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五湖散人李清枫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化”,以文化为核心,去影响着人们,影响着整个时代,这一个时代才是积极的向上的。

而对于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来说,文化就是整个华夏的基础,只有以文化作为力量,整个民族才能积极奋发。

但是很多人提及中华文化的时候,对于文化这一个概念特别模糊,不知道中华文化指的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我们今天将从“中华文化的涵盖内容”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两方面,来共同讲述中华文化对于人生乃至整个时代产生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是什么?

中华文化涵盖的领域,除了我们通俗所理解的儒释道三家学说之外,还有很多人不太熟悉的“诸子百家”,比如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等等。

而儒释道三家则是居于百家之首,是相对更有权威更有意义的派别,除了诸子百家的智慧之外,在文化领域涵盖的还有琴棋书画,传统文学,医学,戏曲,建筑,汉字,中医,民间工艺,武术,地域文化,服饰,包括动植物,厨艺,艺术等等,均属于中华文化的范围之内。

中华文化涵盖极为广泛,笼统来说,中华五千年过往中沉淀下来的精华都是中华文化的范畴。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文化”意随词在:以文化之。

这个世界存在的任何状态最重要的并不是表象,而是表象背后的智慧本质,就如同儒释道三家的智慧,经书,经文,道家文字,儒家文字最重要的都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的那一种“道心”,而文化的核心也是在这里。

任何文化承载的只是一种形式,而形式背后的智慧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这背后的智慧存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修心。

儒释道及诸子百家,不管这些智慧意境有多么深,有多么高远,其实根源还是围绕着人而存在的,这些智慧的根本就是为了解决“心”的问题。

就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服,让自己更加心安,在这个世界上,能与天地之道自然规律融合的更为融洽,能让自己的灵魂和内心得到升华,这个就是文化的核心和目的。

我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儒家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它的核心便是“中庸之道”,“中庸”是摒弃自己主观妄为,顺应自然之道而存在,解决的是心的妄念。
道家,讲究顺其自然,“上善若水”,以无为治身治事,抛开的也是主观的妄念,让自己顺应自然之道。
释家,讲究无心无相,世间皆虚妄。让本心清静便是人间佛,解决的也是“心”的嘈杂,讲述的是让内心清静的道理。

而且任何一种能流传几千年的文化,根源都是能够切实的为人而服务,所以中华文化的核心目的就是以人为本,解决“人心”的问题。

但是,绝对不是满足人的自私自利之心,而是让人的心去除妄念,能够顺应万物之道而存在,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一种智慧。


国学书舍


大家一起听一听我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怎么说的!


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欧阳中石

文化是什么,有许多专家做过定义,古今中外大概几百种,大家总说到“文化”的某一方面,但是还没有概括到完全的程度,所以界定也比较麻烦。《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理解,大概没有不是文化的了,好的也罢,不好的也罢,能看到的事情,几乎都可以划进文化的范畴。至于文化是如何出现的,它为什么出现,又为什么形成,都没有得到回答。


现在,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文化”这个词。


文化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


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人类从存在开始,总希望现在会比过去好一些,明天比今天更好一些,可见,追求美好是人类的愿望,也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向美好追求的愿望,岂止是人,即使是一般的动物,猴子、猫、兔子、狗,也无不如此。因此,我们说这是物种的一种天性,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活物”生存的必然追求。但是这种愿望,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要接受天和地的约束。从自然界来说,天地之间,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也要遵从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和规则。《易经》中说“天行健,地势坤”。这已经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概括其中了。“坤”就是“顺”。天和地是在不停地运行中的,天要强劲,地要和顺,大地上的万物,也包括人类,都要求“顺”。天和地要求“顺”,人类如果想要美好,也必须“顺”。把“美好”、“和顺”找一个字眼描述出来,我们中国人就找到“文”这个字。文,即为美好、和谐之义。

李永忠博士作品


文是个什么字?《易经》里说:“物相杂,故曰文。”


“杂”原来写作“襍”(我们简化其为“杂”),左边是个“衣”字,右边是个“集”字。从造字来说,意思是有很多鸟飞在一棵树上,还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襍”。也就是说,多种样子、多种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绿绿的,这就叫“文”。此外还有一个解释,在《礼记》中说:“五色成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这就是“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但不是杂乱无章地随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乱,所以我们也说“文章”。各种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乱,有章法,这就叫“文”,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创造的,我们精神上的财富,也都是为了美好而出现的,所以用一个“文”字来描述它。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为了达到美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一切向美好发展的思路,都是文化。因此,美好的愿望,是文化;追求美好的实际行动,也是文化;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如此看来,人们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来的一切愿望、行动、结果,都可以涵盖在文化之中。所以,辞书中所说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文化,或者可以说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觉得我这样理解,可能靠一点谱,至少是摸到了一点边儿。


说到这里,我还想作一点重要的说明:在“美好”的后面,还必须加上“和谐”一词。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你也追求,我也追求,他也追求,应该说这是全人类都有的、共同的一种追求。既然是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追求,难免就有互相碰撞的可能。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应当作出一个保证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动规范。这个规范必须保证大家都“美好”,这就要求大家和谐相处,大家都要彼此谦和、容让、包涵、尊重。

欧阳中石先生作品

中华文化是发展而来的


中华文化日益丰富、新颖、厚实而庞大。但贯穿中心的总方向是绝不变的,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内核——美好和谐,摒除邪恶。期望全人类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谐之中。

世界,从有人类开始,都在追求美好。在追求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形成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都是向美好追求的结晶。


那么,怎样理解中华文化?分析一下,在中华文化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或者说是固有的,比方说我们的“经”、“传”。还有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的。比方说,我们原来没有火,也不懂得利用火,不会吃熟食,后来逐渐发现食物做熟了更好吃,火的利用就广了,可以取暖,可以做饭。还盖了许多房舍,种了庄稼,这是我们的物质财富。在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多书籍和音乐、绘画等,这更是我们的财富。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是发展而来的。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神州大地上,我们的智慧在不断地进步中,自然而然地凝结成了一套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中华儿女自己就有足够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追求美好、和谐!我们漫长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积累了起来。从先秦而下,没有停止过新内容的增长。无论汉魏六朝,隋唐元明清,以至近代当代,哪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贡献,都有一点新鲜的学问成长起来。这就是说:在原来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积累。

李永忠博士作品

李永忠博士作品

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从外部吸收而来的,或者说是从外面引进的。即使是从外面传进来的,我们也吸收了,并且改造了,发展了。特别在明代之后,域外来的洋文化不断涌入,使我们长期自行发展进行着的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中国人不怕富有,中国人不拒绝外来财富,先引进,再结合,进而“化”之,最后就再也不易分得清楚。比如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中的禅传到中国后,中国人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结果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中国的禅学,是融合而来的,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正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有这样的宽容度,有这样的吸收力和消化力,正因为我们对外来文化有着这样一种“引进、结合、融化”的三部曲,就使得我们中华文化形成一个有自己特色、随时在发展、善于融合的一个生命力量。所以中华文化越来越庞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博大精深。有固有的,有发展来的,也有融合而来的,这三个方面,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全面。当然时代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侧重面就不完全一样,但归根结底这些融合了的文化都还是和顺的,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中华文化。


有人说我们的文化发展还不够快、也不够先进,是这样吗?我觉得中华文化进步绝不慢!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可是后来我们就没有再发展下去。这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吗?我想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中国人根本就不想制造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中华文化追求的是避免征战、避免不幸。追求的是更稳妥地向前发展。所以我觉得中华文化是紧紧地抓住了“美好”、“和谐”向前发展的,宁肯慢走一步、少走一步,也不愿意在那些不妥当的路子上走。


因此说,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它是一套很完整的体系。它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在发展、在扩大,也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地汲取融化,中华文化日益丰富、新颖、厚实而庞大。但贯穿中心的总方向是绝不变的,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内核——美好和谐,摒除邪恶。期望全人类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谐之中。

欧阳中石先生作品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强盛。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庄子》里提到过“德”,认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虽然不是一种东西,但却是一种很不一般的内在能量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东西生长,会使事情成功。可见是一种可以增强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动成功的力量。我们怎么样来说明这种力量呢?我体会它是一种“劲儿”,说是一种“契机”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在老百姓的语言中,尤其北京话中,有一种说法:“得咧!”有时简化为一个字:“得!”就是在说:行啦!成了!一切都成功了,都达到了非常“合适”的情况。这种说法正好就是“得”的真正含义。还必须说明,这个“得”不是仅指一方面的,而是指所有方面。无论从哪方面都合适的“得”,才是“得”的要求。为了保证全面的“得”,各方面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就落在了这个“德”的身上。

李永忠博士作品

冬至这一天,古代也叫“德日”。从这天开始白天长了,这是天体的规律,“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万物开始生长。这一天也叫做“旺日”,即开始生长。所以,“物得以生”——事物如果有了“德”,就开始生长;“事得以成”——事情就可以成功。“德”是很好的字眼,是帮助人和物旺盛成长的字眼。


美好的“文”如何达到全面的“化”?必须依靠“德”。中华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与这一个“德”字分不开。也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本质性的核心。

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

李永忠博士作品

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和”不是那个“合”。和,是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再比如人们的愿望、要求五花八门,但的确是可以取得统一的,这里的统一并不等于是合成了“一”,而是取得了一致,也就是达到了和谐。合,是把两个不同的东西加在一起后溶解了,失去了自己。“和”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了一起,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和平相处。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同,人人不同,我们更要提倡和,只有和,才能久。

李永忠博士作品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所以我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强盛。



李永忠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统领,依靠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以全民族的同心同德、以普惠世界为己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


梨花园主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华大道至简,天人合一道中!

长篇大论,不如一图!

中国文化的核心参见下图:


灵智学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则是制衡。先说中医制衡论,中医的中不只是中国的中,还是中间的中,唯有在中间才能制衡。比如,五脏六腑对应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只有相互制衡身体才会健康,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虚扶阳阳虚滋阴,这才是中医。再说中庸,经史子集离不开中庸,一直以来中庸为我们的求生法宝,绝地求生毕竟只是极少概率,太过冒险,最稳妥的办法即是中庸求生。我们极少求极致,我们也很少有冒险家,一些冒险性的活动我们也很少参与,即使冒险,也会寻求最稳妥的方式。再说治国,乾隆知道和珅贪污但没有法办,只是想制衡他的朝堂,不想让刘墉纪晓岚权势偏大,也不想舍弃纪晓岚刘墉,怕和珅权势过大,这就是乾隆的治国之道。一国之君亦或一方大员,唯有制衡才能长久,所谓兼听则明是也。历史表明,中国的整个发展史就是一部制衡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而治治世而乱。中国的发展选择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作为治世方略有其必然性。最后一点,我们起源于温带地区,不冷不热,也为我们的中庸之道提供了条件,让我们的老祖宗知道,唯有中庸才适合人类发展。



雨夜听涛


中国文化的精髓从三个方面论证。

1、仁,义,礼,智,信。让每个人要懂得有爱心,有礼貌,讲义气,明事理,讲信用。这是对于人的个体的要求。见诸于四书五经,历代先贤著作。

2、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针对外来文明,中华文明持宽容态度,相互借鉴,各自安好。

3、体现家国观念,倡导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倡导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三过家门而不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这种家国思想的体现。



凌风剑侠


五千年历史政治理论知识传承下去,新中国🇨🇳帜飘扬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鲜艳艳丽,中华民族幸福美满幸福生活,伟大领袖毛主席思想品德,政治文化共产主义接班人红色基因永远年轻!


精兵简政756


儒 释 道 真 善 爱



風62051518


中国文化的核心,最靠谱的传统文化哲理,仁义道德,诚智勇志。仁者之勇,雷霆不移。万事莫贵于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百行以德为首。诚者圣人之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欲智则问,欲能则学。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天地和同,乐善存心。


民安國泰


对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和”与“易”是核心。

  • 和强调整体观
  • 易强调变化观

中华文化的内核是“和”,是“和文化”,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天人合一,对于人自身,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分分合合,最后合而为一。就是这样一种“和”的文化提现。

中华祖先最初探索世界本源,从远古的伏羲高举三足鸟太阳和女祸高举蟾蜍月亮这两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起步,走过榛莽荆棘的蛮荒时代,在原始神秘生殖崇拜的母体躁动中,孕育了中华太极文化阴阳思想的文明基因和鲜活的源头。

历经神话思维阶段之后,我们的祖先开始了理性思维进程,原始阴阳思想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念,中华太极文化以完整的形态挣破生殖崇拜厚重的外壳脱颖而出,她劈开天地混沌,穿透蒙味沉暗的神学天幕,出现在东方世界。


伏羲是我们远古的先祖,接受供奉已经很久很久了,普天下的人们都爱戴他,他是我们最早的首领。孔子说伏羲创易的时候,仰望苍穹,观察天体现象,体悟宇宙运行规律;低头俯瞰大地,思考地理山川形成的原因,他还观察鸟兽身上的纹路,研究不同地域的生物特征悟出了万事万物运行的奥秘,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伟大易学。

伏羲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易是我们文明的根源,所以易才被尊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从萌生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今天。像易这样生命力旺盛的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绝无仅有。所以,创易的伏羲才被尊为人文始祖。

《道德经》,讲的其实都是道的问题,而道的根本在阴阳,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思想则始于伏羲画卦,创于一画开天,画卦定义了阴阳,伏羲才是“阴阳”思想的开山鼻祖,伏羲画卦标志着易的创立。在《史记》中,司马迁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讲的就是伏羲创易。


“和”与“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翼互补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分量最大,并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起主导和支配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的宗旨是“求仁”。儒家的“仁”和“爱”相联系,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儒家学说是以伦礼道德为轴心而全面展开,大力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庸之道和忠己恕人。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主要是内圣外王两大方面。“内圣”是指修身做人,达到内和;“外王”是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家和、国和、天下和。

道家文化

是中华文化另一重要支柱。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天道自然,顺其自然,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睦相待,把“和”作为至上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