一定都很熟。

——金庸的小说谁没看过啊~

想当年段思平文治武功,建国大理,又创枯荣神功、一阳指、六脉神剑,从此大理段氏威震武林,成为江湖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天龙八部》中风流多情的段誉,以及保定帝段正明、镇南王段正淳、“恶贯满盈”段延庆,还有以及《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一灯大师段智兴,皆是段氏一脉。

最爱君的主业是解读历史。小说中的情节固然精彩,真实的历史一点也不逊色。

公元937年,后晋石家刚刚得了中原的时候,远在西南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董氏、高氏等家族,起兵反了当时控制云南的“大义宁国”,领兵围困都城。大义宁国军队据河守桥,段氏军队攻不进去。在两军相持之际,段思平忽得一洗衣女子指引渡河地点:

“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借着女子指点,段思平顺利渡河,攻灭大义宁国,建立新政权,国号“大理”。

自唐朝时期的南诏灭亡以来,在彩云之南建立的政权有“大长和国”“大天兴国”,以及“大义宁国”。三个政权都十分短命,一如中原的五代。直至段氏建立大理,云南方才安定下来。

在搞定国内局势的同时,段思平还密切关注着北方局势:经济上,大理国要生存,必须依靠与中原政权的贸易;政治上,如果不处理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那很可能就步南诏的后尘,在持续不断的战争中自我耗竭。

唐朝与南诏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5年后,孟氏后蜀为宋所灭:宋与大理接壤了。

虽然不知道这个中原政权会不会像前五个那样,成为速立速灭的“第六代”,但稳妥起见,还是要对新政权表示友好。于是大理对大宋,“恭贺平蜀”。

三年后,大理再次联络,请求与宋通好。

然而,面对这个建立在昔日南诏土地上的政权,宋朝反倒心有余悸。

在宋朝君臣看来,强大的唐朝之所以灭亡,表面上是因为黄巢起义,但实际上却是与南诏长期剪不断理还乱、时打时和的关系,将大唐拖垮。

在后来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中所言“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便是这个意思。(最爱君注:南诏入侵安南,唐朝从徐州调兵三千开赴安南,其中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调回原籍,但是六年过去了,还没有换防,桂林戍卒群情激奋,起兵反抗,沉重打击了唐朝。所以说,桂林兵变,源头还在南诏这里。)

有了这样的认识,宋朝定下了与大理“老死不相往来”的国策。

根据明朝杨慎《滇载记》,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之祸起于南诏,便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自此两地隔绝。

剧照:宋太祖赵匡胤

2

流水虽无情,落花仍有意。

面对宋朝的疏远和冷落,大理却表现得热情似火。要不然也不会先后10次、如此频繁地送礼递情书。

最爱君上面提到,出于贸易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大理有意与宋朝通好,建立良好的关系。事实上,终北宋、南宋三百一十九年的历史,大理的确从未与宋为敌,不像唐朝时期的南诏,经常在唐和吐蕃之间朝秦暮楚。

不过细细想来,假如只是因为经济贸易、国家安全的原因,大理完全犯不着这样巴结大宋。

经济上,虽说大理不是宋朝的藩属国,大理的国君没有受到宋朝皇帝的册封,但其实这一点也不妨碍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互市什么的一直都有。尤其,大理产马。这对缺少良马的宋朝来说正中下怀。

在四川和广西,宋朝都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出台了相应政策,用以支持与大理的马匹贸易。比如在南宋时期,宋朝在广西与大理互市马匹,据记载:

“自建炎以后,至淳熙五十年间为最盛,每求以千五百匹为定额,每匹价银三四十两至六七十两。交易额约七万两为常……”

而国家安全问题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宋朝都不搭理你,你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所以大理为什么一定要贴大宋的冷屁股?

真正的答案就在大理的国内政局。

大理从立国至寿终正寝,国内统治阶层各派之间,矛盾是非常尖锐的。

早在段思平建国之初,为了答谢帮助自己夺取政权的各大家族,比如高氏、董氏等,段思平大行分封。结果大理国内诸侯林立,东方的鄯阐府以高氏为最大,西边的洱海地区则以杨氏家族拥有的领地最多。

在剧烈的派系斗争中,段氏大权渐渐旁落。最常上演的剧本就是,杨氏不断叛乱,而高氏则借着平叛渐渐掌握了大理的实权,直到大理亡于蒙古铁骑。

大理22个国君,有11个青灯伴古佛

《天龙八部》里的大理国鄯阐侯高升泰,是大理国君保定帝段正明、镇南王段正淳的好兄弟。当段誉被段延庆困于万劫谷,段正明欲让位给段延庆以救段誉时,高升泰趴在地上进谏道:

“这段延庆号称是四大恶人之首,若在大理君临万民,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头。皇上让位之议,臣升泰万死不敢奉诏。”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是高升泰逼段正明出家,废了他的帝位,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大中”,中断了大理的国祚。当了两年皇帝后,高升泰病重,临死前交代儿子“守实权而弃虚名”,还政段氏。大理的王冠这才又戴到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的头上。

历史上的段正淳,是个非常怕老婆的人。为了哄老婆开心,他曾写打油诗吹捧:

“国有巾帼,家有娇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东走莫朝西,朝东甜言蜜语,朝西比武赛诗。丈夫天生不才,难与红妆娇妻比高低。”

这并不是说段正淳多么专情,他们夫妻二人又是如何恩爱,只因他的老婆,不是刀白凤,更不姓秦、甘、阮、王,而是姓高——她是高家人。

所以,在王权衰落的国家,谋求强国皇帝的册封,就成为确立自己正统地位的一种方式。不然指不定哪天,段氏就在大理国内弱肉强食的环境中,丢了王位丢了命。

3

大理请求宋朝册封国君这事儿,在段誉登上皇位后有了转机。

《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即历史上大理国第十六代国君,段正严。

段正严(1083-1176),字和誉,是段正淳之子。1108年,段正淳出家为僧,段正严继承皇位。1147年,有感于国内残酷的政治斗争,段正严也急流勇退,出家为僧。

段正严在位39年,是大理在位时间最久国君。但他最终娶了多少个老婆,最爱君真的不知道。

段誉和王语嫣到底成没成亲啊

史载段正严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与宰相高氏集团之间的关系似乎也不像前几任大理国君那样剑拔弩张。而他最大的历史功绩,莫过于成功获得宋朝皇帝的册封。

公元1116年,大理国派人带着乐伎等“贡品”出使大宋,第11次表白,请求内附。

大宋时任皇帝是宋徽宗。

这一次出使,大理国的使团照例受到了大宋的热情款待。而宋徽宗看了乐伎的表演,心花怒放。终于册封段正严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云南节度使,以及大理国王。

历经10次失败,前后历时150多年,历代大理国君梦寐以求的请封心愿,终于被段正严同志实现了!

随着臣属关系的确定,大理如愿当了大宋的小弟。

这大概是史上最难当的小弟了。

然而好景不长,11年后,北宋就变成南宋了。老大的势力打了个五折,小弟身上笼罩的光环,也减弱了效力。皇帝钦册的“大理国王”,并没有帮助段氏在大理国内政局取得多少优势。国政还是把持在高氏手中,即使是段正严这样“有为”的国君,对此也无可奈何。

不仅如此,随着北宋、南宋的兴替,大理和宋朝的关系也再起波澜:

南宋不想要这个小弟了。即使是在宋徽宗时期达成的名义上的藩属关系,南宋也不愿意维持。

公元1133年,大宋时任皇帝宋高宗说了,对大理:

“今买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

当时南宋面对北方金国的压力,已是焦头烂额。一点也没心情去关心大理这个小弟。生怕把这个小弟惹毛了,不仅马没得买,还要两面受敌。

在宋朝君臣看来,保持和平的最佳方式,就是不往来。

所以,大理与宋,虽然民间沟通不曾断绝,但官方的藩属关系却时断时续。可怜大理好不容易圆了小弟梦,却又时时被老大抛弃,也像苦追到手女朋友,总是对自己爱搭不理……

大理和南宋。一旦宋朝与北方政权关系紧张,大理就成为宋朝的战马来源地

4

公元1171年,段智兴继位,成为大理国第十八代国君。

这位国君,一阳指的功夫独步天下,武学修为登峰造极,位列“天下五绝”之一,人称“一灯大师”是也……

咳咳,这当然是小说里的情节。

历史上的段智兴,除了佞佛之外,与小说中的一灯大师,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他在位29年,天天烧香拜佛,不理国政,又大修寺院,俨然梁武帝转世。经他这么一折腾,大理国势一蹶不振。

一灯大师:哈哈哈哈段智兴就是我~

1244年,蒙古大军南下,迂回攻击大理。大理迎战败北,战将被杀。此时的南宋,也面临蒙古军队的兵锋,自然而然想起了当年那个苦追自己的小弟。听闻大理兵败将亡,南宋竟然派人前往大理凭吊。

用情多年,终于有了结果吗?

然而晚了。

1253年,蒙古大军再次南下,几乎不废吹灰之力就把大理给灭了。大理国君段兴智(段智兴的曾孙)出降。高氏则死战到底,最后不屈被杀。

除去中间高升泰的“大中国”,大理一前一后加起来314年,终于寿终正寝。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在云南设置“大理国总管”,后来又设置了云南行省。彩云之南这片美丽的土地,自南梁末年被群蛮占据,过了700年后,再一次归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大理灭亡26年后,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了海。

这一次,大宋追着大理的脚步,去了。


最爱历史


大理国强不强,看看宋朝对他的态度就知道了。宋初灭后蜀,占领四川后,率军平定后蜀的宋军主帅王全斌向宋太祖进献了大理的地图,意思是趁胜一举拿下大理,但宋太祖却严辞拒绝,并且定下一个基本国策,就是大渡河以南的地盘,不准前方将领去打主意,也就是宋朝不准对大理国发动战争,也表明宋朝无意收复中原王朝统治曾经的汉唐故土——云南。

要知道趁胜出击,扩大战果,收复汉唐故土,这是宋朝的一贯策略,宋太宗灭北汉时,也是趁胜出击,奇袭幽州,打算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知道辽军强悍不好弄,所以想的是借灭北汉国的气势,来个突然袭击解决问题,虽然事后证明这个策略不成功,但至少表明宋朝当时还是敢跟强大的辽国较一下劲的,但对于大理,则是根本不想去惹,也不敢去惹,说明宋朝对大理国的国力是有充分认识的,害怕战争一旦暴发,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要是战争持续,兵连祸结,就麻烦了。因为宋朝人一般认为,唐末天下大乱,追根溯源就是唐朝一直跟南诏国硬杠,结果灭亡唐朝的第一枪,不是黄巢、不是朱温,而是唐朝为了对付南诏而屯驻在桂林的驻军打响的。所以宋朝人不敢去惹大理。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决定的,大理的经济实力雄厚,首先是农业经济发达,大理的主体民族“白人”是农业民族,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宋朝人对白人生活的描写是“居民凑集,禾麻蔽野”、“灌田千顷、百姓富庶”,大理国可不像辽国的主体民族契丹族那样主要是游牧和打猎为生,大理国内可是有着很稳定和发达的农业经济的。大理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很先进的,南宋时宋人对大理的白人的日常农业生产有生动的描写,“白夷(既白人)有田,皆种稻。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躯之。”这是比较先进的二牛三夫耕作制。

同时,大理国还有着发达的畜牧业,云贵高原本来就牧业发达,大理国境内的另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乌蛮以前就是游牧民族,大理出产的“大理马”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整个南方的马都是由大理出产而供应的。马是当时最重要的骑兵的基本装备,没有马,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可是宋朝基本上不产马,产马的辽国和西夏国跟宋又长期是敌对关系,宋朝只有跟大理买马,宋朝一般在四川和广西设置跟大理国进行马匹交易的机构,四川一年可以买4000多匹,广西买5000多匹,两地加起来一年可达万匹以上。可以说从军事战略物资的角度来看,宋朝还不如大理,大理掌握着当时战争的量重要的物资——马匹的核心生产能力,宋朝虽然农业经济发达,但是畜牧业不行,特别是战马完全要靠从大理进口。

最后说说大理国的军事实力。大理因为长期信奉佛教,战斗意志不高,也不怎么打仗,对外扩张的兴趣不大,这一点没法和唐代的南诏比,南诏军队天天打仗刷经验,是很厉害的。大理虽然不怎么打仗,但是军事实力也不可以小看。

大理国的军队,在账面上的人数一般是3万多人,这是由朝廷供养的常备军,实际上是负责国内安保的,真要打大仗这点人不够。但不能只看他的账面上的军力,如果只看账面上的军力,是要吃大亏的。当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军方在战前之所以敢挑战美军,就是因为他只算了美军在账面上有多少军舰,有多少战斗力量,跟日本一比,好像也不差,但结果是真打起来,美国的潜在战争能力是逆天的,战争一开始,美军强大的战时动员能力就让日本以悲剧收场了。

宋朝账面上的军队长期维持到80万到100之间,但是真打起仗来,能上战场打的不到20万,而且一旦战争持续,因为常备军太多,平时消耗就大,宋军的后续的战争动员能力是不行的,而大理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很强,一方面他经济实力不弱,特别是战马充足,一旦真的要打硬仗,立即可以组织乡兵(地方预备役部队)和夷卒(部族兵)投入战斗,宋代的很多资料显示,大理在战时可以投入的兵力在20万人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大理都不差。只不过我们无法把大理和辽、金、宋、西夏进行实质的对比,因为他不向外扩张,很少打仗,战例太少,不好具体分析。


只爱潘多拉


大理国 五代至宋以白族为主体所建立的民族政权。937年,段思平灭杨干贞义宁国,次年改国名大理,取大治大理之意。建都大理(今云南大理市北大理镇)。辖境相当今云南全省及四川省西南部。大理前期在境内设首府、二都督、六节度;后期设八府、四郡、四镇。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颇具规模,接近汉族水平。商业繁盛,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受宋封为云南节度、大理王,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境内佛教盛行。



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这就是大理国的简单国史,别看国家小,能生存300来年。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020


没有它的前身南诏国强大,但也是当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一大强国。

南诏国时代(738年-902年),除了北边的强邻唐朝与吐蕃,在南边,南诏国一家独大,当时的湄公河流域的一系列小国,比如位于现在缅甸境内的骠国、弥臣、弥诺等,位于现在柬埔寨境内的陆真腊、水真腊等小国,还有南海统称昆仑国的诸岛国,均是南诏的臣属。

九世纪中叶后,吐蕃崩溃瓦解,南诏与唐朝先后灭亡(唐亡于907年)。此后在原南诏版图内先后出现了三个存续时间不长的小王朝,大长和国(902年-928年)、大天兴国(928年-929年)与大义宁国(929年-937年)。

937年,南诏武将后裔、白蛮首领段思平攻灭了大义宁国,建立大理。此后这块南方土地的主人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大理段氏,前后延续三百多年(期间有过一次短暂的高氏篡位,但两年之后便还政段氏了),直到1253年方被蒙古人所灭。

在大理国存在的三百多年里,基本上没有与邻国发生大规模战争。

大理北边的宋朝身为中原王朝,注意力一直放在北边,北宋时要对抗辽和西夏,南宋时又要对抗金和蒙古,始终是一个重北轻南的格局,对南边向来是以怀柔为主。当年宋太祖平定后蜀政权,便有人建议趁机进军大理,但太祖手持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画线,将之定为了宋朝和大理的边界,维持了和平。

没有北边的军事压力,又鉴于南诏穷兵黩武因而亡国的教训,再加上大理贵族笃信佛教,先后有十余位国王出家为僧,因此大理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和平的对外政策。

同时在它的南边,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多个与它并列的强大小国,也遏制住了它的扩张欲望。

交趾(越南的前身)

趁着唐朝灭亡之后五代的乱局,位于现在越南北部的交趾趁机独立,交趾人丁部领建立越南历史上的丁朝(968年-980年),并在宋朝建立后受册封为交趾郡王,交趾正式为一个藩国。此后政局不稳,朝代更迭为黎朝(980-1009),随后又变更为李朝(1009-1225)。李朝时交趾逐渐强盛,曾数次侵扰大理边境。

真腊(柬埔寨的前身)

公元九世纪初,水真腊和陆真腊合并,建立了柬埔寨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吴哥王朝(802年-1431年),国家强盛,军事力量也很强大。

真腊国……地方七千余里。……其国有战象几二十万。

蒲甘(缅甸的前身)

位于现在缅甸的蒲甘王国于九世纪中叶建立,一直是古缅甸地区列国中的一个小国。在1044年阿奴律陀成为国王后,励精图治,逐渐向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古缅甸境内的大小古国及部落,并最终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其与大理在实力上处于均势,长期和平相处。

此外,位于现在越南南部的占城国,虽然后来被真腊所灭,但在当时也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占城国……胜兵万余人。

这些小国在以前本来都是被唐王朝和南诏压服的对象,但随着唐的灭亡,中原开启了持续五十多年的五代乱世,无暇顾及。而随后建立的宋朝是一个内向的王朝,不再有唐朝开边拓土的魄力,又要一直面对北方异族的军事压力,因此南方这些小国得以逐步发展起来。

而大理虽然继承了南诏的核心版图,但没有继承到南诏的影响力,内外因素之下,只能选择与这些崛起的小国保持一个和平共处的状态。

当然若论它的国家实力,在这些小国里,肯定是在前列的,能够保持前后三百多年的领土完整与政权独立,存续时间比两宋还长,当然也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一个强国。


耳食记


一说到大理国,我们马上会想起金大侠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的《天龙八部》里的大理国镇南王世子段誉。段誉身怀五大绝技,即家传绝学六脉神剑、误服莽牯朱蛤而万毒不侵神功、段氏家传绝学一阳指、逍遥派神功凌波微步、逍遥派绝学北冥神功。小说中段誉实为段延庆与刀白凤之子,是要继承大理国皇位之人。当然了,这是金庸笔下的大理段氏,人物故事情节大多是在历史基础上的虚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大理国是什么样呢?跟《天龙八部》小说里的一样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历史情况。

大理国,是由唐初的“六诏”中的南诏演变而来。唐天宝年间,南诏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被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大理国是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大概是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及老挝与越南的部分地区。

大理国时期:

段思平祖籍武威郡,始祖段俭魏为东汉武威太守段颎的第十七世孙,六世传至段思平。公元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公元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发动政变,逼段思英出家,并自立为帝;段思良死后其子段思聪即位,宋开宝二年,段思聪去世,其子段素顺即位;公元969年,大宋南征,赵匡胤鉴于唐朝的失败,以大渡河划界而治,大理保全;段素顺去世后其子段素英即位,后传位于其子段素廉;段素廉死后,侄儿段素隆继位,后禅位为僧 ,侄儿段素真即位;后段素真亦禅位为僧,孙子段素兴继位,后被相国高氏废掉,立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为帝,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孙段智恩之子;段思廉后禅位为僧,其子段廉义继位;公元1080年,杨义贞发动政变,杀段廉义而自立。高氏父子带兵杀死杨义贞,拥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为帝。从此,大理段氏沦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国。

后理国时期:

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段寿辉出家为僧,禅位给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病死,其子将政权还给段氏,于是段正明之弟段正淳即位。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称为后理国。段正淳让位给其子段誉,出家为僧。

段誉是在公元1108年,成为大理国第16代国王,直至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禅位为僧,在位长达39年,是后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公元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大理存国316年。

9世纪末,也就是大理建国后的一段时期为大理势力最强盛的时期,而此期间唐朝势力又日趋衰落,藩镇割据的形势为大理国提供发展机会。

大家觉得大理国第16代皇帝段誉是小说《天龙八部》的段公子吗?


野史也是史


想当年段思平文治武功,建立大理,又创枯荣神功、一阳指、六脉神剑,从此大理段氏威震武林,成为江湖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想必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风流多情的段誉,以及保定帝段正明、镇南王段正淳、“恶贯满盈”段延庆,还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女》的一灯大师段智兴皆是段氏一脉。 其实我们都被金大侠忽悠了,真实的大理国远没有他所描述的那么浪漫。

大理国是中国五代时期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掉南诏国,建立大理国,定都羊萓咩城,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越南的少数地区。

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由于云南诸部反对,高升泰在临终前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但在后大理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仍占有重要地位,直到大理国灭亡。

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征战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由大理国末代国王段兴智王大理世袭总管。 自从段氏家族建立大理国以来,其社会经济都较前期的南诏国都有所提高,畜牧业非常发达,每年有数千马匹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炼业水平甚高,所制的云南刀“吹毛透风”,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视;冶铜技术纯熟,工艺精巧,今存大理的铜佛像显示了冶铜规模的宏大和造型艺术的高超。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和繁荣,也促进了大理国对外贸易的交流,使得大理国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一些商业城市也应运而生,出现了大理、善阐、威楚、永昌等城市。


佛教的传入也对大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大理段氏都好佛,二十二任帝王中竟有八任帝王不爱江山爱佛祖,段思平更是年年建庙修寺,他献铸的佛像有万尊之多;佛教和儒家在这里完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排斥,实属罕见。


大理国300余年时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交流从未间断,两地人民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遗产君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王朝
十分没有存在感
甚至连史书上记载的都少之又少
但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却是家喻户晓
这个王朝就是大理国

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

段正淳段誉父子就曾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

公元937年段思平攻打大义宁国取胜

大义宁国灭亡后段思平即位

改国号为“大理”

而段正淳是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

段誉是第十六任

段誉原名叫段正严又名段和誉

他在位长达39年

是大理朝历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

段誉在位期间勤于政事 爱民如子

维系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畅通

保障了西南一带四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大理朝与宋朝算是同时期的

但大理国建国要比宋朝早23年

因宋朝强大而段誉又主张和平

于是大理国便主动向宋朝求和 俯首称臣

但宋朝却对大理有防范之心

于是两边的政权只以不突破边界为要

互不相干

继而形成和平对立的局面

大理国就在这样和平的环境下发展了数百年

始终雄霸西南一带

元朝时期

忽必烈四处征战扩展疆土

大理国也成了元朝的附属国

段氏族人依旧掌管着大理

因而这个小地方在史书中更不值一提了

在大理国十八代君王段智星这里

因其十分信奉佛教

举国之力建造很多的寺庙

导致民不聊生 百姓苦不堪言

国库空虚 引发内战

大理国也渐渐走向衰落

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穿着旗袍品历史


大理国 五代至宋以白族为主体所建立的民族政权。937年,段思平灭杨干贞义宁国,次年改国名大理,取大治大理之意。建都大理(今云南大理市北大理镇)。辖境相当今云南全省及四川省西南部。大理前期在境内设首府、二都督、六节度;后期设八府、四郡、四镇。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颇具规模,接近汉族水平。商业繁盛,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受宋封为云南节度、大理王,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境内佛教盛行。

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这就是大理国的简单国史,别看国家小,能生存300来年。


严大牛是头牛


强大,太强大了,强大到谁都看不上


說不了文解不了字


只要地盘不大,都强大不起来。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