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全國經濟學者熱議“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全國經濟學者熱議“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9月18日,“經濟學動態·大型研討會2018”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經濟學者就“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展開討論。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王恩博)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經濟學動態》編輯部承辦的“經濟學動態·大型研討會2018”18日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經濟學者就“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展開討論。

本次會議旨在歸納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軌跡、經驗和規律,探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的理論解釋和政策選擇,提出並形成“有用、能用、管用”的研究成果。研討會吸引了300多位學界人士參會。

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在致辭中表示,對改革開放40年進行系統總結、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進行經濟學理論解釋、研究新時代的中國宏觀調控體系、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構建問題,是亟須包括經濟研究所在內的經濟理論工作者在深入研究基礎上提供學理支撐和方法論支持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高培勇強調,改革開放40年,最需要做的是在總體概括改革開放40年基本軌跡、基本經驗基礎上,做出關於基本規律的理論概括和系統總結。

當前,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在主題演講中指出,在此階段需要重視全要素生產率這一評價指標,該指標可以解釋國家興衰、增長表現及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進一步分析說,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三個源泉,分別是提高資本勞動比、人力資本水平和全要素生產率。資本勞動比提高過度後會導致資本報酬遞減;人力資本的提高則需要假以時日,而且貢獻的絕對水平較低;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則是可持續、多源泉的。

談及中國經濟如何培育新動能、轉變發展方式,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提出,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目前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很可能構成消費持續增長的中堅力量,且中國國內需求規模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這些現實都為經濟轉換增長動能,轉向消費拉動為主提供了深厚基礎。

但劉偉同時提醒,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拉動還存在許多束縛,包括可支配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偏低、儲蓄比例偏高、城鄉地區間及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偏大等。下一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體制調整的空間較大。

據悉,該大型研討會今後將於每年秋季定期舉辦,廣邀全國學者,針對經濟理論界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構建一個大型理論經濟學學術討論平臺。(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