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上作为配饰的铃铛有何用途?不同地域的铃铛又有何特色?

斜阑


【文藏来答】

铃铛在我国成型时期比较晚,且没有形成独立工艺门类,一直作为配件配饰长期存在。目前收藏界偏重最多的是铜铃铛的收藏。铜铃铛作为一种实用器,最多的使用方面是马脖子上的铃铛,一般都是一组成串使用,材质精良,声音清脆。

图1 山西花草纹铃铛, 4厘米×2.8厘米,重31克

从马铃到银铃

马铜铃大都铸有虎头纹,有的铸有“风调雨顺”四字。一般而言,配有“风调雨顺”铜铃的马匹多从事农业生产。马铃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马的代名词,加之马铃铛还具有“驱邪祛病”的期盼,这也是人们移情于马铃铛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这种转化的深入,铃铛的祈福和祝愿意义渐渐扩大,并延伸到女性的嫁妆方面。儿童佩戴铃铛自然充满着成年人对于后代的殷切祝福和期盼,部分铃铛是陪嫁用的长命锁的配饰,这从铃铛的材质、纹饰和做工以及寓意上便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与马铃铛最大的区别是,儿童佩戴或陪嫁用的铃铛的材质几乎都为银质,且纹饰多样,造型也更加富于变化,寓意的内涵也不断加深。

图2 山西剔底花卉铃铛,通长3.6厘米,上下葫芦直径分别为1.2厘米和2.2厘米,重17克

地域风格有别

从目前的存世情况来看,我国银铃铛的代表性省区是山西、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和福建。其中,山西的银铃铛最为典型,用料考究、纹样繁复。江苏南部尤其是苏州和常州、常熟地区的银铃铛也很别致,小巧玲珑,造型上艺术气息更加浓厚。福建北部地区的银铃铛中动物造型类所占比例较大,鎏金明丽。安徽徽州银铃铛则以体积大、文人气浓厚、纹样复杂著称。浙江则以丽水地区的银铃铛较有代表性,但其特征不是格外突出。

图3 山西花卉蝙蝠铃铛,通长3.75厘米,上下葫芦直径分别为1.4厘米和1.65厘米,重8克

由于银铃铛的研究在目前的学界和收藏界尚未形成规模,加之存世不多,且多为残件,因此本文对银铃铛的研究只能基于收集到的实物展开。

典型实物赏析

图4 蝴蝶蝙蝠纹铃铛,通高3.3厘米,下部直径2厘米,重9克

山西铃铛:图1这一组铃铛应当是陪嫁用长命锁的配饰。铃铛上部以挂环为中心,外围是菱形构成的花心,花心被五个花蕊柱头五等分,并将花瓣五等分。与常见的花纹不同的是,这个铃铛的柱头部分是凹进去的,一般多为凸起的。这对铃铛凹陷进去的花蕊柱头部分设计得比较巧妙。从上往下看,五个花蕊柱头与中间的圆形花心共同构成一个“五星一心”的阵型,颇为奇特而玄秘。

图5 徽州蝙蝠花卉瓜果铃铛,长9厘米,宽6.8厘米,重31克

图2至图4为同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银铃铛。其中图2是一个厚胎剔底挂件葫芦。这个葫芦周身遍布花卉纹饰,上下两层之间中空,但铃铛内部的金属球只停留在下部。铃铛的挂链顶端还配有一个梅花形小铃铛(已残)。这个铃铛不但制作工艺难度较大,而且还有自己的附属配饰。图3和图4整体风格近似,似为同一银楼所做,只是成色和尺寸上略有差异,就剔底工艺而言,图3不及图4。图2至图4也可以看出这一类尺寸、重量和图样接近的小葫芦铃铛已经形成了系列和定式。

图6 江西景德镇瓜棱梅花钱纹底铃铛,直径2.1厘米,通高3.15厘米,8克

安徽铃铛:图5这件徽州压模蝙蝠花卉纹大铃铛在银质、纹样等方面都典型地体现了徽州工艺特色。这件铃铛上部采用了常见的蝙蝠纹样式,倒蝙蝠,寓意“福到了”。这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俗意义,其文人气息也表明这件作品的原持有人可能是诗书之家。

图7 江西瓜棱党徽纹底铃铛,高2.4厘米,宽1.9厘米,重5克

江西铃铛:图6和图7为江西产瓜棱纹系列铃铛。从收集到的实物可以看出,这类铃铛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系列的铃铛,乍看上去几乎通体一致,但从尺寸和底部的纹样上可以看出细部差别:有的底部是钱币纹,有的是钱币纹中间加刻梅花纹,有的底部是党徽。

图8 寿桃双蝉蕉叶纹银鎏金铃铛,头宽2.7厘米,重13克

江苏铃铛:图8这件苏南地区的银鎏金铃铛,体量不大,鎏金保存还算完好,其突出特点是造型。主体为寿桃形(心形),寿桃上部穿鼻的两侧铸有两只简易的蝉,与旁边的蕉叶纹形成十字形。寿桃下部每侧压模有带叶梅花各两朵。

图9 闽北吉祥花果铃铛,果体直径每个1.5厘米,总重12克

图10 福建莆田荔枝铃铛一对,通高1.8厘米,重8克

福建铃铛:图9和图10为福建工的瓜果铃铛。这两个系列代表两种风格:一种是独立的瓜果铃铛,一种是组合式的瓜果铃铛。其中组合式比较珍贵,设计巧妙,寓意丰富。图9中的两对铃铛,每组两种水果,虽然已经焊接在一起,但为了增加牢固程度,又分别以树叶连接在一起,进而保证了两只结合在一起的铃铛能禁得住拉抻。树叶做得很有立体感,瓜果的鎏金也很具有福建特色,明丽而沉稳。图10的荔枝铃铛在我国其他省区比较少见,乃东南特产。



原文作者:王强文章来源:《中国收藏》2016年12月刊《铃儿声声响叮当》(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