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不會拒絕別人?

幸福的方向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劉玲老師回答,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劉玲,歡迎關注。

為什麼有些人不會拒絕別人?為什麼有些人不會說“不”?

這些人不是不會說“不”,而是不敢說“不”,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範圍裡,說“不”的風險和代價太大,他們無法承受,所以不敢“越界”。

通常不敢拒絕人的人,多是屬於人際界限不清的人,他們任意別人不斷侵犯他們的底線,雖心有不甘但面上也不會明確告知,所以讓別人誤以為這是他們心甘情願的選擇,素不知在他們的心裡已經跑過了萬匹草泥馬。

另外,在他們的內心中也會有另外一個聲音:如果拒絕了別人,對方會如何看我?這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擔心,因為這樣的人特別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看見。

只是,他們不知道的事實是,越是這樣無底線的退讓,越是會讓別人忽略,以至於把他們當成透明物,想想還是蠻悲催的一件事。

另外這些人對於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從開始的不敢表達礙於表達到最後完全的自我屏蔽,你跟他交往會常常有一種被矇蔽不真實的狀態,因為看不透感覺不到,似一個假人,所以大多數人選擇避而遠之或利用他們的這一特質為所欲為,因此跟他們關係親近的人會對其生髮“恨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怨念。

當然也有極少數的聰慧之人只會對自己在乎的人有這樣的優待,所以要學會區分這一差別,不能一概而論。

我相信“命由己造”,對於這些不懂拒絕的人,如果不脫離討好的怪圈,那麼人生可能永遠都會處在委屈求全的死循環裡。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劉玲,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現任成都博思颶風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培訓總監,擅長結合中西方心理學做溝通,情緒,婚戀方面及個人成長的培訓及諮詢。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我原來是個不折不扣的“受害者”。我在醫院上班,單位在當地還算小有名氣,也許是人都難免會生病,即使現在健康得很,也有一種擔心生病的焦慮不安。所以初次見面的人,聽說職業和單位後,大多會變得異常熱情,想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以備用。


上班或回到家,特別怕接到要看病的電話。七大姑八大姨,親戚朋友同學,鄉里鄉親,以及他們拐彎抹角的親戚朋友,甚至家鄉的陌生人,不管你在幹嘛,有沒有時間,無微不至地為他們服務,好像是我的義務。那時,感覺自己肩上承擔了萬鈞重量,我不敢不擔。那種感覺,是累到極致,恨不得死去。

是生不如死。特別是自己很長時間抑鬱寡歡,只想躺倒床上不再醒來,或者用其他方式了卻此生。直到身體用重度貧血來提醒我。直到我慢慢學會開始立界限。人必須先有自愛的能力,先保護好自己,有餘力時才可能幫助到別人。自愛,大概就是別人認為的自私。


是的,我是自私的女人,我為自己的每一個決定和選擇負責。我不再怕別人怎麼評價,不再怕得罪人。當我學著自私,我感覺到了輕鬆,身體慢慢有了活力。當我學著自私,當我有精力為至親的親人朋友服務,我是心甘情願的。其他的人,我學會了拒絕。是的,築起籬笆,保衛自己的生活空間,也是愛自己的一部分。


浮生慢時光


我想看到這個問題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心態吧?

沒錯,我就是其中之一!看著這個問題,我又一次深深地責問自己:為什麼在別人的求助之下,我總是不能守住底線,而來回答這種永遠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呢?

哎!說到底可能就是因為替別人考慮的太多,認為自己的幫助對別人非常重要,同時又害怕因為自己的拒絕而讓對方失望,而常常為難自己吧。

不過,作為如此優秀又才華橫溢的我,怎麼能夠這麼敷衍的回答問題呢?

為了不浪費大家時間,在大家耐心耗費完之前,我就直擊要害,說一個比較深層次的原因吧,那就是:

“太把自己當回事”(怎麼樣?扎心了吧?)

為便於理解,我們進行一個簡單的假設,假如你在上班工作的時候正好電腦出問題了,恰好你又對電腦一竅不通,這時你開始想了,單位上哪些人電腦技術好一些呢?嗯對,李某、王某、劉某都還可以,那就先找李某幫忙吧,畢竟他離我近一點,因為我這個人比較懶,不想多走5米的距離找王某或劉某,要是李某幫不了了再去找他們也不遲。明確目標後,你轉身來到李某面前,在表達了自己的困難並希望尋求幫助後,李某在眨眼的時間內,心裡想了如下問題:哎呀,說實話我這會其實也挺忙的,真心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但是如果我不幫忙的話,是不是他會對我很失望呢?會不會覺得我這人一點也不友好,或者認為我對他是不是有意見和看法呢?一連串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緒飛揚,最後雖然李某有些不情願,但還是幫了你的忙。

其實,李某在你這裡只不過是眾多選擇中的一個而已,遠遠沒有李某自己想的那麼重要。還有很多別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你的拒絕,在別人的人生當中,遠遠沒有你認為的那麼重要!

如果你可以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所謂的“情面薄”、“習慣替對方著想”、“怕傷害感情”、“怕關係受到影響”等等,其實都是源自於以下這個心理誤區:

即:“太把自己當回事”。

雖然聽著有點扎心,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你看,其實作為提問的人可能邀請了很多人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其中可能就有我本人,但我回答不回答這個問題,對提問的人來說可能根本就沒那麼重要,對不對呢?

其實,還有另一種比較常見的,我們稱為:討好型人格! 這種情況恰恰相反,就是太不把自己當回事! 這種情況留著下回有時間了我再補充吧!

那在最後,我也就給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應該如何正確定位自己呢?

歡迎大家討論!


向日葵司令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大致上有三類。

一類是本身很有實力,能力,能夠較大程度地滿足別人的需求或求助。因此,無論是誰,只要向他提出要求,他都儘可能地去滿足。這樣的人,除了實力、能力以外,也有包容心和樂於助人的品性。也就是說,人的個性決定了有能力和實力的他願意幫助任何人。而有的人同樣有實力和能力,但卻往往把自己包裝起來,營造一種“我與你們不同,你們別想靠近我”這樣的一種神秘或威嚴感,人們也會因此與他產生一種無形的距離感,也因此即便很多人去求他,他一般也不會搭理你,甚至會奚落你,讓你下不來臺。當然,更多的人則是乾脆不理你,因為他覺得他是出名的人,有實力的有,能力強的人,犯不著跟你們搞好關係。因此,如果遇到那些不拒絕的人,請你也要好好地尊重他,他不是傻或者笨,他只是能寬容人,願意幫助人。

還有一類人是心太軟。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有實力幫助別人,或者兌現對別人的承諾,只要有所求,他就一定會答應。這種人往往自己會經常吃虧,偏偏他吃的虧別人還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在意,反正他樂意麼。但是這樣的人,平時也會活得很不好。因為他花了太多的時間來幫別人,到頭來自己的事情卻沒有做好,只能自惱,卻又無法讓自己的心腸“硬”起來,不會拒絕別人。其實這樣的生活態度雖然會有好人緣,但別人也大多不會重視他的這份無底線的幫助——因為來得太容易。所以,有這種性格的朋友,最好找到一個方式、一個突破口,儘早改掉不會拒絕別人的這種活法,否則,你會過得很累。偏偏接受過你幫助的人還不感激你,最後甚至還會說你活該。

第三類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則是不負責任的那一類了。這一類人基本上玩世不恭,你求他,他就隨口說好好好,但事後並沒有真的在幫你。於是,你就會被這種沒有原則的隨口答應誤掉了事情。因此,這類人是三類不拒絕別人的人裡,最為可惡的。希望遇到這類人的朋友趕堅把他在現實的朋友圈中拉黑,否則,你栽的跟頭不只是一次兩次而已。

總之,不會拒絕別人其實也是一種性格缺陷。畢竟我們每個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你如果沒有任何底線地去應承別人,自己就會付出更多的媽力去兌現。這並不是一種很值得提倡的精神。較好的做法是,自己能幫助的,能完成的,且不會影響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你可以應承別人;但是如果自己本身就泥菩薩過活、還管不好自己的,則沒有必要去應承別人,因為你自己都還過不好,去答應別人又給不了別人想要的結果,就會害人又害己,得不償失;而第三類人的活法更不可取,你可以不答應別人,但如果真的答應了,就要去幫別人達成他的所願。這才是正確的做法。還是希望大家都有好運,許多事情都能靠自己解決吧。當然,如果想要別人幫助,平時自己也試著先成為能幫助別人的人,那樣的人生,我想是最棒的,你覺得呢?


視覺作家李承駿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叫“老好人”,這種人通常是隨和厚道、性格溫柔,儘可能避免地去得罪他人,因此當他人有事情需要自己幫忙的時候,也不會去拒絕,甚至是沒有原則性地去提供幫助。

從心理學上來講,其實這樣的“老好人”有點“討好型人格”的偏向。

所謂的“討好型人格”,指的就是當事人非常善於去討好他人,在他人眼中,當事人就是一個十分樂於助人的人,找其幫忙,都不會被拒絕。而對於當事人而言,其實TA會很努力地去維持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做事情的時候,也往往會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寧願自我犧牲,也不願意去說“不”。

短期如此,那確實可以從中獲益,比如和諧的人際關係,他人的友好評價等等,但是長期如此,當事人其實也會感到壓力,甚至需要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

因此,學會拒絕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1. 學會自尊自愛自信,樹立自己的原則底線。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原則,無條件去幫助他人,有時候贏來的不僅不是他人的“謝謝”,還可能是他人的“理所應當”。同時也要學會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想法,而不是光顧著考慮他人,忘了自己也同樣是一個有需求的個體。每個人都需要有所滿足,才能心理平衡,健康發展。

2. 面對他人蠻橫無理的要求時,要不卑不亢,直接拒絕。

當他人想要你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不是客氣請求幫助,而是命令式的,無理的,那麼面對這種情況,要勇於去拒絕,比如直接說:“不好意思,我很忙”,“抱歉,我想你需要請求他人的幫助”等等。拒絕這樣的人,並不需要不好意思,因為對方也並沒有很好意思地來讓你幫忙。

3. 面對他人客氣禮貌的要求時,要委婉拒絕。

當他人禮貌地來請求自己的幫助時,也不要覺得他人禮貌了,我們就一定要禮貌地去幫助。我們需要做的是,看看是否超出了自己的底線範圍,是否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如果是,那麼要委婉地拒絕對方:“不好意思,我恐怕得先看看我這邊是否能夠抽得出時間來,是否方便幫您這個忙”,讓對方知道你並不是真的有意回絕,而是努力盡力了,沒辦法幫忙。這樣也不至於讓彼此都尷尬。

4. 面對自己難以做到的事情時,要禮貌拒絕。

當他人請求你幫助在你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時,你要做的是禮貌地拒絕:“非常感謝您能夠看得起我,只是對於您說的這一件事,因為我個人能力有限,涉足該範圍不深,所以沒能幫到您”。這樣禮貌地回覆他人,並不會引起他人的“不滿”,畢竟每個人擅長的技能都不同。

總而言之,學會拒絕,學會說“不”,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去與他人站在平等的高度,才能不讓自己過於低微。而採用恰當的拒絕方式,也並不一定會引起他人的惡意評價,如若是這類人,少掉這樣的朋友也罷。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鄭燕雲】原創,轉載請聯繫。


每日談心


不會拒絕別人可能是因為你是“討好型”人格。
當對方提出要求,因為害怕對方不高興,害怕對方不喜歡自己,即便心裡已經積累了很多不滿,還是選擇委屈自己迎合對方,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標誌就是,即便自己討厭對方,也希望對方能夠喜歡自己。
因為不會拒絕別人,不會表達不滿,所以“討好型”人格者往往人緣較好,但是“討好型”人格者自己會很痛苦,一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考慮別人的反應,很在意自己做這件事是不是迎合了他人的期待,無形中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二是,在跟別人的交往的過程中,經常讓出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也就是說即便自己已經非常不愉快,但是不會表現出來,導致自己總是吃虧受委屈。
蔣方舟曾公開表示自己有“討好型”人格,並講述過兩個關於她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在兩性關係裡,有一次,對方打電話來罵她,她不停道歉,但對方不依不饒,電話掛了又打,連續罵了兩個小時,導致她當時看到來電顯示就全身發抖,但是她不敢跟對方說你不要這樣了,你在這樣我生氣了。在工作上,她從事媒體行業,經常採訪很多名人,有時候覺得他們說的話都是胡說八道,也要恭恭敬敬地說,老師,您說的太對了,您再給我們來一段唄。
她日益發現“討好型”人格對自己的影響,直到她獨自去東京生活了一年,語言不通,沒有工作,沒有社會關係,沒有朋友,不必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在某種程度上治癒好了她的“討好型”人格。

一位德國作家曾經說過,“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討好型”人格或許可以討好別人,卻無法討好自己,所以,與其委曲求全,不如勇敢拒絕。


來都來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張兆傑說


張兆傑說


首先,你需要轉變一下觀念。幫助別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看別人有困難,就要伸出援手。這種觀念並沒有不當之處,應該說這是維持我們所處社會環境和諧的重要基礎。

但是,我需要提醒你的是,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也是合理的做法,考慮自己的觀點也並不是一種自私。

無限制地討好別人而捨棄自己的時間、精力,別人並不會因此而感激和尊重你,反而逐漸會感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你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扭轉“討好一定會給自己帶好處”的觀念。

其次,樹立自信。一切討好行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出自於對自己的不自信。對自己魅力的不自信,總覺得自己不為對方做點什麼,就無法和他成為朋友;

對自己觀點的不自信,不敢堅持自己的觀念,認為和他人意見不合就是對他人的攻擊。所有以討好建立的友誼,必將會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盡。

一昂首,二挺胸,三抬頭。如果自己想法是合理的,那麼就理直氣壯;如果別人不能耐心聽你表達觀點,那麼就告訴他自己也需要被尊重。

從一舉一動開始,不要畏畏縮縮,可以對其他人保持善意,但同時也表現出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再者,努力提升自己。可能自己在某些領域上不如別人。畢竟人外有人,這可以理解。你需要做的,就是以此為動力,向那些專業領域優秀的人物看齊。

我之前有一位朋友,性格內向。每次聚會都等別人說完後點頭同意,從來不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不會與別人意見不合。可是幾年沒見,他一躍成為某地產公司的金牌置業顧問。

我們問他怎麼做到的,他只是笑了笑說,沒什麼,我只是每天對著鏡子,模仿一位演講大師去練習幾個小時的表達。

簡單幾句,讓我們肅然起敬。別人不會在意你的討好。別人所欣賞的,是你努力提升之後的自信灑脫的模樣。

最後,給自己一個機會。當自己有重要事務纏身,別人又來找你幫忙時,說一聲:“對不起,我現在還很忙。”

你會發現,別人並不會因此而疏遠你,反而在今後的交往中會更加顧及你的個人感受。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交際psychics


生活中,不是不會拒絕他人,而是無法開口去拒絕他人,也就是說,面對他人的請求,自己的內心可能是很想拒絕的,但卻無法表達出來,或者說如果表達了,會在情感上過意不去。

生活中,這種情況很常見,特別是在面對身邊朋友或者同事的請求時,認為如果拒絕了,會感到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再次見面時會感到尷尬,所以自己即使不願意,也要幫助對方。殊不知,總是無條件的接受他人請求,幫助他人,並不會讓兩人之間的感情加深,甚至會失去這段友情。

對於問題描述:“舍友讓我幫忙帶飯拿快遞拒絕了會有負罪感。別人傷害了我也不會記仇,總是因為別人一點點的好而受寵若驚”。

如果自己拒絕了,舍友讓自己幫忙拿快遞、帶飯的請求,會有負罪感,這個負罪感的來源很有可能是來自於“自己對這份友情的背叛”,認為自己拒絕幫助舍友,就是對自己與舍友之間感情的背叛,背叛了兩人之間的友情,而感到有罪。(其實,這個負罪感不單單只是舍友之間的關係,其它關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總是因為別人一點點的好而感到受寵若驚”,這是自尊感比較低,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總是依靠他人來獲得一些自尊。有時候你的付出換來的並一定是他人的珍惜,很可能得到的是一種得寸進尺。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總是扮演者奉獻者的角色,久而久之會慢慢的失去自我。


心理學充電時間


從你的行為來看,你可能是個不懂拒絕的老好人。

為什麼不會拒絕?

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取悅別人,所以不能拒絕。

哈麗雅特·布萊克認為,取悅症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認知型取悅症、習慣型取悅症、逃避型取悅症。

認知型的取悅症

這類人的心理障礙,是由一些錯誤的觀念引起的。這些錯誤的觀念是什麼呢?其中一個典型的錯誤觀念就是,他們會認為只要我當個好人,我對別人好,那麼別人就應該對我好,如果別人對我不好,那麼就是我自己的不對。他們內心的矛始終是指向自己的,從來不指向外部,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覺得是自己的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指向外部,就會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不去拒絕別人。

習慣型的取悅症

這類人對別人的需求和認可特別強烈。如果他們為別人做了哪件事,結果別人沒有及時地表達感謝,他們就受不了了,覺得自己立馬被冷落了,對別人的稱讚和認可已經到了非要不可的地步,只能通過取悅別人,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樣的人,怎麼會捨得拒絕別人,放棄取悅機會?

逃避型的取悅症

這類人因為以前受到過某種傷害,在受到傷害的時候,他們發現,可以通過取悅別人,不拒絕別人的要求,讓其高興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這就是他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最終會造成負強化,導致心理學上的強迫性重複。遇事不拒絕便成一種輪迴。

上面的三種心理,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或是避免被別人討厭。這些行為在短期來看,沒多大影響,但從長期來看,會影響自己的發展。

不去拒絕,就會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滿足所有人,對別人都特別好。而這就會忽視了自己的感受,會對自己特別狠,最後結果可能是別人並不買賬。你想,如果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都建立在別人的態度上面,讓別人開心,自己一點主動權都沒有,這樣的生活多可憐?


不曬太陽的貓咪


題主,不會拒絕別人,是很多的人的一個困擾,對於你來說,如果拒絕了會有負罪感,你內心可能會有好幾種聲音,一個聲音說,我想拒絕,我不想老幫他們帶飯,拿快遞。另一個聲音說,你不可以拒絕,你拒絕別人是不對的,如果你拒絕別人,別人會怎麼評價,說你自私小氣,不通人情。於是那個想拒絕的部分就覺得自己錯了,從而產生負罪感。
你內在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聲音說我想拒絕,另一聲音說你應該幫別人,於是內心就會有衝突,最終那個應該的聲音大過你想拒絕的聲音,但是你內心其實是有委屈的。你內在超我的聲音太強大,過多地壓抑了本我的能量。任何事都有一個度,沒有超我不行,沒有超我,我們無法適應社會,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互動,但是超我過於強大,也會讓自己活的憋屈。
反過來,別人傷害了你,你也不會記仇,這種不記仇,總因為別人一點好而受寵若驚,明顯能看出你在人際關係的收支不平衡。脾氣好的沒有脾氣,意味你的沒有自我的邊界,脾氣其實是有它的作用的,當別人侵犯到你,脾氣是就用來告訴別人,你的邊界在哪裡。
所以,你成長的方向就是要增強自我的力量,建立自己的邊界感,試著委婉的拒絕的別人,看看會發生什麼。別人傷害了,你也可以嘗試發發脾氣。你可以嘗試去做,如果還是覺得有困難,建議你能進行小組成長或一對一諮詢,更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李菊紅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