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但凡成大事者,穷困或平庸的生活都不会改变他的志向

但凡成大事者,穷困或平庸的生活都不会改变他的志向

《群书治要》讲座第19讲05节

  • 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颜回他能够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但凡成大事者,穷困或平庸的生活都不会改变他的志向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八《吴志下》。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青史留名的人士,都积累了殊胜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变他的志向。

看到这一句话就让我们想到了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到某一个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困穷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和提升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所以但凡古今成大事者,可以说贫困者是十之八九,而富贵的人士仅仅是十之一二。所以古语有云:“风霜孤露之境,易生奇杰;醉生梦死之地,绝少英豪。”这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譬如说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就讲到: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演《周易》;孔子被困于陈蔡而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而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而写《国语》;孙膑双脚残废,被刖足,但是着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迁蜀,到了蜀地边远的地方,作出了《吕览》;韩非子被秦国囚禁而写出了《说难》《孤愤》。此外,像《诗经》三百篇,大都也是发愤所作。正是因为这些人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

至于死于安乐者,我们看历代的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的,可以说数不胜数。譬如说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乃至后来的隋炀帝等等,都是在富贵的生活中,最后禁不起考验,过上了荒淫无度的生活,最后国破家亡。

所以孟子说,什么是大丈夫?所谓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这样的人物才被称得上是大丈夫。譬如说我们历史上的范仲淹、司马光等等。别人都要看他是如何教育儿女的,来学习效仿教育自己的孩子。

像司马光就说,他的先父曾经做郡幕的判官,凡是家里来宾客的时候也会设酒款待,但是他饮酒绝对是有节制的,有的时候是三巡,或者是五巡,最多也不超过七巡。而酒也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不是自己家特别酿造的;家里的水果也都是梨子、栗子、枣子、柿子这些非常平常的东西;所吃的食物也就是干肉、肉酱、菜羹,非常简单的食物;所用的器皿,也都是用漆器或者瓷器做成的。因为当时的士大夫都崇尚节俭,所以他父亲这种俭朴的作风也没有人非议。

但是到了司马光的时候,奢侈之风开始盛行,所以他就非常地感叹,这样说:现在的士大夫家不比从前,喝酒一定是喝用特别方法酿制的酒;果品都是从远方运来的珍贵奇味,吃的食物也是各种各样,特别地丰富;器皿都很精致,摆满了案头,不这样做就不敢请客。常常是在请客前的几天就要为此准备,然后才敢发邀请函。如果不是准备得这么丰盛的话,就怕旁人会诽谤、嘲笑,以为这家人真是太吝啬、太穷了。所以到了司马光的时代,不随顺当时奢靡之风的人就很少了。但是司马光先生,因为他受到父亲的感化,他做得甚至比他父亲更加节俭。

在史书上记载,司马光先生在乡下的时候,经常聚集学生讲学,师生聚会的时候饭菜都非常简单,甚至比他的父亲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这么说?他父亲饮酒是有节制的,而到了他的时候都不饮酒了。

但凡成大事者,穷困或平庸的生活都不会改变他的志向

司马光按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出先后,然后为他们讲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学生没有不被感化的。还有几个老乡只是献上了普通的饭菜,也来请司马光讲学,司马光不以饭菜的好坏为异,为他们讲解《大学》中的章节,听讲的人都很高兴。

结果怎么样?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司马光每一次出门的时候,老百姓总是旁立,站立在两旁,敬如神明,尊敬他就像尊敬神明一样,非常恭敬。后来司马光先生奉诏到朝廷去做官,卫士见了他都举手加额行礼以表示恭敬。老百姓都拦在道上欢呼说:“司马公做宰相,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马光做宰相,当他经过青州这个地方的时候,数以千计的村民都围过来,踊跃庆贺。当时辽国听说司马光做了宰相,就纷纷地告诫说:“中国以司马光为宰相,不可于此时侵犯宋朝边界”。

司马光过世的时候,皇帝为他“减膳撤乐,辍朝三日”以示纪念。皇上为了悼念他,是减少美食、撤去音乐,三天都没有上朝来以示纪念。京城的民众都罢市哭泣,祭奠他就像祭奠父母一样。四面八方来了几万人参加葬礼,把香箔、纸钱都买光了,这种情况从来还不曾有过。

我们从这里看到,一个人有气节、有德行,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付出,老百姓对他的回报也是自自然然地很恭敬、很丰厚,这种恭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恭敬。

但凡成大事者,穷困或平庸的生活都不会改变他的志向

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第一就是慈悲心使然,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不忍心看到众生这么样的不明理,因为不明理而生活得非常痛苦;也不忍看着圣教没有人宣讲而衰落下去,所以才会不敢懈怠,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像在《群书治要》中也记载着一个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仲孙忌(原注忌作它)谏曰:“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也。”文子曰:“然!吾观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且吾闻君子以德华国,不闻以妾与马。夫德者,得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若淫于奢侈,沉于文章,不能自反,何以守国?”仲孙忌惭而退。

季文子他做鲁国的宰相,要求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有一位仲孙大夫看了之后就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别人将会认为你这是吝啬,而且会使国家不光彩。”季文子怎么回答的?季文子说:“是这样的吗?我看到国人的父母还穿粗衣、吃蔬菜,我因此不敢奢侈。而且我听说君子是靠高尚的道德使国家光彩,没有听说是靠妾和马为国增光的。所谓的德,是既能使我有所得,也能使他人有所得,所以才能够推行。

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沉迷于五欲六尘的享乐,不能反躬自省,怎么能够守卫国家?”这个仲孙大夫听了之后很惭愧地退了出去。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季文子之所以能够节俭,什么原因?因为看到老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自己过得很奢侈,怎么能够忍心?所以这个是慈悲心的推动。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在道理上的透彻明白。儒释道三家都把对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得透彻的人称为圣贤、称为真人、称为佛菩萨,这些人就是真正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用儒家的话来讲,这个“孝”字代表的是一体的观念,你看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所以你有代沟、有对立,这个一体的观念就不存在了。儒家从竖的方面讲对父母的孝,从横的方面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之心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甚至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这一个“孝”字所代表的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一体的理念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我们知道了我和他人、和万物都是一体的观念,所以你去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所以你明了了这个真相的话,你才能够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不能够懈怠,不能够改变自己的志向。这个就是能够做到爱人如己,甚至爱人超过爱自己。

你真正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知道了这个物质的享受不是人生重要的东西。因为要享乐人生,往往把自己的明德给蒙蔽了,人的灵性也就很难提升了,这个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所以颜回他能够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这个行持也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幸福喜悦和他的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和什么有关系?和我们的明德开发的多少有关系。你能够体会到这种法喜,古人说的“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那么这种世间的享乐对你就没有吸引力了。这是真正能够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的真正原因。

但凡成大事者,穷困或平庸的生活都不会改变他的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