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课堂管理」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如何设计测验,以及如何使用测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和矫正。

检测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检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

检测主要通过阶段性的测验来进行。测验通常被用来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测验的目的,应该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或领会了课程的既定目标。而现实中,很多老师曲解了测验的目的。

有的老师为了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绩,或者给班里的学生排名次而进行测验。

在家长会上,教师有责任向家长报告学生的成绩信息。但这并不是测验的目的和理由。所以,你应该在平时就注意收集学生的作业情况,确保有充分的信息与家长交流沟通;而不能为了向家长汇报成绩,而随意地安排一次测验。

测验的目的也不在于排出名次,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测验是要帮助你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地完善。

除此之外,也有人把测验用来证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

这也是不对的,不能简单地因为“已经讲了足够的内容”而进行测验。决定何时测验的,应该是你在开学初就规划好的教学进度,而不是已经讲过的教学内容的数量。

还有一种是最不能容忍的,那就是用测验来填充一节课。

有的老师由于备课不充分,导致某节课没有什么具体的学习内容,于是就临时找一套练习或卷子让学生在课上完成。学生事先没有得到通知,也没有经过复习,这样的测验,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测验不是为了教师,而是为了学生;测验的目的不是根据分数给学生排名,而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课堂管理」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

如何出试题

明确了测试的目的之后,你就要知道如何出试题。需要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出题的时机。

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进行测验,但你要注意:

测验题必须在开始教学时就编制好,并且与目标同时完成。在前面的课中,我强调过,目标必须在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开始前就写好,并且在每节课开始时就告知学生。因为它能让教师清楚该教什么,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同时,课程目标还向学生明确了评价的依据,而测验就是针对这些目标拟定的。

如果不能正确地制定学习目标,那么测验就无法有效地测量学习效果,也不能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测验应该在学生完成学习之后再进行。你不能用测验来决定目标,而应该是由目标来决定测验内容。所以只有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才能用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个要点是出题的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每个问题都必须同某个目标相对应。这样一来,出试题就变得很容易了。你需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个目标编写一组试题。记住:作业和测验需要同时准备,因为它们相互关联。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测验,都必须同课程目标相匹配。

基于目标的出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1步,弄清楚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编写试题的基础。

第2步,针对这节课每一个目标,出一组测验题。你不能只出一道试题,因为只有一道题的话,如果学生答对了,你也没法判断他是偶然蒙对了答案,还是真的掌握了知识、达到了目标。

第3步,除了书面测试,你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检测,比如口头回答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完成一件作品。这些方式都可以用来检测学生的技能。

当你已经为这节课的每个目标,都编制好了一组试题,你就完成了出题的任务。

第三个要点是出题的形式。

在刚才提及的出题过程中,经过三个步骤,我们可以编制出来的测验,被称为标准参照测验,而大部分教师编制的是常模参照测验。这两种测验的主要不同在于:

常模参照测验,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汇编一套试卷,它的出题方向是“我讲了什么就考什么”,测验结束后,学生被按照分数划分出等级,成为成绩分布曲线上的一个点。常模参照测验通常用于确定排名,比如在班级中的名次、学校择优录取时的名单,以及在一个团体中的排名等。

标准参照测验,则要求每道试题的编制,都要基于事先明确的课程目标。也就是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由于学生和你一样,很清楚他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因此在标准参照测验中,学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他要借助测验来判断自己达到标准的程度。

当你要为班级中的孩子排名时,可以采用常模参照测验。但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排名,而是促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因此,标准参照测验必不可少。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测验方式。

面对测试结束后的结果,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呢?

「课堂管理」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

测试结果的使用

你可以把标准参照测验当作诊断工具来使用,它能让你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发现了问题却不进行矫正和补习,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变得更糟。

假如经过学习,很多学生仍然只掌握了10%—20%的内容,原因肯定是教学没有成效。这样的教师在整个学期都敷衍了事,草草讲解、匆匆测验,目的只是为了在成绩册中留个分数。测试一结束,教师马上就开始下一章,对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上一章内容的学生,毫不关心。

那么,一个高效能的教师应该怎么做呢?只要在测试中发现某个学生对问题还没有落实,他会立即采取矫正和补救的行动。

具体怎么做呢?

这就涉及两个概念。根据开展标准参照测验的时间不同,测验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也就是:练习性测验和总结性考试。

练习性测验,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目标,随时进行。这些测验不一定都要打分,因为它们的目的,就是让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总结性考试,则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你可以在考试后给学生打分。总结性考试的目的,是帮助你全面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要是通过总结性考试,发现学生没有达到某个学习目标,就需要进行矫正性活动。矫正性活动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活动,你需要换一种方式,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学习目标。矫正性活动结束后,应该再进行一次练习性测验或总结性考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些测验针对的目标,也应该与之前的测验保持一致,只是题目要有所不同。

一些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包括布鲁姆,认为要反复进行测试,直到学生掌握为止。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测验两次就足够了,因为课堂内容是螺旋式展开的,在接下来的学年中,学生会再次接触到先前学过的内容。这些说法各执一词,究竟如何测试?需要你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学习的内容来决定。

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不断地进行练习性测验,再通过矫正的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其实这种方法并非教育界所独有,比如,医生对病人进行抽血化验,根据结果开出处方,一段时间后再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病人痊愈;再比如,棒球运动员通过录像观看自己的击球,校正动作,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击球的成功率得以提高。

和这些职业一样,高效能教师也会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测验和纠正,因为他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测验和补习,使学生对某节课的掌握程度达到80%至90%。如果每节课都能坚持这样做,那经过10课或10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率,都能达到80%到90%。取得这样的学习效果,学生一定能收获到成功和喜悦。而这时候,你要做的只是鼓励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课堂管理」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

好,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总结一下:首先,你要明确测验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或领会了课程的既定目标;其次,编制一份测验要注意三个要点,也就是出题的时机、出题的原则和出题的形式;最后,要使用标准参照测验的结果,有效地矫正或补救,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管理」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

爱上学习教师在线培训即将开课,【零风险,免费用,无需加盟】

如果你是大学生、托管老师、辅导老师、学科老师、对语文有兴趣者、请发我私信,我带你进群(ps头条不允许广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