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父母隨口說的一句話,對孩子卻如“毒藥”一般

父母隨口說的一句話,對孩子卻如“毒藥”一般

父母隨口說的一句話,對孩子卻如“毒藥”一般
父母隨口說的一句話,對孩子卻如“毒藥”一般

最近網上有一篇帖子很火,題目是“有沒有小時候爸媽以為你小聽不懂在你面前說的話,而你卻記了一輩子的?”

摘選幾個跟大家分享一下:

@無邊無際joanne:


幼兒園中班的時候爸媽工作忙,就把我放到外公外婆家,轉到他們那兒的幼兒園上學。我是和外婆一個床睡的。外婆睡覺很遲,大概到晚上11,12點才睡覺,我那時候八點就睡覺去了。


幼兒園很陌生,和原來的生活完全不一樣,躺床上想爸爸媽媽想得哭;但又怕被發現,於是就一個人默默地在床上流眼淚,也不敢和大人說想爸爸媽媽。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在床上,透過虛掩著的門縫看到客廳裡看電視的外婆的時候內心那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


@風荷舉ya:


我總記得小時候想讓我媽抱或依偎在旁邊,我媽總會很不耐煩地一把推開我:去一邊去!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依然忘不了那時候的陰影。


我媽一直覺得委屈,覺得我跟她不親,其實我也很無奈,小時候沒得到過好臉色被打被罵被推開陰影太重。


@那少爺:


我小時候好哭,經常扯著喉嚨哭,然後幾歲的時候是聲音嘶啞的。讀幼兒園的時候,有天老師教了一首新歌,我回到家邊玩邊唱,我媽隨口說了一句:“鴨子又叫了,呵呵”,雖然是開玩笑的。我之後十來年都沒開口唱過歌了。


後來第一次唱歌都是高一了,同學還說唱得不錯啊,怎麼老也不開口。其實是我被自己老媽一句玩笑傷到自尊心了。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這篇帖子在天涯論壇上,有整整的四十二頁回覆,每個回覆後面,都是一個孩子受傷的心靈。

寫這個帖子的樓主說,只是想告訴那些為人父母的人,在你的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在他們面前說話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要以為他們還不懂事兒,聽不懂,很可能你一時的言語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一輩子的陰影。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小趴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個叫林瑩瑩的北京姑娘,小時候跟父母住在四合院裡。父母都是老師,為人謙和,但是對孩子的管教比較嚴格,認為“嚴是愛,松是害。”

一天,已經上小學的瑩瑩竟然尿床了,她既緊張又羞恥。

媽媽當時很生氣,不停數落、羞辱她,還站在院子裡一邊收拾被褥一邊當著鄰居埋怨:

“這麼大個姑娘還尿炕,人家2歲的小孩都比她強!”

如今,已經36歲的林瑩瑩還能記起當時的感受:

想找個地縫鑽進去。鄰居都在院子裡聽我媽嚷嚷,還有小夥伴在笑我,我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那裡,沒有一點尊嚴......

成年後的她輾轉看過心理醫生,只因兒時的陰影,讓她至今都無法走出。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語言是最傷人的,往往父母說的話會在孩子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超級演說家》中有句話: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網友們這些痛苦的回憶,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愛孩子。

微博上有個段子:“吵架的時候男人嗓門不能太高,吵架的時候,只要男人聲音提高了,原因就已經不重要了,後面全程就變成:你竟然吼我?你再吼我一句試試?”

其實孩子跟戀愛中的女人是一樣的,他們更敏感,更脆弱,也更在意來自家長的情緒。

我曾聽到過一位媽媽抱怨,孩子經常會哭,抱著就不哭了,不抱著就哭。旁邊另一位媽媽熱情的支招:他再哭你也別管,我們家孩子從小也這樣,特別愛哭,後來他哭我也不管他。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真的就不哭了,現在也是怎麼弄都不哭。這位媽媽臉色得意的神色真的讓我感到不安。

情感類雞湯文中常常會出現一句話“當失望攢夠了,就會離開”。

當孩子不再用哭泣來尋求安慰的時候,或許就是他攢夠了失望已經放棄的時候。他知道,再多的聲嘶力竭的哭喊,可能都無法得到母親的回應和重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讓母親再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面無表情。孩子已經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實驗證明: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

孩子是依靠周圍人的評價來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價值感的。

長時間在否定式的教育下,這種負面信息不斷的重複,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剛開始,孩子感覺父母不接納自己;終於有一天,孩子被父母催眠了,自己內心也會認為:“我不好,我是不行的。”

那些負面的情緒、情感和記憶會比正面的影響更大。

科學家們發現,應激語言傷害會讓發育中的大腦發生部分永久性的改變。因語言暴力而造成的傷害,用愛是很難解決的,因為身體有記憶。

別再以愛的名義教訓孩子,責罵孩子,甚至羞辱孩子,所謂的愛就完全變了味,孩子的內心比我們想象的更脆弱。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對我們身邊的人、親密的愛人、陌生的人,都請“嘴下留情”。

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一句話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傷害。針沒紮在你身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痛。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

父 母 用 正 確 的 方 式 愛 孩 子

孩 子 才 能 被 家 庭

溫 柔 以 待

#

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对孩子却如“毒药”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