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对孩子,不要太“讲道理”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


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不能靠打,不能靠骂。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有时候跟孩子一直讲道理,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伤害。

1


跟孩子讲道理,适可而止就好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吃饭之前要洗手!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晚上早点睡,白天你又赖床……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怎么就这么没记性!“跟你说过多少次……”成为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我们总是试图通过反复强调,来跟孩子传达规则。

而我们却会发现,越是不停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反而像聋了一样,根本不听。


留下白费口舌的我们,就在原地气得半死。

为什么越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越不听呢?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超限效应”,当父母对一件事情,做出多次同样的批评,孩子会越来越不耐烦,听不进去任何道理。


30年心理学从业经验的医生Myers,总结了5条讲道理没用的原因:


令孩子厌烦;


讲得越多,听得越少;


被一直唠叨的孩子有受控感,没人喜欢被控制;


会让父母的话,变得越来越不值得听;


会让孩子更逆反。


当一个道理讲了太多遍,就成了最无用的唠叨。


而教育孩子,是一门需要留白的艺术。


父母多一点放松,少一些重复的唠叨,可以还给孩子一份安静,让他亲身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2


跟孩子讲理,不是为了要赢孩子


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争输赢的地方,这一点很多父母不曾意识到。


看过一个视频,视频中妈妈责问女儿为什么要关门?

女儿说:“我想自己静一静。怎么样?”


妈妈生气地说:“因为你今天这个事情做错了,都还没认识到你的错误。”

女儿回答:“我已经认识到我的错误,又怎么样?”


对孩子,不要太“讲道理”

妈妈说:“那就要改撒。”女儿继续奔溃地喊道:“我已经在改了,怎么样?”

妈妈觉得还不行,要叫女孩写检讨书承认自己的错误。


女儿一听,更生气地说到:“我不写!我口头上已经认错,对不起,这三个字!对不起!”

对孩子,不要太“讲道理”


终于,这场你来我往的“战争”终于暂时平息。


当孩子犯错时,是否有必要不管孩子的情绪,不依不饶,要一个“真心”的认错?


更何况孩子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或许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用作为父母的“威严”,让孩子“服从”。

这样做赢了孩子,却输了和孩子之间的亲密链接。


看过一期陶虹的采访,陶虹对主持人说,我们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不是为了要赢过孩子。

“她那么小,你那么大,你欺负一个小孩,你把她制服了,有什么光荣的。


在这种关系中,不要去试图谁赢谁输,就试图去理解她,解决她眼前的问题,就好了。”


对孩子,不要太“讲道理”


孩子犯错时,除了指正错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一起面对错误。


不应该从负面的角度,揪着孩子的错处不放手;


应该从正面的角度,教会孩子怎么做,避免下次再犯错。


3


讲100遍道理,不如让孩子自己做一遍


一位泰国的妈妈在孩子提出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没有跟孩子说太多,就答应了孩子。


条件是告诉孩子:“你可以不上学,但是你要去街上捡垃圾,赚很多钱的话,就可以放假一天。”


孩子愉快地答应了,于是妈妈就跟幼儿园请了假,第二天陪孩子去街上捡垃圾。

对孩子,不要太“讲道理”


经过了一天的辛苦,孩子捡了2公斤垃圾,总共价值2泰铢,折合人民币4毛钱。

对孩子,不要太“讲道理”

提着垃圾一天走了3公里的路,孩子满身汗和土,累得瘫坐在路边。

对孩子,不要太“讲道理”


已经很疲惫的他问妈妈:“我们可以搭公车吗?”

妈妈的回答让他傻眼:“你有足够的钱吗?搭公车要10泰铢哦。”孩子知道后默默不说话,便低头继续捡垃圾。


没一会,孩子又问妈妈:“妈妈,我想吃冰淇淋。”妈妈回答道:“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的钱够吗?”


孩子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经历了一天辛苦的劳动,他们终于回到了家,这时妈妈再问孩子:“明天想去上学吗?”孩子毫不犹豫地说:“想去。”

拣了一天的垃圾,孩子才真正懂得了道理。


在学校学习,才是他最应该做的事,也是最应该珍惜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道路,需要自己走,看准时机,就要让孩子去尝试。


这是父母无论说多少话,都换不来的宝贵经验。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父母讲道理,孩子接受道理的简单过程。


父母磨破嘴了皮子,都不如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一次,来得深刻。


4


用情感,拥抱听不进去道理的孩子


《同理心养育》中说:

跟大人的理性不同,孩子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动物,他们的每一个反馈都来自当下。


当你出言批评,唠叨,责骂,他们的反应会比你更激烈。


当你给予理解,尊重和十分的爱,他也会回应你百分的欣慰。


当孩子情绪奔溃大哭,大发脾气时,跟孩子讲道理,等于做无用功。


这个时候,如果不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一味地说理只会让问题恶化,得不到解决,要学会跟孩子共情:

一、包容孩子的情绪,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


从情感出发,先注意到孩子发生了什么,加入他们的感受之中,暂时把说理摆在一边。

拥抱孩子的情绪要做到3点:


  • 替孩子说出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很难受……”
  • 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妈妈/爸爸,自己在这样的时候,也会……”
  •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寻找他发脾气或犯错的原因。


找到原因后,尝试去理解,就能做到平和地跟孩子沟通。

二、做孩子的倾听者,而不是灌输者

父母最好的角色是倾听者,而不是灌输者。李玫瑾教授就曾分享过,当孩子一直听不进去道理的时候,该怎么做:


先耐心等一会,让孩子知道你是有诚意的,你是想听他说话的。等孩子开口说了,那你就耐心听。


如果是自己做错了,就跟孩子道个歉:“当时妈妈/爸爸着急了,确实做得不对,没有关注这一点。”如果是孩子做得不对,就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好的,有什么情绪可以给我讲,下次就不要这样做了。”


接着把“怎样做”的方法告诉孩子,而不是过分纠结在孩子的过错上。

认真倾听,就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建立了这样的沟通模式,就不用费力嘶吼,跟孩子讲道理了。

沟通,永远是亲子关系中的难题,也是给父母的一道考题。


愿你我都能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尝试理解孩子,理解自己。


赢得孩子的信任,而不只是赢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