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愛上蔬菜 紮根農村 投身脫貧的黨支部書記楊志嘯

愛上蔬菜 紮根農村 投身脫貧的黨支部書記楊志嘯

蔬菜,是靖遠農業產業的一張“名片”。然而長久以來,楊志嘯“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靖遠,蔬菜病蟲害多發、產業收益低、種植技術不高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菜農。十多年前的一場大雪,萌發了楊志嘯回鄉創業的念頭、激發了他服務家鄉的人生抱負。他說,“大四寒假的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家鄉遭受了雪災,許多菜農血本無歸,當時這對我觸動很大。”這件事情,對於還是一名學生黨員的楊志嘯來說,是改變人生規劃的“大事件”。此後,他就將理想座標定位在發展農業技術、服務鄉親父老的這條道路上,模範踐行了一個農村基層黨員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職責,成為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貼心人。

情繫鄉愁,回鄉創業

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寒門學子來說,考上大學、跳出農門、留在城市,是夢寐以求的願望,但楊志嘯卻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矢志回鄉創業的想法也愈加堅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08年7月,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楊志嘯為了能夠系統地學習蔬菜種植管理技術,和妻子楊曉珍一起遠赴山東壽光蔬菜病蟲害防治協會學習實踐,憑著創業的激情和極強的學習能力,短短9個月時間,楊志嘯已係統地掌握了蔬菜病蟲害防治、育種、種子推廣、溫室育苗技術和田間管理等知識。2009年4月,楊志嘯在掌握一定技能知識後回到家鄉靖遠,從蔬菜醫院和溫室育苗兩個方面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大展拳腳,追逐夢想。

愛上蔬菜 紮根農村 投身脫貧的黨支部書記楊志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楊志嘯的家庭並不富裕,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的經濟收入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微薄的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撐一個年輕人的創業夢想。沒有資金、沒有場地,不能讓所學技術早日推廣應用,這是他創業之初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信之愈堅、行之愈篤。楊志嘯說,“不管有多大困難,我和妻子從來沒有後悔過、退縮過。”為解決資金問題,楊志嘯東奔西跑、東拼西湊,向親朋好友借到了10萬元的啟動資金,在蔬菜產業園區附近租了一間鋪面作為最初的創業場地,同時創立了靖遠縣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蔬菜醫院),專門為蔬菜種植戶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可開業一個多月,蔬菜醫院卻無人問津,這讓楊志嘯犯了愁,問題出在哪裡?思來想去,他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鄉親們的認可。只有讓菜農們嚐到“甜頭”、贏得信任,蔬菜醫院才有出路。楊志嘯決定主動出擊,首先從鑽蔬菜大棚開始,每到一座大棚,他先查看蔬菜苗木的生長、掛花、結果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和菜農溝通,並幫助解決問題。“為了給蔬菜看病,我都是挨個棚轉,一天至少要進棚入戶15家,忙得顧不上吃飯,包裡裝個饃饃轉一天是常事。”楊志嘯笑著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三個月田間地頭“幫、傳、帶”,楊志嘯給蔬菜“把脈問診、開方治病”的真本事逐漸在菜農中傳開了,攜帶蔬菜病樣前來問診的菜農絡繹不絕。幾年間,他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解決了困擾當地菜農幾十年的致命難題,得到了一致好評,被當地農戶譽為“蔬菜神醫”。有一次,一名叫李曉陽的菜農因棚裡的辣椒葉片大面積萎蔫而心急如焚。楊志嘯發現這個問題後,認真研究“病情”,經過10多天的施救,棚裡的辣椒病情穩住了,菜農的收入也有了保證。李曉陽激動地拉住他的手說:“你可是我的恩人吶,沒有你,我們全家一年的生活費、娃娃的學費就沒有著落了!”回想起當年的那一幕,楊志嘯到現在還透著高興。

在經營蔬菜醫院的過程中,楊志嘯發現當地菜農種植的苗木存在品種不優、抗病性弱、品質不佳等問題,菜農的收入沒有保障。於是,他又將目光瞄準了蔬菜種苗培育這個大市場。2012年,楊志嘯籌集資金120萬元在撂荒的鹽鹼地上建起了12座育苗大棚,對4大類106個蔬菜品種進行了對比種植試驗,最終甄選推廣出優質、高產、高抗病的蔬菜品種。“通過嫁接技術培育出的黃瓜,產量高,抗病性強,生長週期可以延長至10個月,相當於延長了5倍的生命週期,而且黃瓜的口感也非常好。”楊志嘯自信滿滿地介紹起他的種苗培育。如今,合作社育苗基地已擴大到78畝,年育苗能力達3000萬株,種苗不僅能保證周邊市縣菜農的需求,還銷往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

不忘初心,引領創收

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的步入正軌,對楊志嘯本人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成就。作為一名青年黨員的楊志嘯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的道理,如何破解單純的合作社覆蓋群眾面不廣、經營水平低,制度建設不規範、帶動當地農戶增收的能力弱等瓶頸,成了他長期思考的問題。

而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所在的東灣鎮三合村,是甘肅省農村黨建“三鏈”建設經驗的發源地,正是這樣得天獨厚的的優勢,給楊志嘯指明瞭實踐的方向。於是,他把成立合作社黨支部作為突破口,將想法告訴三合村黨委書記李曉光,李曉光不由得對這個年輕人讚歎不已,兩個人因此也一拍即合。2016年5月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經批准成立,共有黨員3名,楊志嘯擔任黨支部書記。

三合村黨委書記李曉光說,“我們在2012年的時候,就開始探索推廣以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為主要內容的‘三鏈’建設,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湧現出了許多優秀合作社黨支部和黨員能人,楊志嘯和綠源蔬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愛上蔬菜 紮根農村 投身脫貧的黨支部書記楊志嘯

楊志嘯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他深知黨支部和黨員作用發揮的重要性,視其為生產經營的“生命線”。他將黨建工作和技術指導、品種推廣、苗木示範等生產經營工作結合起來,實踐形成了“黨支部+黨員+農戶”“黨員+貧困戶”“合作社+黨支部+合作社”等工作模式,通過黨組織之間的聯繫,楊志嘯的合作社已經與38家蔬菜種植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係,支部黨員結對幫扶貧困戶15戶。談到合作社與黨支部相互促進的時候,楊志嘯說,“合作社黨支部剛成立的時候只有3名黨員,通過吸引周邊群眾入社,陸續又有4名農民黨員加入了黨支部。入社黨員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黨員加入合作社增收致富,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生產,形成了良性循環。”他也因此被推選為市第八次黨代會代表和省青聯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席。

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楊志嘯將黨員和技術團隊劃分為技術服務小組,在每月的“黨員活動日”實地走進農戶和大棚中,講解科技知識和國家政策,鼓勵周邊農戶積極發展蔬菜種植。楊志嘯還在苗木基地建起了2座“黨員示範棚”,由支部黨員認領種植,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王仁斌是本地的一個貧困黨員,他的家庭收入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遇到一些病蟲害的時候,收入就所剩無幾。楊志嘯在瞭解到這個情況後,主動邀請王仁斌加入合作社,一方面可以打工掙錢,另一方面還可以學習技術。經過3年的實踐學習,王仁斌的種植技術在當地已經屬於一流水平,每年雙份的收入也使他成為全鄉最早實現脫貧的貧困黨員。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近幾年,楊志嘯和他的綠源蔬菜組織實施以“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黨員帶頭增收致富、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為主要內容的“雙培雙帶”工程,蔬菜醫院的影響範圍已輻射到靖遠各鄉鎮,共舉辦蔬菜種植實用技術講座76期,培訓菜農達4500人次,大大提高了當地菜農的溫室蔬菜種植管理技術,達到了降低成本、減少農殘、提高產量、提升品質的效果。正如他所說,“合作社黨建的中心任務,就是使黨建工作與合作社的經營發展深度融合,以前農民‘單槍匹馬找市場’,有了合作社,農戶抱團闖市場。設立黨支部,就等於給合作社又裝上了‘紅色引擎’,發展動力更強勁、帶動效應更明顯,群眾觀望的少了,參與的多了。”

與此同時,楊志嘯還把育苗基地作為大學生返鄉創業示範基地,每年交流培訓創業人員20餘人,成功培育創業創新人才8人,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10人。積極開展技術交流,與甘肅農業大學農醫學院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基地,每年實習培訓優秀學子40多名。

投身脫貧,帶富創績

楊志嘯的家鄉靖遠,由沿黃自流灌區、高揚程提灌區和乾旱半乾旱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構成,屬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是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目前還有6.1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楊志嘯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脫貧攻堅上。他說,“造福桑梓,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社會擔當。”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深知,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重心在產業扶貧,沒有良田就沒有優勢產業。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所在的地方,與苗圃連片、翠綠滿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重度鹽鹼地。

楊志嘯下定決心要進行鹽鹼地改良,他通過添加土壤調理劑,利用秸稈還田、大水漫灌排鹼等方法綜合施策,不僅把300多畝鹽鹼地改造成了適建蔬菜大棚的良田,還輻射帶動周邊兩鎮三村的農戶在8300多畝鹽鹼地上開墾良田。三合村村民李彩梅說:“過去,在鹽鹼地上種玉米像賭博,好年景6畝地能收入3000多元,鹽鹼化嚴重的時候就顆粒無收。”2017年,李彩梅在自家鹽鹼地上建起的大棚裡種了2畝辣椒,純收入超過2萬元。李彩梅的大膽治鹼嘗試,來自“導師”楊志嘯的支持。

楊志嘯積極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多年來積累的良好口碑,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多年來共培育健壯、無病害、高產、高抗病苗株9200多萬株,達到了“提質增效”的目的。在他的帶動和其他合作社的助推下,全縣蔬菜產業蓬勃發展,蔬菜種植面積達51.1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4.37萬畝,蔬菜年總產量218.9萬噸,總產值19.14億元,靖遠已成為全國蔬菜產業發展重點縣、國家級白銀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規模化種植基地、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綠色食品示範區。

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鎮是楊志嘯的扶貧點,蔬菜面積不斷縮減、品種老化、技術落後等因素,導致貧困現象十分突出。“通過考察,我發現板橋鎮川區的土壤肥沃、取水便捷、氣候適宜,又有種植蔬菜的歷史,所以我就有了一個想法,發展板橋鎮的地域精品——‘板橋白黃瓜’產業,讓農戶們一起來重操舊業,種菜致富。”楊志嘯說。

今年2月以來,楊志嘯先後3次驅車赴合水縣定點幫扶,他的合作社已經為板橋鎮無償提供了6000株嫁接白黃瓜種苗以及種植管理所需部分肥料和藥劑,與當地3家合作社建立技術幫帶關係。此外,他們還將建立技術幫扶團隊,幫助當地蔬菜種植戶解決他們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在後續的品牌培育、市場推廣及銷售方面,他們都將全程跟蹤服務,切實為板橋鎮帶來發展的希望,帶動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如今的楊志嘯已經成為我省青年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合作社目前擁有農民社員322戶,輻射帶動面積4.2萬多畝,累計為周邊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381個,創造勞務收入822.2萬元。2017年合作社年綜合收入達9100多萬元,實現淨利潤 560多萬元,所有社員都已全部脫貧。他本人也先後榮獲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第二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第21屆“甘肅青年五四獎章”及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候選人等榮譽稱號。

談及未來的規劃,楊志嘯春風滿面。他說,“合作社已走上了蔬菜種苗培育、病蟲害防治技術服務、特種蔬菜開發、綠色精品蔬菜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集約化發展之路,預計到2020年將建成300畝綠色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楊志嘯感言道,“自己的創業經歷現在想起來,雖然吃了不少苦,但也成了一生受益的最大財富。黨和政府對於我們創業大學生的政策支持,農村好的扶貧政策,都給了我發展的大好機遇。作為黨支部書記,我會繼續努力,乘勢而上,腳踏實地,以更先進的設備、高質高效的產品,為老百姓搞好服務,引導當地菜農走綠色蔬菜種植之路,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共奔小康路!”

作為一名歸根人才、作為一名黨員,他一心為民服務,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帶領著當地更多菜民走向綠色蔬菜種植之路;他用肩膀扛起了父老鄉親們的期盼,成為全縣乃至全市創業青年的榜樣;他在家鄉的這片熱土上,默默地為全縣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和就業創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他是老百姓心裡最信服的致富帶頭人!(萬永亮、李建潤)

楊志嘯,男,漢族,1985年7月生,中共黨員,靖遠縣三灘鎮人,大學本科學歷,2008年6月畢業於蘭州交通大學。甘肅省靖遠縣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蔬菜醫院)理事長、黨支部書記,甘肅省青聯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席。先後榮獲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第二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甘肅省第二屆創業大賽創業新秀”、第二十一屆“甘肅青年五四獎章”和第二十二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候選人等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