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最好的回答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最好的回答

一般情況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都會採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不過家長可能不太理解懲罰的真正意義,之前在參加節目的李玫瑾教授,根據懲罰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孩子

教授在節目當中說:"在成長過程當中除了有愛,還要有敬和畏。有時懲罰是一種保護,就像是孩子,如果犯法了,那麼懲罰就是為了讓他們害怕後悔,以後不會再做這樣的事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聽完教授的解釋之後,就覺得有一點茅塞頓開,懲罰是可以的,孩子犯錯了也可以打,但是家長必須要明白這麼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有些家長明面上說懲罰孩子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教訓,可實際上只不過是為了宣洩自己內心的怒火罷了。

父母在做懲罰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明確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洩憤,就不要去做。

孩子

讓孩子怕,其實也是一種教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各位家長學到的育兒知識有點太多了,總覺得讓孩子害怕,就會讓雙方的關係變得更差。

實際上孩子可以和父母做朋友,但是在內心要敬畏父母,真正犯錯的時候,家長在批評的過程當中,孩子會聽,甚至會害怕。

有些孩子因為無知或者是太過調皮,總是會做出一些規則之外的事情,偷東西、辱罵別人或者是惡意欺負其他人,這些都是不對的行為。

孩子

孩子如果不怕自己的父母,那麼家長無論是怎樣管教說教,多少次他們都不會去聽。不過家長也要明確一個界限讓孩子怕,並不是要通過拳打腳踢的方式,去建立一種害怕。

而是讓孩子從內心對自己的父母感覺到敬畏。這樣才是更好的教育,才能夠讓寶貝們更勇敢的成長。

教育應該提高孩子的效率

現如今大多數的家長都會花大量的錢財,來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平,可是大量的教育成本投入之後,換來的並不是教育素質的提高。

孩子

可能是效率越來越差,一個小小的問題,父母就要解釋很多次寶貝才能夠聽得明白。

而且現如今孩子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要比以前幾年的孩子差的多,80後、90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被父母打出來的。

對於家長也是十分的敬畏,犯錯的可能被父母懲罰一次就記住了,下一次也不會再犯。可是現如今的孩子,只要父母打罵了,基本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懲罰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下次不敢再犯

在生活當中,現在有不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採取打罵的方式,但是還是被打得皮開肉綻,真的記不住自己到底是在哪裡犯了錯,反倒是會記恨自家的父母,為什麼要這麼做。

孩子

可是80、90後的家長,雖然打孩子的力度不是特別大,也不會把孩子打成什麼樣子,反倒是表情兇狠,讓孩子們被嚇哭了。

等到下一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或者是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們就會去想。如果做錯了,爸爸媽媽回家一定會嚴厲批評自己,不能再犯錯了。

雖然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可是教育的方法不應該本末倒置,孩子犯錯可以打,但是想要更好的懲罰孩子,必須要讓寶貝們有敬畏之心。

孩子

他們對父母是感激的,孩子在自己犯錯的時候也十分害怕父母,這才是教育最大的意義,否則無論是怎樣打孩子都沒有辦法吸收教訓,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事情是怎樣看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